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矿产勘查学课件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ppt
《[农学]矿产勘查学课件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矿产勘查学课件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ppt(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第一节 矿体地质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一、矿体地质的概念 矿体地质是以矿体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性,目的在于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特征或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及矿床的工业评价提供依据。矿体地质研究与矿床地质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又有差别。从矿床学角度研究矿体更侧重于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矿体形成的地质条件,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矿化过程、矿化条件等成因规律。而从勘查角度研究矿体则侧重于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形态、规模、产状、矿体内部结构构造等,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规律。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矿体的变化主
2、要受矿床成因所控制,因此为了查明矿体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矿床成因特点。而另一方面,不同成因的矿体其变化性也往往是不相同的,通过矿体变化性的研究又有助于查明矿体成因问题,因而两者必须密切配合。由上可见,矿体地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矿体变化性,它具体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及变化因素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从勘查角度研究矿体地质的基本内容。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二、矿体地质研究的意义 矿体的各种标志均毫无例外地具有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中尤以矿石品位、类型、矿体厚度、形态、规模及产状等变化,对矿床的勘查及开发工作影响为最大。如果矿体是一个均质体,即矿体的各种标志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那么
3、矿床勘查及矿山地质研究工作就很简单,只要在很少的地方对矿体标志进行观察、测量、取样,就可以很准确地确定各种标志的平均值,并可代表矿体的真实情况。可是,自然界中任何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及品位等的变化都不是均匀的,这对某些内生金属矿床表现尤为明显。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如果这些标志随着其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且变化具有随机性时,更会使矿产勘查及开发工作变得十分复杂而困难,只有增加观察、测量、取样的数量,才能更正确地判断矿体各标志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势必增加勘查的工程量和勘查经费,影响勘查的经济效果。否则会影响勘查精度,使勘查误差加大。可见,矿体变化性与勘查精度之间,有
4、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它是勘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基本依据,是决定每个具体矿床的勘查难易程度,勘查精确程度和勘查经济效果的基本客观条件。所以,对矿体地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勘查实践更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第二节 矿体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勘查角度研究矿体,是在研究成矿地质条件与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影响勘查的最主要的矿体变化标志的研究,即矿体外部的形态标志(矿体厚度、形态、产状及规模)和矿体内部结构标志(矿石品位、品级、类型及夹石),这些标志的研究是矿体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内容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和控制变化的因素。第
5、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一、矿体变化性质的研究 矿体的变化性质,一般可理解为某标志在矿体不同空间位置上相互之间的联系特点与变化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勘查工作,可以在矿体三度空间的不同部位,取得大量品位、厚度等标志的数值,如果把这些标志的数值按照不同方向的实际顺序与位置排列起来,它们升高或降低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自然变化特征和规律,就是矿体某标志的变化性质。.卡里斯托夫(,1956)将矿体变化性按其性质分为两类: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 1.规则的或坐标性变化图5-1 金矿体品位的不规则变化(据.卡里斯托夫)图5-2 金矿体品位的不规则变化与方向性变化的结合1-无规律变化(折
