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视角下的_核心素养_郑毓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数学教育视角下的_核心素养_郑毓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育视角下的_核心素养_郑毓信.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数学教育视角下的 核心素养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应当更为深入地研究与理解 核心素养 的具体涵义与现实意义,包括它与 素质教育 的联系与区别 .从实践 的角度看,不应唯一 强调所谓的 整合课程 ,乃至片面地提倡 去学科化 ,而是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将这一思想落实于各 个具体学科的教学之中,特别是,即应 明确提出 数学核心素养 这样一个概念:应当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并能逐 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 .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整合课程;数学核心素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4 (2016) 0
2、3-0001-05 对于 核心素养 的大力提倡 , 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 热 点 .对 此 例如由以下论述就可清楚地 看 出: 当今世界各 国 教育都在聚焦对 于 人 的 核 心 素 养 的 培 养 1 今 天 , 这 个 概 念 体 系 (指 核 心 素 养 一 一 注 ) 正 在 成 为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深 化 的 方 向 2 数学教育工作者当然应当关心教育的整体发展,并以此 指导自己 的工作,从而才 能很好地承担自己所应承担的教育 责任 ;然而,这显然 也应被看成这方面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即,应当坚持从专业角度对 此作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更为 一般地说,面对任一新的理论思想
3、或主 张,应当认真思考这 样 3 个问题: (1) 这一理论或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 这一理论或主张对于改进教学有哪些新的启示和 意义? (3) 这一理论或主张又有什么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以下就从这 一角度对 走向核心素养 这一新思想作出 具体解读与思考,包括,究竟应当如何去理解 核心素养 的具体涵 义与现实意义?数学教育又应如 何去落实这一整 体性的教育思想?等 等 . 1 核心素养 之慎思 正如人们普遍了解的, 素质教育 是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长 期战略主题;也正因此,面对 核心素养 这一新 的主张,自然就应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今对于 核心素养 的提倡与一般意义上的 素 质教育 有
4、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此还可特别引用若干相关的论述: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 核心素养 概念, 为进一步深 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 又, 1997 年国家教委印发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 实施素 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应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 会长远发展的要 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 素质为根本宗旨其中还特 别提到,要建立一整套 素质 教育运行体系 ,包括 以全面提高学 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 体系 1999 年 1 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 振兴行动 计划 .其中指出,要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并首
5、 次指出 2000 年 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 准 ,要 启动新课程的实验 同年 6 月,一份关于素质教育的标志性文件一一中 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发布,其中明确 指 出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 是 中 国 教 育 事 业 的 一 场 深 刻 变 革 3 还 是 这 样一 个 问 题 : 现 今 对 于 核 心 素 养 的 提 倡 与 一 般 所 谓 的 素质教育 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特别是, 以 素养发展为核心 的教育 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于 三维目 标 的提倡究竟又有什么 不同或新的变化? 以下就是一些相关的论述: 学校教育很重要
