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_陶渊明有名的诗鉴赏.docx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_陶渊明有名的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_陶渊明有名的诗鉴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_陶渊明有名的诗鉴赏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心情。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杂诗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特别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刚好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
2、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哀痛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绽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
3、渊明,这种叹喟变得更加凄凉悲怆,更加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日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化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受和变故不断地变更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
4、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理想,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冲突苦痛之中,最终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验,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行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是一种志向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无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当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
5、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头对和平、泛爱的一种志向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相识,年龄的增长经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快乐和激烈,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特别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终归没有完全放弃美妙的人生志向,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快乐,这种快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快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陶渊明 诗歌 赏析 有名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