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丨山东省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百师联盟丨山东省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师联盟丨山东省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 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新高考卷2023 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新高考卷语 文 试 题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2、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材料一: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 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
3、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还有人编成“年
4、表”或“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至于去猜迷详梦、此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循。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有它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仿佛一切都已经在生活中安排好了,作家只不过是随手拈来,照实地记录下来。无怪,“红学家”们在这种
5、极为严密的现实主义笔力底下感到眩惑了,以致煞费苦心地去寻访故址,调查事实,有意无意地尽力取消这部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伟大价值,而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事,或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其实,红楼梦虽然来自他所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也完全有可能采取了某个生活原型;但从生活的素材到艺术的成品,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这段过程不是速记员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总之,表现的真实自然,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材料二:材料二:怎样理解红楼梦中这个“真”“假”观念的内涵呢?在红学史上,历来是聚讼纷纭的焦点。在“旧红学”盛行
6、的一百多年间,居于主要地位的“索隐派”,无论是陈康祺的“纳兰成德家事说”,王梦阮的“清世祖(顺治)与董鄂妃说”,还是蔡元培的“康熙朝政治状态说”,虽都被胡适斥为“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但他们不也是着眼于真事隐去,而努力在索隐抉微,找出那隐去的“真事”吗?只不过他们眼中有各种各样的“阐证本事”的政治寓意,却独独没有红楼梦中那色彩缤纷的生活与艺术的真境界。而胡适以来的“新红学”,他们在旧红学之推倒,新红学之建立的“五四”以后的几十年间,本该可以更走近客观的真理,因为他们以确当无疑的考证,找到了红楼梦的真作者曹雪芹及其家世遭际,可惜的是,他们把作者据以创作小说的背景与模特儿,完全看成真事的模写,贾政
7、即是曹额”,“贾宝玉即是曹雪芹”,于是,红楼梦乃曹雪芹之“自叙传”也。因而红楼梦中反映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艺术境界,在他们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曹氏家族“树倒猢狲散”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实录。而新时期的红学家则认为:曹雪芹“将真事隐去”,就是在作品中不按照现实生活的时间、地点、人物,作真人真事的实录,而是将生活大量的事实经过集中、概括、典型化的过程,重新创造出生活的图画。作为现实主义伟大杰作的红楼梦,不仅没有违背艺术规律,而且最完美地显示了艺术创造的真实。(摘编自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逼真自然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作品“追踪蹑
8、迹”地照实摹写“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B.红楼梦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是因为小说真实到了“去尽夸饰”的地步。C.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逼真”。D.红楼梦的内容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甚至被认为是一部真人真事的实录自传因为经过了曹雪芹的提炼、加工和创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红楼梦的“真”,是指曹雪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却不拘泥于生活原型,创造出艺术的真实。B.红楼梦的假,是指艺术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而饰穷其要的夸张,却有助于突出事物本质。C.将现实生活
9、集中、概括、典型化,重新创造出逼真的生活图画,红楼梦遵循了这一艺术创造规律。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红楼梦的“真”与“假”,论述的角度是相同的,但论述的重心是不同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史书,真实记录了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包身工是作家夏衍创作的报告文学,真实记录了旧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为了创作,夏衍曾偷偷混入工厂体验生活。C.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歌剧,真实记录了旧社会地主对喜儿的迫害,扮演地主的演员有几次差点被愤怒的观众打了。D.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创作的通
