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ppt(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济钢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韩学艳(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概 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呈暴发性经过,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病死率高在化脓性脑膜炎中居首位病原学 n n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成对排列,两个菌的接触面平坦或略向内陷n n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n n专性需氧专性需氧菌菌,室温下存活3小时,555分钟死
2、亡,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体外能形成自溶酶,易自溶死亡n n致病因素:荚膜、菌毛、内毒素流 行 病 学 一、传染源一、传染源带菌者及病人为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带菌者及病人为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n n人群带菌率如超过人群带菌率如超过20%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50%n n病后带菌者约有病后带菌者约有10%10%2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周至2 2年。带菌时间超过年。带菌时间超过3 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n n带
3、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n n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n n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n n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亲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的感染有重要意义n n室内活动多、空气流通不畅、居住拥挤、人口流动等均有利于本病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n n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本群病菌可获得持久免疫力n n各群之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n n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而少有发病者。在624个月时抗体水平降至最低,以后逐渐增高,至20岁左右达成人水平发 病 机 理 一、一、粘附及透过黏膜粘附及透过黏膜 n n首先侵入鼻咽部
4、,以菌毛粘附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寄生n n一方面受局部SIgA的中和作用而减少病菌的侵入,另一方面病菌又分泌蛋白酶切断局部IgA重链,削弱其作用n n在病菌数量多,SIgA分泌相对不足时,细菌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n n部分病菌透过黏膜屏障侵入黏膜下层,受到IgM抗体及活化的巨噬细胞和补体的溶菌、吞噬、杀灭作用,此过程可造成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二、二、入血入血 1如病菌数量过多,宿主上述免疫功能不足,侵入到黏膜下层的病菌可透过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和内皮细胞进入血流而形成短暂菌血症,此时可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症状,如皮肤出现出血点而自愈2少数发展为败血症。细菌侵
5、袭局部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栓塞,临床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3.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大量内毒素,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而导致严重微循环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DIC等,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 如微循环障碍以脑血管损伤为主则形成暴发型脑膜脑炎型;或兼而有之即所谓混合型三、侵入脑膜三、侵入脑膜 病菌通过跨细胞途径(细菌被血管内皮细胞吞噬并横跨细胞,然后在基底膜被释放进入脑脊液)侵犯脑膜病菌释放的以内毒素为主的物质,可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使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不复存在,血流中的大分
6、子物质及吞噬细胞得以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膜、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n n严重者脑实质亦有炎症、水肿及充血。严重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颅内小脑幕裂孔及枕骨大孔突出形成脑疝,而出现昏迷加深、瞳孔变化及呼吸衰竭,可迅速死亡n n除脑脊髓膜外,其他脏器亦可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包括心内膜炎、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眼球炎等病理 n n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下、粘膜可有局灶性出血。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说明第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n n暴发败血症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
7、皮质亦可有广泛出血,心肌炎和肺水肿亦颇为常见n n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也可引起颅底部炎症、粘连,而发生脑神经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n n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少数患者由于脑室膜炎,大脑导水管阻塞,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而发生脑积水临 床 表 现 n n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大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少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极少数为典型流脑症状n n流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主要有两种临床
8、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 普通型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患者的90%以上,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也称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及恢复期。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1.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病人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2.败血症期 突发或上呼吸道感染期后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及惊厥等 此期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70%9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不等边
9、缘不整,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3.脑膜炎期 在败血症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基础上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脑膜刺激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严重者出现狂躁、惊厥、谵妄、昏迷,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 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经治疗后病人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亦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暴发型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24小时内可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儿童多见,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
10、三型 1 1败血症休克型败血症休克型n n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n n常于常于12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中心皮下坏死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中心皮下坏死n n循环衰竭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血压明唇及指端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不少病人血压可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性 脊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