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 山居秋暝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
2、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3、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
4、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5、。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
6、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
7、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
8、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
9、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
10、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11、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12、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
13、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14、教学设计3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
15、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
16、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17、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
18、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
19、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居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