10、讯,真实记录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从此,军人被称为最可爱的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 分)5.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介绍红学流派旧红学与新红学。(4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活界碑活界碑丁迎新将军来了,年逾九旬的将军脱下军装已久,心中仍装着千军万马,装着边疆,人人还叫他将军。将军是来验证一件事,一个人,他不相信媒体上看到的,唯有目睹,必须目睹。这是新疆毗邻某国边境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之所以无人,是因为环境恶劣,根本不适宜人生存。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夏天蚊虫独霸天
11、下,号称十个蚊子一盘菜;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狂风暴雪是主人,积雪深达一米。这一切,将军再熟悉不过,五十年前的亲身经历至今难以忘怀。面前的人让将军吃惊不已,没想到他会如此老相,看上去跟自己一样老。面色黑褐,石般质地,满是皱纹如刀刻,腰背略显佝偻,步伐却矫健,精神抖擞。面对将军,他显得格外兴奋活泼。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有他陌生的事物。只有他俩,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巡视。居住的屋,石块垒砌,不大,但牢固,坚不可摧。屋有些年份了,一次次发黑,又一次次刷白,在荒原上格外醒目。荒凉已属于过去,如今有绿草茵茵,似一张绿毯向四方铺陈。环屋而立的是树,一排排,一
12、行行,个个精干,像严阵以待的士兵,不分昼夜站岗放哨。最夺目的是屋门正前方场地边的旗杆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从不停歇地飘扬。旗杆是一棵削枝去叶的树干,下接大地,上顶蓝天,虽不够光滑,不够笔直,但绝对直立向上。四面八方的树木草茎随时听从号令,向它看齐。屋里屋外忙碌的女人,同样苍老,手脚却没闲的时候,总是有事在做。偶尔远眺的目光,天地全在视野的范围,无物可以躲避。男人嘿嘿地笑,向将军介绍,还是她,也是山东临沂的,中间曾后悔,受不了苦,跑回了家,我又把她追了回来。跟我一样,如今死都不想走了。将军的目光投注到女人的一刻,有了温度,不再冷硬。有草了,在原先风卷沙土扬的荒原上,虽不茂盛稠密,但毕竟是有了斑
13、斑驳驳的草。男人指着那些草说,种的,一次不行两次,一年不行两年,我有的是时间和干劲,它耗不过我。有树了,稀稀拉拉,像针插在地上,偶尔会成排,那肯定是在特定的位置上。男人说,种树更难,我对儿子和女儿都没对它们好,眼睛盯着,用手扶着,怀里搂着。水,我舍不得喝,一口口喂给它们。搬石头围成圈,天天守着它,它不敢不活,不活就对不起我了。将军有新的发现,这里或那里,同样是树是草,长在那一块范围的是一个国旗的形状。另一块是党徽的形状,又一块是八一的形状。平原广阔平坦,土黄草青树绿,站在远处高处看,异常醒目。以将军一生的经历,这是三个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也时时可见,但眼前的景象,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荒凉,竟心潮涌动
14、,不能自抑。男人不在意,只是嘿嘿地乐,说,反正是植草,是栽树,不如一物多用。让那边的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咱中国的地盘,不但我在坚守,而且一草一木都在坚守。眼前是边境线了,将军看到了界碑。界碑只有一块,可沿着界碑,是一排长长的石头堆出来的长城,两端看不到边际。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但相互咬合穿插,像无数个人相互握手拥抱,肩腰搂缠,汇聚成强大的壁垒,生根兀立。这是什么样的工程?这里最多的是土,仅仅是土,鸡蛋大的鹅卵石都不易发现。男人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花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心思,又是什么样的毅力、斗志和干劲?它们跟界碑一样,比我尽责多了。男人有点儿不好意思。不过,关键时候还得靠我。五十来年,劝
15、返制止临界人员有上千吧,不多,一年不过二十次,没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说到这,男人的自豪感又上来了,还有自信。男人领着将军攀上一个高处,方圆几十公里尽收眼底。石墙,树木,草丛,早已置换了曾经的荒凉,处处生机。男人的大手从左指到右,转了一圈,骄傲地对将军说,我官不比你小啊,它们都是我的兵,是祖国的兵,白天晚上都在站岗放哨,戍守边疆。当年建制撤销解散,我让您犯了错误,特批我留下,我没愧对您吧?将军忍不住了,闭了半天的嘴一声干咳,喊出了立正的口令。男人发愣,怎么还要挨训?小时候,一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将军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的珠光,说,你站好,我给你敬个礼。这一个军礼,沉重庄重,蕴含无限。男人的回礼是颤抖
16、的,礼毕,哽咽着说,抱歉!我不能陪您终老了。我要在这儿守下去,死后的骨灰也埋在这些树根下,让树继续长,再壮些高些,陪它们一起往下坚守。将军好想说,儿子,还有我呢,我们一起。(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将军来到边境,是来验证一件事,一个人,他不相信媒体上看到的,小说一开始就为读者留下悬念,引人入胜。B,“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没变的是环境的恶劣与生活的艰苦,变化的是这里有了草木、“长城”等等。C.将军看到青草绿树组成的国旗、党旗与八一图案,“心潮涌动,不能自抑”,主要因为这些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戎马生涯。D.将军眼里闪着泪光,庄重地
