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班级下册语文每课的学问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班级下册语文每课的学问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班级下册语文每课的学问点 语文是基础训练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下面是我整理的七班级下册语文每课的学问点,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七班级下册语文每课的学问点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皂荚ji树班蝥mo臃肿ynn然 点拨:留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惊诧。(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来宾其父来宾:以来宾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访问。(8)不
2、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赛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学问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今,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即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一般人没什么区分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逝。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
3、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学问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解释1、3、4、6、7、9、10、11;P38解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缘由: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谈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训练
4、的重要性。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安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安静超脱,是由于“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舒适的心情。
5、 “悠闲”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得意、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予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抱负。(或返朴归真的抱负)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说自己“忘言”,是真的遗忘怎么说了吗? 不是,由于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
6、义。 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满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家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白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
7、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气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妙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乐观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绽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其次联所呈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好像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
8、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当的,还是不顺当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放眼山川的宽敞博大的胸襟。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
9、。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好像又静静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由于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
10、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希奇了。到暮春三月,颜色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宠爱了。 7、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熟悉,请你把这一熟悉运用到全部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妙事物,的季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盼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到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
11、宠爱赞美之情。 四、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狠的敌军。全句运用比方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险。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挨次,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擅长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
12、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斗紧急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斗形势危险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丽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险。 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心情,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
13、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以及敌我双方力气悬殊,守城将士境况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现出战士们饱满的心情,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五、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
14、的游子的悲伤。它精彩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仆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际”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际。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冲突?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句描写了温馨舒适的画面。(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冲突,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亮对比,反衬出天际游子的思乡愁绪
15、。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际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衬托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纳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心情。 六、春
16、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宝贵,赛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妙感情。 7、
1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从前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有,遍地草木的荒芜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都禁不住落泪,难过离别,听到动听的鸟鸣都可怕。运用互
18、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悲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现实? 反映了国家_担心,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
19、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裂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兴奋,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绽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缺,残垣断壁;虽然山河照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缺;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
20、然,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终四句写雪地送别。 2、写边地风光的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以春景喻冬雪,堪称“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红白相映,从视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
21、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运用互文,侧面描写雪天奇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形象,联想新颖,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的暖和与喜悦,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9、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山路回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两句情景交融,蕴含深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空留”二字将诗人的种种情
22、态俱在其中,使送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伴侣的担忧之情。 11、本诗的主旨是: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伴侣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夸张。勾画出瑰奇壮美,气概磅礴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衬托友人长途跋涉是无比艰辛,表达对友人的担
23、忧之情。 13、本诗的主要内容是送别,为什么“咏雪”?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满天,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伴侣的无限惆怅之情。 阅读理解中标点符号作用 1、(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话题的转换;表示话语的中断;时间或声音的连续。 2、(省略号)的作用 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直接引用特别含义强调意思特定称谓 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索。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索。就是让我们与进行角色互换,站在的立场上思索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学问的积累、生活阅历是否可关心自己解题。此方法特殊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动身来思索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七班级下册语文每课的学问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