6、线);2-方向性变化(曲线)属于这类性质变化的典型标志是矿体的厚度变化。厚度变化基本特性之一乃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平稳性。这种特性表现在矿体剖面中沿一定的方向可分成若干区段,在每一个区段范围内,厚度的变化以同一增长符号(即逐渐变厚或逐渐变薄)而改变,有时还有可能划分出其中厚度变化不仅保持着同一增长符号,而且还保持着大致稳定的增长值。因此,具有某种近似值的这种变化可以由直线方程式表示出来,亦可用图解来表示。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图5-1 金矿体品位的不规则变化(据.卡里斯托夫)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 2.偶然的或不规则的变化 是指在矿体内某一区段或某一方向上,相邻
7、观测点所获得的标志值相互之间既无局部联系,在整个区段内也缺乏总体联系,即标志值的大小呈现无规律的急剧的跳跃或不连续的杂乱变化。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属于这类变化性质的主要是有色、稀有、贵金属矿床中有用组分品位沿走向、倾向及其它方向较常见的变化特征(图5-1),当观测点间距不太密集时,有些矿体厚度变化也可出现这类变化。卡里斯托夫还指出矿体的品位变化往往具有坐标性变化与偶然性变化量叠加,这两种变化性质的结合便构成品位变化的复杂形式。同时还指出品位的坐标性变化往往不是整个矿体,而是矿体的某些区段所特有,而偶然性变化的不规则变动在每一个矿体范围之内到处可见,同时扩及到具有坐标性变化的地
8、段,犹如在这种变化上的重叠(图5-2)。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图5-2 金矿体品位的不规则变化与方向性变化的结合1-无规律变化(折线);2-方向性变化(曲线)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二、矿体变化程度的研究 矿体变化程度一般是指矿体标志值的相对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它是一个量的概念,是研究变化性质的基础。没有变化数量的差异,就不会有变化性质的不同,矿体的不同变化性质归根结蒂是受矿体标志值数量上的变化所引起、所制约的。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各主要标志的变化程度对矿床的勘查有很大的影响。在同样的勘查工程间距和工程数量的条件下,变化程度越大的矿体其勘查精
9、确程度越低,地质经济效果愈差;反之,为了获得相同的勘查精度,对于变化程度大的矿体比变化小的矿体需要更密的工程间距和更多的工程数量。因此,对矿体变化程度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它直接影响到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技术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以及矿体的圈定方法和圈定结果的可靠性。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在一个矿体的内部,各种标志的变化程度往往不同,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矿床,其最大的变化标志也可各异。对于某些类型矿床来说,矿体内部结构标志(矿石品位、品级及类型)的变化程度大于矿体外部形态标志的变化,如金、银等贵金属矿床,钨、锡、钼、铜、铅、锌等稀有及有色金属矿床,金刚石、
10、水晶、云母等非金属矿床等属于此类。另一类型矿床,矿体形态标志变化程度大于内部结构标志的变化程度,如大多数铁、锰、磷、铝等矿床。在这当中内生及变质成因矿床的变化程度大于外生矿床,而内生矿床中,简单裂隙充填矿床的变化程度又低于交代成因的矿床等等。所以,在矿体地质研究中,必须注意查明矿体的最大变化标志。对不同标志又应注意查明其最大变化方向及变化范围。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比较正确地估计和预测标志的变化趋势,则在勘查过程中就有可能避免盲目性,提高勘查精度与效果。矿石组分品位是大部分内生矿床,特别是有色、稀有及贵金属矿床的矿体最大变化标志。因此,定量的研究矿
11、化均匀程度、矿化连续程度、矿化强度及各组分间的相关程度,就成为研究这类矿床的重点内容。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矿体的最主要形态特征标志,如矿体厚度、形态、产状及规模等是许多矿床,特别是大多数外生沉积矿床的矿体变化最大标志,从而成为影响勘查难易程度和勘查精确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采用适当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矿体形态标志的变化程度,自然成为这类矿床矿体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矿体厚度、产状、形态及规模之间的变化往往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当矿体的厚度及产状变化甚大时,矿体形态也必然复杂。而在矿体的延长、延深及厚度规模发生变化时,矿体的形态也必随之而改变。大量地质勘查实践表明,矿体形态变化复
12、杂的地段也常常是矿化最为富集的地段。诸如矿体交叉、转弯和分枝处等。所以详细研究矿体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勘查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综上所述,在研究矿体形态标志与内部结构标志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研究矿体的品位变化时,应注意查明几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如品位变化系数、含矿系数、品位变化平均梯度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有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矿石品位的变化特征,有可能在不同矿体之间进行对比,从而也有助于客观地根据变化等级对矿体进行分类,有助于指导勘查与评价;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2)注意研究矿体内不同方向和不同地段的品位变化程度及相互联系。在研究