17、给男人敬了个军礼,以这种反常的举动,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肯定、尊重与礼赞。7.关于文中对“男人”形象的刻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无人区蚊虫独霸天下狂风暴雪是主人等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男人的爱国主义精神。B.“面色黑褐”“精神抖擞”,这些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体现了“男人”守边的艰苦与意志的坚定。C.“眼睛盯着,用手扶着”“一口口喂给它们”,这些细节表现出“男人”甘于奉献、一心守边的情怀。D.为了刻画“男人”形象,作者除了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8.作品的结尾出人意料,将军与“男人”是父子。其实,前文有多处伏笔,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
18、9.小说为什么以“活界碑”为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奏,两国敌俟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奏。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且夫秦之所以不出
19、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国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
20、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注】,须以决事。”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有删改)【注】从车下风:谦辞,献给您的车下风,表示不敢直接献给大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B.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
21、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C.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D.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破从连横”的“从”指合纵,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B.“熟计之”的“熟”指仔细,与师说“孰能无惑”的“孰”含义相同。C.“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现在“超市经营某类商品”中的“经营”含义不同。D.“诚能听臣”的“诚”指如果、果真,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含义不同
22、。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张仪游说楚王,目的是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最终,楚王接受了张仪的主张,答应参加连横阵线。B.张仪认为,如果楚王不与秦国联合,会导致韩国、魏国投降秦国,从而使楚国两面受敌,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C.张仪分析天下形势,说楚国及其他合纵联盟的国家都是弱国,以一群弱国去进攻强大的秦国,将使国家危亡。D.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在张仪看来,主张合纵之人夸夸其谈,苏秦更是伪诈反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2)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14.
23、张仪从哪些方面游说楚王,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简要说明。(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516 题。齐 宫 词齐 宫 词李商隐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吴宫吴宫李商隐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注】永寿:南齐废帝宠爱潘妃,建永寿宫,四壁以黄金涂饰。金莲:南齐废帝凿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谓之步步生莲。梁台:南朝梁的禁城。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抒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深深的忧虑。B.齐
24、宫词中,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题。C.齐奢靡无度,被梁消灭,而梁却依然纵情享乐,重蹈亡齐旧辙,此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吴宫第一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出吴宫的空寂,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写出吴宫的冷静。16.古人云:“正面不写写侧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两首诗都是“正面不写”的典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苏轼赤壁赋中“_”和“_”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25、2)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3)“桥”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比较常见,比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石榴树碧绿的叶片,泛着油亮亮的光泽,填满了枝丫间所有的缝隙。先是艳艳的花蕾,_,像少女抿着娇嫩的小嘴,羞涩地在绿叶丛中躲躲闪闪。然后是零星开放,绽吐金蕊,花红叶绿,_,搭配成世上最和谐不过的图画。最后便是_,满树泼彩。花的塔,花的楼,花的山,仿佛憋了一春的热情一下子迸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盟 山东省 2023 届高三 二轮 复习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