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5 山东省临沂市 2018 年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C 【解析】 A.h/h; ling/ling; xio/xio。 B.chng/chng; yn/yn; j/j。 C.q/ q; mn/mn; b/b。 D.zh/zh; zi/zi; chung/qing。 【考点】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 2.【答案】D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 沉湎,鸦雀无声。B 旁骛,红装素裹。C 诚惶诚恐。 【考点】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3.【答案】A 【解析
2、】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贬义词。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B 【解析】A 语序错误。“打击”与“防范”对调即可。C 成分残缺。句末加“的计划”等。D 句式杂糅。去掉“的结果”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的辨识能力。 5.【答案】D 【解析】A 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B 第一个“压力”后的
3、逗号改为分号。C 句号应移至引号外。 【考点】本题考查对标点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6.【答案】B 【解析】A 应该是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各类诗歌 305 首。 C 诗集春水在作者是冰心。D海燕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达的辨析能力。 7.【答案】 (1)虎妞 实例:好逸恶劳、粗俗刁泼 (2)小福子 自己上吊自杀了 【解析】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文
4、学常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 8.(1) 【答案】(1)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2)江山代有才人出 (3)教然后知困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 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 关键是不能错字、2 / 5 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名句名篇的考察。 9.(1) 【答案】示例:爸爸,你能有时间刷微信,却借口工作忙没时间和我一起读一本经典的书
5、籍,这样好吗?况且,刷微信既浪费时间,又有害身体,而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良好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解析】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经典阅读有益身心”这一劝说主题。 【考点】考查仿句。 (2) 【答案】示例:读书就是假日外出的旅游,可以欣赏风景,陶治性情。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句式结构为“读书
6、就是可以”的比喻句。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谈的是读书的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考点】考查仿句。 二、阅读 10.【答案】上阕,作者长途跋涉,日高人困,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乡村中了。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廖廖几句,由声入耳,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分析词篇的“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的特点。首先要读懂词句,从字里行间分析词篇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
7、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所以说“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概括与表达的赏析。 11.【答案】 (1)乐:以为乐 (2)居:停留 (3)许:大约 【解析】先要大致
8、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乐”: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词句意思。 12.【答案】D 【解析】D 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因为”之意。A 前者代词;后者副词“难道”。B 前者代词;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 前者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到”;后者介词“比”。 【考点】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
9、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3.【答案】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3 / 5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 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斗”“蛇”“明灭”“然”“跳达”等字词的翻译。“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判断句的翻
10、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14.【答案】B 【解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定要看准题干的“间接描写水清澈”一句。“水尤清冽”“下深丈许,了若径寸”“喷吐冰雪”都是直接写水,所以答案为 B 项。 【考点】文言文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 15.【答案】 【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 【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解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好好阅读两篇文言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具体语句,特别是议
11、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甲文可从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角度作答。乙文可从表现作者欢愉心情的角度作答。答此题,如果能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答就更好了。 【考点】比较阅读。 16.【答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 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 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 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中心论点。 【解析】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可提取文末一句“正义是有边作为答案。二问,考查论述的过程。没有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
12、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作者先提出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的错误观念,然后用实例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点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
13、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考点】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 17.【答案】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倡导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解析】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从第 7 段来看,“更像歹徒”是因为这种报复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心态”,具体指的是“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
14、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行为,而这正和作者的“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的观点相违背。所以作者认为网友的这种做法“更像歹徒”。 【考点】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18.【答案】C 【解析】 C项表述符合文意。 A原句是“我们可以理解为: 天下的很多祸乱, 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注意“很多”一词。B“但是也纵容了坏人”错。这游离了文章反对以暴制暴的观点。D“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错。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是因为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 4 / 5 【考点】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19.【答案】写了四件事:未曾谋面的约稿;地坛家里聊写作;
15、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解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内容。如 4 段写未曾谋面的约稿;5 段写地坛家里聊写作;6 段写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7-9 段写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考点】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 20.【答案】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
16、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解析】题干要求答出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与标题的关系。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从全文考虑, 我与地坛是作者回忆的引子,更是表现史铁生人生思考的佳作,给了作者启迪。所以作者要重点写。与文章题目“春天忆故人”不仅不矛盾,反而突出了标题的内容,并诠释了主题。 【考点】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21.【答案】(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2)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
17、,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解析】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体会语句含意的角度分析作答。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明显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 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 体会语句所表现的史铁生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2) “文章在, 人就在, 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这是充满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作者的创作观念的反映。“文章在,人就在”这是说像史铁生写的好文章会流传
18、千古。反之,不好的文章会很快没有了阅读的价值。 【考点】赏析文句。 22.【答案】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解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感情答出来。 【考点】考查语段的作用。 三、写作表达 23.【答案】 要居安思危 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过去好了,一些人也确实富裕起来了,尤其是有资产收入的一
19、些人,可以说是衣食住行无所担忧了。于是他们便坐享其成,无所事事,就像漫画中的左起第一只猫,吃得大腹便便,玩得昏天黑地。他们真的不问有没有老鼠,更不想去捉老鼠了。 “有鱼吃还捉老鼠?”这是当代社会中另一部分人的心理。在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中,有一些人确实是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想法。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想守成,不想事业了。可是他们对另一些不满足现状,努力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去谋求发展的人却又指指点点,总以为人家不安分。这就像漫画中左起第二只、第三只猫,它们不吃鱼,也看不惯别的猫去捉老鼠。 而我更赏识的是左起第四只猫,它虽然有鱼吃,可也不放过从它身边经过的老鼠。 坐享其成无所事事,违背自然和人的生存法则
20、,终将自毙;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也将毁于一旦;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人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集团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5 / 5 一个人买彩票中了 500 万,一夜之间成了富有者。一夜之间成为富有者的他,便坐享其成无所事事了。他买了房,有了车,于是就出入于豪华酒店,出没在地下赌场。在这死海里他还没有游上几圈,就沉没在死海中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国有企业,不愁生产,不愁销售,洋洋自得,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可就是不思进取,不图创新。可体制一改,机制一变他们便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他们被个体户,私营企业打得七零八落,纷纷破产。过着高人一等生活的人成了下岗职工。 大清王朝在乾
21、隆年间,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可是到了中后期便老子天下第一,不再思进取了。尤其到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候,竟然由最强的的帝国,变成了受人凌辱的弱国,割地赔款成了大清整日的营生。居安享安不思危,未雨不筹待雨来。大清在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后于不长时间内便覆灭了。 一个人的自强,一个集团的壮大,一个国家的强盛,无不在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那第四只猫,没有只看到眼前,没有坐享其成,更没有不思进取。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那危自然不会成为患了,或许正是它图谋强大的机会。 【解析】 此作文又是个“二选一”题目。 对于作文“二选一”的新变化, 一点都不意外, 不新鲜。 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选择空间,也挺好的。写作指导:二选一个写,怎么选?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体裁一致,都为记叙文,但主题不一,如一篇写人,一篇写物;另一种可能是体裁不一,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对于这两种可能,对学生来说都算是福利,难度不大。若是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挑,我们比较建议学生写记叙文。初中生毕竟还是最熟悉记叙文体,相信 95%以上的学生都会选记叙文。 【考点】写作能力考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