(精品)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ppt
《(精品)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观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观察社会现象的原则2、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则三、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1、社会团结的含义 2、社会团结的类型 3、反常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失范四、自杀论 1、问题的提出 2、概念界定 3、资料的收集、初步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4、假设检验 5、自杀的类型 6、结论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确立者,社会学的奠基人。代表性的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
2、基本形式(1912),等等。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观迪尔凯姆的社会观的特点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1)社会唯实论他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虽由个人形成,但它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但是社会并非是一种可以摆脱个体而超验存在的东西。(2)社会整体观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3)社会学的研究层次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
3、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迪尔凯姆认定社会学的研究不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他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这样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的形式,但绝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2)社会事实的特点其一,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体,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其二,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各种影响,如赞赏、规劝、
4、非难、禁止等等。其三,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普遍性来自集体的属性。(3)社会事实的类型一类属于物质性社会事实。例如:社会的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等。一类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例如: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等等,迪尔凯姆把它们统称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表象”。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迪尔凯姆找到了社会学的独特对象,从而使社会学成为具有坚实基础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观察社会现象的原则:把社会事实作为客观事物来考察。(1)反对研究社会现象的主观内省法。(2)对客观事
5、物的观察要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排除研究者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干扰。2、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则(1)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社会学解释不能借助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孔德、斯宾塞虽然坚持社会是有机的整体,但在解释社会进步时还是犯了还原论的错误。孔德从人的心智发展的角度去解释社会变迁,斯宾塞将社会进步的动因归结为个人追求最大幸福的天性。(2)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A.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要分别进行研究,而且要先研究原因,再研究功能。B.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分析应该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三、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1、社会团结的含义迪
6、尔凯姆研究社会秩序问题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团结本身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2、社会团结的类型(1)机械团结A.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B.机械团结以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含义:主要是由相似性所致的团结,在这种团结形式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大,成员们遵循着共同的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围绕集体意识达成的一致性很高,成员的个体意识很弱。案例分析:近代以前,中国的每个宗族均有族规,族规是由宗族各房共同制定
7、通过的公约,用来约束本宗族成员的行为。福建省内各姓族谱大多有族规、族训、家训等条款。如敦人伦、课子弟、正闺门、慎交游、勤职业、崇节俭、忍小忿、恤贫苦、睦乡邻等内容,常见于族规之中。各地触犯族规轻则处罚(如罚款、关禁闭、训斥、鞭打),重则处死。浦城房氏家族规定:“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福安湖口村张姓家族,民国初年,有一家儿子不孝,虐待父母,屡劝不改,遂由宗族干预,将此人活埋于张家宗祠里。(2)有机团结A.社会分工分工带来社会文明、进步、生产率的提高。分工也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分工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劳动分工即使不是社会团结的惟一根源,也至少是
8、主要根源。”在前现代社会,分工不发达,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随着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取代集体意识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B.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惟一趋向只能是有机团结。劳动分工逐步替代了共同意识曾经扮演过的角色,高等社会的统一完全要靠分工来维持了。”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是以社会成员的相互差别(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功能互赖)为基础的一种社会联系。每个社会成员都因分工而发挥着各自的独特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有自己的人格。3、反常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失范(1)反常的分工A.失范的分工:超出特定发展阶段的分工B.强制的分工:不平等的分工(农民工)C.过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第三 章迪尔凯姆 社会学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