6、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 社会需 要 , 培 养 学 生 良 好 的 素 养 . 1 不 同 于 一 般 意 义 的 素 养 概 念 , 核心 素 养 指 学 生 应 具 备 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 . 2 以下则是另一更为直接的解答: 先前所说的 素质 所强调的 主要是先天的品质,从而就是很难改变的;现今所 说的 素养 则更 加强调后天品格的养成,从而也就与教育 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但是,突出强调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重 收稿日期: 2016-03-14 作者简介:郑毓信( 1944 一),男,浙江镇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I
7、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数学哲学、 数学教育研究 . 要作用难道不也是 素质教育 最为基本的立场吗?单纯的 词语转 换 对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究竟又能产生多大的指 导性作用呢? 以下是一些更为具体的论述: 随着时代的变迀,人们的能力观在逐渐发展 ,基于传 统基础教 育目标而 发 展起来的能力标准 的 局限性渐渐得 以 暴 露 因此,基 础 的知识技 能 目标在各国的教育 目 标逐 渐 发展成为 知识、能 力 、 态 度 情感 3 者 的 整 合 统 一 .显 然 , 传 统 的能 力 概念 己 经 不 再适 用 , 无 法 代 表 新 时 期 的 教 育 目 标 , 这 也 就
8、 进 一 步 催 生 了 素 养 概 念 的 产 生 .为 了 把 握 基 础 教 育 的 基 础 这 一 根 本 , 素 养 中的 关 键 素 养 、 核 心 素 养 得 以 强 调 和 凸 显 4 但是,由 传统知识结构为核心 向 三维目标 的转 变难道不 也正是人们强调 素质教育 、乃至新一轮课程改 革最为基本的出发 点吗?那么,当前再突出地去强调 核心 素养 究竟又有什么新的启 示或意义呢? 总之,这正是研究者的一个具体担心:在积极提倡 核 心素养 的同时,如何才能防止纯粹的 口号操作 与 文 字游戏 ,因为,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领域中十分常见的一个 现象,即是过于频繁地提出 各种口号,
9、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 只能忙于应付,更感到无所适从 . 例如,尽管可由以下论述获得关于什么是 核心素养 的若干启 示,但就这方面的具体工作而言,显然还有很长的 路要走: 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 感与价值 观的集合 体概念 . 核 心 素 养 指 的 就 是 那 些 一 经 习 得 便 与 个 体 生活 、 生 命 不 可 剥 离的 、 并 且 具 有 较 高 的 稳 定 性 、 有 可 能 伴 随 一 生 的 素 养 .其 根 本 特 质 不 在 于 量 的 积 累 , 而 在 于 生 命 个 体 品 质 与 气 质 的 变 化 和 提 升 4 另外,正如以下实例所清楚表
10、明的,在此又应特别强调 这样一个 真理: 教育贵在坚持 从来没想到,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小区配套学校里, 居然有一 群人,对 三维 目标的研究如此执着达 8 年之久 (这一文章发表于 2011 年一一注);他们从学科知识走到了 知识树,从知识树走到了能 力,从能力走到了高位目标,并 解 决了一系列教学困惑和问题 .无论课 改形势发生什么变 化,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研究精神 .10 年过去了,这 所普通 学校迅速成长为海淀区第一方阵的佼佼者 . 进校附校是这里面的 胜利者 ,胜在了 执着 二字 一执 着于 教学目标 这个主题,执着于实际教学问题与 困惑的解决,执 着于学习成果的本土化 .在课改这个平台
11、上, 他们完成了一次对教育本 质与规律的漫长的探究旅程,完成 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漂亮转身 这 , 可 能 就 是 真 正 的 教 育 精神 . 3 希 望 理 论 工 作 者 也 能 在 这 一方 面 做 出 切 实 的 努 力 ! 2 两 条 可 能 的 途 径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教 育应当如 何落实 核心素养 ,特别是,是否也应积极地去 提倡 数学核心素 养 ? 就当前而言,可大致区分出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 (1) 核心素养 应当落实到各个学科,也正因此,就 应具体 地去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 等相关概念; (2) 应当更加注重传统课程的改造与整合,包括明确提 倡所谓
