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奇故事简短.docx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奇故事简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奇故事简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奇故事简短 元宵节就是中国传统的狂欢节,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关于元宵节的传奇故事大家有了解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奇故事_元宵节的来历与传奇故事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元宵节民间传奇故事 1、元宵节与灯火 传奇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许多,四处损害人畜,人们为了防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有一只神鸟由于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闻讯后大怒,马上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和善,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急,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消息传开,全部的人都被
2、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一个老人最终有了方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预备。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和善。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特别尊敬。那年腊月,下
3、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赶忙上前拦救。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劝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支配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熟悉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
4、卦。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特别慌张,纷纷求问解脱之法,东秘地说:“正月.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晚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个骑粉色驴子的红衣姑娘,。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方可得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相互串连。等到正月.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傍晚时分,果真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驴子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请求。那姑娘望着悲伤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
5、主那里,让他们想方法吧。”说完,扔下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老百姓抓紧将此事禀报汉武帝。汉武帝接过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罢大惊,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十五日晚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渝京都全部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将京都四门洞开,使城外庶民百姓也能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亦应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杂在百姓中,方会沾他们的光,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得
6、好,把元宵的名字写上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他心软下来。”汉武帝听闻便传旨按东方朔的方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百姓得知消息也都陆间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爱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焰火满天,煞是好看。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喧闹了一夜,京都长安安稳无事。汉武帝大喜,其次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
7、。相传为习,年年如故。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3、元宵节与东方朔 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深受汉武帝宠爱。东方朔心底和善,常常为触犯武帝的宫女说情。 腊月的一天,东方朔见一宫娥泪流满面对御井扑去,他慌张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中有父母姊妹。每逢节日,她思念亲人,不得见面,心如刀搅,竟想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救了元宵,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来到元宵家里支配了一番,然后回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不少人求
8、卦,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他们纷纷求问解脱方法。东方朔神奇地说:“正月.会过来一个骑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众父老可求之。” 正月.日果真来了一个红衣姑娘。那姑娘说:“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还要在南天门上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日子想想方法。”偈语是:长安在劫,火烧帝调,十六天大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看罢大惊,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最喜爱吃汤圆。十五晚上,可让做汤圆最好的元宵做些汤圆,万岁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会使其心软下来的。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门都卦上红灯,全街放焰火鞭炮,可能骗过南天门上观看的玉帝。” 十五日晚上,元
9、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来长安观灯,观察了出宫上街玩灯的元宵,一家人团聚了。 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稳无事,汉武帝大喜。其次年正月十五日,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改叫元宵,把正月十五日叫做元宵节了。 元宵节晚上,有些地方的龙灯、狮舞、花灯全都涌现出来。城市主要街道灯火通明,各条街都要预备花筒烧火龙,场面壮丽,非常喧闹。耍龙灯的人从正月.日就开头到农村、居民家、机关拜年。到居民家,俗名钻格子,情愿让龙进屋者就将门打开,并赏给喜钱;不愿者,龙来后就将门关上。十五晚上进入.,喜庆到深夜,燃放鞭炮,吃最终一顿年饭,名为送年,整个春节就算是过完了。 返回名目 元宵节的来历
10、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与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22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奇,正月十五在西汉已
11、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头连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返回名目 元宵节的习
12、俗有哪些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聚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谐以及家人的团聚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肯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聚,寄予了人们对将来生活的美妙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
13、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由于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原因。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聚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奇始终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
14、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由于“灯”与“丁”谐音。表示盼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福女儿孕期安全。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利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许多的地方。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消遣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15、。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制造,“耍龙灯”已经进展成为一种形式完善、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颜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阔群众喜闻乐见。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利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予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妙意愿。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头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奇,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
16、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日已很难推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进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元宵节 民间 传奇 故事 简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