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docx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数学术语也包括犹如胚及可积性等专出名词。但使用这些特殊符号和专有术语是有其缘由的:数学需要比日常用语更多的精确性。数学家将此对语言及规律精确性的要求称为“严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同学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同学通过详细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我从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 1.学问与力量: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同学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同学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依据三班级同学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同学通过观看沟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3、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同学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训练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欢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认真看看,有什么发觉?(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想结果。)” “选择你们喜爱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日
4、的学问,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美丽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学问,让同学对竖式有初步熟悉,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同学还剩3盆) 让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相互沟通的时候是不是不太便利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
5、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同学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假如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假如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老师展现同学列式。 接着老师引导同学观看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觉了什么?”依据同学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看、比较、分析等活动,鼓舞同学乐观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同学自己探究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
6、必需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把握学问,形成技能技巧,肯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细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同学推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准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识“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终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同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同学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熟悉?有什么收获
7、?(让同学说一说,相互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供应的练习和活动中,选择喜爱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同学供应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同学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白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同学一目了然。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动的情境中,使同学经受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合作沟通,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育同学学会应用数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娴熟把
8、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把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同学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喜爱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同学的学习爱好,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当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9、。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由于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当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育同学自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同学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2007=7002= 2
10、14=232=323= 2.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同学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识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沟通总结,关心同学构建本节课学问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简洁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
11、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洁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同学在统计过程中进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觉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状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换牙的状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晰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
12、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登记来,这个登记来的过程就是统计。(依据同学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状况。 4、沟通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同学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爱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状况统计在黑板上。
13、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觉了什么?引导同学依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沟通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殊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关心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
14、不常用,但对同学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熟悉是有关心的。由于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老师很难使同学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参加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爱好,体会胜利的喜悦。借助手势,关心同学形成表象,让同学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使同学了解学问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进展同学思维,培育同学的制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学问点 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力量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5、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同学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关心同学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预备:同学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同学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连
16、续测量书的厚度,同学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老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精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学问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二、探究新知 (一)熟悉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同学观看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觉了什么?相互谈论一下。同学回答:有很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
17、格。 2.老师叙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觉了什么?相互沟通一下。同学在初步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看、沟通,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相互谈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同学观看争论自己感知的,同学感到兴奋。这也体现同学参加学问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学问。 4.借助手势,关心同学建立长度观念。 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级 上册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