13、矿体的三度空间变化时,应查明最大变化方向。在研究不同地段的变化特征时应注意两方面:一是根据不同的地质位置分析,如氧化带、原生带、矿体上盘、下盘、中心、边缘、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不同含矿围岩、含矿构造以及矿体中不同分带处之品位;另一是根据不同的几何部位分析,如不同中段、不同块段、不同工程、不同剖面等。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局部和整体变化关系,如某些类型矿床的矿化表现为局部均匀而总体不均匀;相反另些矿床总体均匀而局部可能就不均匀;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 3)注意不同研究方法或研究条件(如不同的取样位置、间距、数量、不同的样品体积、分析方法)对品位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研究和试验
14、条件不同,反映同一地段品位变化程度的某标志的数值也可能不同,这一情况在进行指标数值的对比时必须加以考虑;(4)在研究任何一个矿体时,除应查明品位变化特征外,还需研究矿体厚度、形态、产状及其变化规律;(5)注意研究矿石品位变化与矿体形态特征变化间的联系,如产状与品位变化,厚度与品位变化等;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6)除上述关于矿石质量特征和形态特征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外,在矿体地质研究中尚需注意矿石物质成分及矿体内部结构、矿体构造、矿化埋藏深度、矿体垂直及水平分布间隔、矿体密集程度、矿体组合排列方式、矿石物理化学性质、矿体围岩及含矿构造等问题的研究。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都需要从查明其
15、变化规律及对勘查与评价的影响角度出发。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三、控制矿体变化因素的研究 矿体的变化性质与变化程度,主要决定于矿床成因、成矿方式和成矿地质条件,决定于矿化元素分散与集中的各种因素的发育程度及其变化情况,同时也决定于成矿后的改造与破坏。因此,在研究矿体变化性时,必须进行控制矿体变化因素的研究。只有查明变化原因,才能更好地掌握变化规律并为预测矿体未知部分的变化特点提供依据。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对大多数矿体来说,矿体的大小、形状及产状变化,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例如一般的脉状矿体主要是受裂隙构造所控制。在成矿时如果系简单的裂隙充填、则矿体之大小、形状、产
16、状等均直接以裂隙之大小、形状、产状为转移。造成矿体形状复杂的因素是矿化时的交代作用及各种不同形式的构造的复杂组合。控制矿体内部结构标志(矿石类型、品级、品位等)变化的因素也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原生与次生两类因素。原生因素中主要是成矿时矿化强度的不同造成了矿化的不均匀性和矿化的不连续性。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在原生的因素中还可能由于多阶段性的矿化作用而使不同阶段产物相互重叠,或由于矿体的原生带状结构而形成物质成分在不同部位的相互交替,也有时是由于某些适当的构造或岩性条件的局部存在,而形成贫富矿体或不同矿石类型的交替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矿石类型及品位的变化具有方向性的规律性。在
17、次生因素中最主要是矿石的氧化淋滤和次生富集作用,许多硫化物矿床的矿体次生带状结构,使有用组分在垂直方向(或沿矿体倾斜方向)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变化。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第三节 矿体变化性的数学表征方法矿体变化性的研究有定性与定量两种表示方法。在定性的方法中主要是利用各种地质图件(如剖面图、平面图和立体图等)和各种几何图件(如统计分布曲线、自然分布曲线和各种等值线图等)表示矿体各标志的变化特征,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但单纯的定性描述已经日益不能满足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利用各种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与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和反映矿体各标志的变化性质与变化程度则越来越具有
18、重要意义。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一、矿体变化性质的数学表征方法 (一)统计分布曲线法 统计分布曲线又称为频数(频率)分布图。它的实质是反映矿体某个标志不同数值的数量分布或频率分布。当观察、度量数量足够多时,根据抽样结果所制作的统计分布曲线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矿体这一标志不同数值的客观比例。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研究矿体标志值的统计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根据分布曲线的 状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体标志值的总体变化性质与变化程度。一般认为,某个由许多影 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地质变量,当这些因素对变量的影响并非都是均匀微小而个别因 素的影响显著突出时,变
