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pdf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pdf(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n Roof of Buildings 作作 者者 姓姓 名名 高 俊 学学 位位 类类 型型 工程硕士 学学 科、专科、专 业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智能信息处理 导导 师师 及及 职职 称称 夏 娜 教授 汪言海 高工 2013 年年 4 月月 10 日日 物联网技术在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楼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摘
2、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领域均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物联网系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应用系统也日趋完善。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一个楼顶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节点获取被监测楼顶的环境参数并采用 ZigBee 协议传输至基站,基站将数据通过 GPRS无线传输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同时,为使系统在偏远地区能够正常工作,基站实现了北斗的短报文功能,使得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复杂环境。数据中心对获取的环境参数建立数据库以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同时数据中心的监控软件实现了数据存
3、储、查询、分析和显示等功能。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按照物联网的典型应用框架设计了一个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本文设计的楼顶环境监测系统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获取环境参数;采用红外监测技术和图像采集方式实现安防。所有环境参数和安防信息通过 ZigBee 协议传输至基站。基站具备远程数据通信能力,其通过 GPRS 网络或北斗短报文将数据传输到远程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等。北斗短报文功能的加入使系统在偏僻环境中可以正常工作,同时保障通信的可靠性。(2)监控中心为海量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设计了数据的分析、处理软件。为了提高数据管理
4、的效率并方便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监控中心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系统,所有的数据查询、分析和处理等均基于该数据库。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 MFC 的上位机软件,该软件与数据库相连接,将前端传感器网络采集的环境参数等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能实时显示被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安防状态。为方便用户查看相关信息,软件提供了界面友好的可视化显示功能。关键词:关键词:物联网;环境监测;ZigBee;GPRS;Socket;数据库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n Roof o
5、f Buildings Abstract Nowadays,Internet of Things(IOT)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IT field.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as well as our life improvement.In recent years,IOT has been developing quite rapid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 systems in production and living have
6、 been gradually approaching perfection.In this paper,based on IOT,a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aimed at roof of buildings is designed,which relies on wireless sensor nodes to obtain the key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such as light conditions,temperature and humidity.etc.The obtained data is transf
7、erred to a base station through ZigBee protocol.Then the base station transfers the data to the remote monitoring center via two methods:either through GPRS networks or by Beidou short message service,and the latter one is adopted to guarantee that the system can still work well when placed in those
8、 remote areas with no GPRS signal.The monitoring center,a software system,analyzes and processes the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acquired by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provides some basic functions,including display and acquirement.The major design work and its creativity are shown as below:(1)An environm
9、ent monitoring system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pattern of IOT.Wireless sensor nodes,communicating through ZigBee protocol,obtain the key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transfer them to a base station.At the same time,infrared technology,as well as photography technology,is adop
10、ted to provide safety protection of the monitoring area.The base station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remote monitoring center through GPRS network or using Beidou short message service.(2)A data base is built in the monitoring center and a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oftware is developed to get the e
11、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the monitoring area.A data base thus is built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data storage,acquirement and management.At the same time,a software system,connected with the data base,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MFC).The software system stores the data a
12、cquired by the frontend WSNs into the database and show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ecurity situations in real time.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Environment Monitoring,ZigBee,GPRS,Socket,Data base 致致 谢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硕士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表达最诚挚的感谢!真心感谢我的导师夏娜教授,是你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
13、台,让我有如此多实际项目的锻炼机会。你们一丝不苟的学术作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不仅在这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默默地影响着我,而且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也将一直指导我前进的方向。硕士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能力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完善人格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我更有资本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夏娜教授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不时给与我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感谢一直给予我在物质和精神上关怀和支持的亲人,是你们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给了我前进的动力。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把我抚养成人,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了我非常多的关爱,唯有更加努力的学
14、习和工作才能不辜负你们的厚爱!再次对你们表示感谢!目录目录 1 绪论绪论.-1-1.1 引言.-1-1.2 物联网简介.-1-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和创新点.-6-2 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概述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概述.-7-2.1 课题目的和意义.-7-2.2 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框架.-7-2.3 设计目标.-9-2.4 设计方案.-9-2.5 本章小结.-10-3 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11-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11-3.2 前端数据采集传感器网络设计.-12-3.3 监测方网关设计.-23-3.4 供电方案.-28-3.