12、 的 去学科化 以 下 就 是 后 一 方 面 的 一 些 具 体 论 点 : 基 础 教 育 要 去 学 科 化 , 强 调 综 合 只 从 学 科 的 角 度 出发 , 不 利 于 学 生 素 养 的 发 展 1在 一 些 学 者 看来,不仅 应 当积极 提倡各个传 统 学科的整合 , 而且更应以 整体 性 思维 去完全取 代 学 科 性思维 一一显然, 按 照这样的观念,也 就 完 全 没 有 必 要 去 提 及 所 谓 的 数 学 核 心 素 养 在此还应特别提及清华附小的 1+X 课程 ,因为,在 一些学者 看来,这正是 整合课程 的一个积极实践,更具 有十分重要的普遍 意义: 清
13、华 附 小 通 过 核 心 素 养 的 打 底 、 1+X 课 程 的 整 合 和 直 接 完 整 性 的 教 学 , 照 亮 了 孩 子 人 生 发 展 的 道 路 和 未 来 的 远 景 5 基 于 学 生 发 展 核 心 素 养 的 1+X 课 程 改 革 对 于 当 下 的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具 有 价 值 引 领 的 意 义 1 但在研究者看来,尽管上述论题严格地说己经超出了数 学教育的 范围,但仍可由数学教育以及相关的数学研究获得 重要的启示 .例如, 这显然就是课改以来各种数学教材的一 个共同特点,即是认为应当完 全打破关于代数(算术 )、几 何等学科分支的传统区分
14、,从而事实上也 就可以被看成对于 整合数学 直接追求;另外,以下则是数学中追 求 统一 性 的一些典型实例,如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 F. Klein) 的 著名论点: 几何学研究的是(各种)变换群之下的不变 量 ,以及 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关于 数学结构 的深入研究 , 等等 . 以下就是这些研究给予的主要启示 . 第一,数学中不同学科分支的整合决非易事,更不应将 此简单地 等同于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恰恰相反, 最为重要的即是, 能否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出相关对 象的共同本质 . 例如,现行各种教材中所谓的 代数与几何的整合 , 事实上都 只是对这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混合编排,但
15、 就其具体安排而言 则又应当说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从 而也就只是形式上的简单组 合 . 第二,这正是人们现今在这一方面的共识,即是认为与 唯一强调 数学的统一性相比较,应当更加重 视多元化与统一 性的辩证关系,特 别是,如何能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 自身的认识 . ; 具体地说,如果说正是不同理论的相互渗透与比较导致 了更为深 刻的认识以及新的、更高层次上的统一;那么,新 的统一性概念或理 论的建立则就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己有 的数学理论与创造更多的新的 概念和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基 础 .也正因此,就可断言:数学的无限发展 正是在多样化与 一体化的辩证运动中得到实现的 . 上述认识显然也为更
16、为深入地认识 1+X 课程 提供了 直接 基 础 . 具体 地 说,这 里 所说 的 1 , 指优 化 整合后 的 国家 基 础性 课 程, 我 们把原来的 十 几门课程 , 根据学科属 性 、学 习 规律 及 学习方 式 整 合 为 五 大 领 域 : 品 格 与 社 会 体 育 与 健 康 、 语 言 与 人文 、 数 学 与 科 技 、 艺 术 与 审 美 另 外 , 所 谓 的 X 则 是 指 实 现 个 性 化 发 展 的 特 色 课程 , 包 括 学 校 个 性 课 程 和 学 生 个 性 课 程 两 个 层 次 6. 上述设计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从理论角度看,在此仍有 一些问题 需
17、要深入地去研究 .例如,按照所说的模式,究竟 应当如何去看待 五 大领域 与原先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后者是 否还有其一定 的相对独立性?再者,既然 五 大领域 具有不同的性质,是否应当 将其统一纳入 1+X 这样一个模式,或者说,后一做法究竟有怎样 的优点? 当然,这又正是 整合数学 等相关研究给予的重要启 示:在此 应注意防止这样一种现象,即是人为地去制造某种 统一性 (无论 这是指各个传统学科的整合,还是新建立的 五大领域 的整合), 恰恰相反,在强调 统一性 的同时, 也应高度重视对象不同点的深 入分析 . 例如,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显然具有不同的性质, 因此,将 语言与人文
18、 、 数学与科技 划分成 两个不同领 域就是较为合理 的;但这事实上恰又进一步突现了深入研究 这样一个问题的重要性, 即是究竟应当如何去理解将它们同 时归属于 1+X 课程 这一模式的 合理性和必要性,包括后 者在何种意义上又可被认为 对于当下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 具有价值引领的意义 ? 再 例如 , 尽 管 数 学 与 科 学 常 常 被 认 为 是 较 为 接 近 的 ( 这 或 许 也 就 是 1+X 课 程 何 以 提 出 数 学 与 科技 这 一 整 合 性 领 域 的 主 要 原 因 ) , 但 在 这 两 者 之 间 也 存 在 重 要 的 质 的 区 别 .具 体 地 说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教育 视角 核心 素养 郑毓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