19、量将由于不满足中心极限定理的要求,而使统计分布曲线趋于偏斜,如果出现很大正偏斜的话(极大值平均数),则变量的对数值一般都呈正态分布或近于正态分布。即变量服从或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经验表明,大多数内生有色-稀有金属矿床中的有用组分以及矿石中的微量元素都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点(图5-3)。另一种情况是由许多独立的微小部分组成或由许多微小随机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地质变量,当这些因素对变量的影响是均匀微小而无一个因素的影响是突出显著的时候,变量的统计分布将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当有利矿化或不利矿化的条件对整个矿体比较均一,往往较多的矿石具有与平均品位相
20、近似的数值,这时品位易于趋向正态分布。例如矿化比较均匀的沉积或沉积变质型铁矿,次火山岩体中的早期浸染状贫铁矿,其铁的品位值通常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图5-4)。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正态分布中参数平均值()和均方差()可以反映变量的离散程度与集中水平。均方差的大小表示分布的离散程度。均方差越大,数据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反映在统计分布曲线上是越趋平缓,平均值则表示分布的集中水平,即数据在平均值附近出现最多。对于具有呈对数正态分布的变量,其平均值和均方差表示变量对数的平均值和均方差,这点应予以注意。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其次,根据统计分布曲线的特征鉴别与解
21、释矿床成因。一般认为不同成因或不同成矿条图5-4 冀东某沉积变质铁矿铁品位值统计分布曲线1-根据分析资料所作曲线;2-一次平差后所作曲线件下形成的矿体应构成不同的统计总体,它们应各自具有其特殊类型的统计分布模型和相应的统计特征值。例如,矿化均匀,控制矿化局部富集的因素不明显或不重要时,品位数值一般接近正态分布,而矿化不均匀,控制矿化局部富集的因素突出或重要时,则其统计分布明显地偏离正态。成矿作用单一时,统计分布表现为简单分布,即呈单峰的正态或偏斜曲线,而多种矿化作用或多期矿化的叠加,则表现为混合分布,即大多数情况下是呈双峰或多峰曲线。某矿田的几个铁矿床全铁品位(TFe)的统计分布特征见表5-1
22、,图5-5。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表5-1 某矿田铁矿床铁品位(TFe)的统计分布特征表矿床名称观测值分布类型分布曲线特征基本统计特征值个数平均数方 差标准差变化系数ABCD417721018171简单分布简单混合分布简单混合分布复杂混合分布近正态分布双峰强负不对称双峰弱负不对称三峰正不对称23.546.943.337.134133.4137.9153.85.8315.311.7412.424.83327.133.4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图5-5是该矿田中的4个铁矿床的TFe品位统计分布曲线。经过4个铁矿床TFe化验值分布曲线的对比研究和野外实际观察,发现这4个
23、矿床的分布曲线和矿床的成因特点有密切联系。其中A矿床是近于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它代表了闪长玢岩体内矿化作用比较单一的早期浸染状贫矿化阶段,该矿化阶段的平均品位与曲线的中值吻合,为。B、C两矿床的两种相近似的双峰负不对称曲线,它们都反映至少有两期铁矿化在空间上的叠加。根据野外观察,B、C矿床中都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铁矿化阶段,一个是与A矿床相当的浸染状贫铁矿化的早期矿化阶段,另一个是磷灰石一阳起石一磁铁矿建造的晚期脉状富铁矿化阶段。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这两个矿化阶段反映在分布曲线上,晚期矿化阶段对应B、C矿床分布曲线中的较高峰值,矿化平均品位约为56左右;早期矿化阶段由于受后期矿化
24、阶段的叠加和改造,对应于B、C矿床中分布曲线中的较低峰值,平均品位已从23左右提高到 36,所以与A矿分布中的峰值已不能相互吻合,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铁质进一步提高了。D矿为复杂混合分布,它的3个峰恰恰是A、B、C 3矿两类分布的综合缩影。它之所以出现三峰不对称分布,是因为D矿床虽然也存在着2个矿化阶段产物的叠加,但仍以早期阶段的产物为主,晚期阶段的产物较弱且对早期阶段的改造也不充分。因此具有与A矿床相对应的位于25平均品位值的高峰值,以及与B、C矿床相对应的平均品位为36和 56的两个较低峰值。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在上述例子中A矿床具有简单分布特点,B矿床、C矿床和D矿床具有混
25、合分布的特点。而且,这种混合分布被称作多峰型混合分布。可以看出,多峰型混合分布是由二次以上特点不同的成矿作用随时间的推演先后发生且在空间上不充分的混合所造成。在编制统计分布曲线时,组数或组距的确定是一个重要问题。若分组过多,则总体特征很难突出;分组过少,则易损失图形细节。所以,应注意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过少与过多都是不利的,通常以划分1015组为宜,组距一般最好不超过观测值均方差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此外,观测值个数不宜过少,否则代表性是较差的。第五章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矿体地质研究二)自然分布曲线及变化性指数法自然分布曲线法是反映矿体不同空间位置上,矿体标志值具体变化性质的一种方法。它是对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学 农学矿产勘查学课件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 矿产 勘查 课件 第五 矿体 地质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