15、5 嵌入式软件设计.-29-3.6 本章小结.-32-4 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33-4.1 网络通信.-33-4.2 Access 数据库.-37-4.3 数据分析与处理.-45-4.4 系统软件界面.-47-4.5 本章小结.-51-5 总结与展望总结与展望.-5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53-插图清单插图清单 图 1-1 物联网典型应用框架.-2-图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拓扑结构.-5-图 2-1 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方案图.-7-图 2-2 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拓扑简图.-9-图 3-1 硬件系统总体框架示意图.-11-图 3-2
16、通用传感器节点模型.-13-图 3-3 8051 CPU(含部分外设)结构图解.-15-图 3-4 CC2530 中 8051 内核的存储器映射.-16-图 3-5 通用节点硬件结构原理图.-17-图 3-6 通用节点硬件结构 PCB 版图.-17-图 3-7 DS18B20 初始化时序图.-18-图 3-8 DS18B20 读写时序图(上图为写,下图为读).-19-图 3-9 温度寄存器格式.-19-图 3-10 HS1101 电容与湿度关系.-20-图 3-11 HS1101 输出电容转化为输出电压.-21-图 3-12 风速、风向传感器.-21-图 3-13 OV7670 视频摄像头实物
17、图.-23-图 3-14 GPRS 网络结构图.-24-图 3-15 EM310 典型应用框图.-25-图 3-16 EM310 原理图.-26-图 3-17 TYMD051 北斗短报文传输模块.-27-图 3-18 STM32F103ZET6 系统框图.-27-图 3-19 网关设备电路实物图.-28-图 3-20 太阳能板和蓄电池.-29-图 3-21 传感器节点软件流程图.-29-图 3-22 监测方网关程序流程图.-31-图 4-1 监测中心计算机.-33-图 4-2 Access 数据库表.-38-图 4-3 数据库向导.-39-图 4-4 ODBC 数据库源主界面.-40-图 4-
18、5 ODBC 添加数据源.-40-图 4-6 选择数据库界面.-41-图 4-7 新建工程对话框.-41-图 4-8 MFC 数据库选择.-42-图 4-9 选择数据库源.-42-图 4-10 环境参数表.-45-图 4-11 卡尔曼滤波器的模型.-46-图 4-12 空气温、湿度实时变化曲线.-48-图 4-13 光照、风速实时变化曲线.-49-图 4-14 空气温、湿度历史变化曲线.-50-图 4-15 光照、风速历史变化曲线.-50-图 4-16 安防界面.-51-表格清单表格清单 表 3-1 DS18B20 的部分温度值与其输出数字量的对应关系.-20-表 3-2 传感器电压典型输出特
19、性.-21-表 3-3 JL-FSX2 风速风向传感器性能参数.-21-表 3-4 BH1750FVI 光强度测量传感器参数.-22-表 3-5 EM310 主要性能参数.-25-1-1 绪论绪论 1.1 引言引言“物联网”的概念1-5自 2009 年被首次提出,就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开始大量探讨物联网相关的概念、技术及标准,产业界也开始从多种行业领域加强物联网的应用,高等院校开始开设物联网专业。物联网在我国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 863、973 计划开始支持物联网、“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和发改委启动了物联网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2,物联网的概念炙手可热。目前,由于物联网的
20、概念和其应用模式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市场上的物联网应用已经十分丰富,基于其典型框架构建的应用系统被广泛用在诸如智能家居、安防、自动化控制、远程监控等等领域6 7。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地域建筑物楼顶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节点监测并获取被监测点的多种关键参数: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光照、风速、风向,并能对监测点进行拍照。所有传感器节点按照 ZigBee协议组网,并将获取的所有参数和图片数据传输到传感器网络的基站,然后该基站通过 GPRS 网络或北斗短报文服务将数据打包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设计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算法,并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显示、查询等功能。1.2 物联网简
21、介物联网简介 1.2.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自首次提出后几经修改,到现在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8。但总体来说主要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传感器网络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物联网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或者是传感器网络和 RFID 的合称。但随着物联网在国内外被更多行业所关注,其内涵也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扩展9 10。广义的物联网11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客观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
22、息交换需求的互连、互通、互操作。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传感器网络、RFID、条形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虽然物联网的定义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其三个重要层次“感知、网络、应用”已经获得了广泛共识。物联网白皮书(2011)2认为: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2-当然由于物联网仍然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概念和内涵还会延伸到更多的领域,获得更多的新的含义。最终如果能形成广义互联网概念描述的盛况
23、,物联网将会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甚至可以说是囊括所有生命与非生命体的高度复杂的网络系统。1.2.2 物联网典型应用架构 根据物联网白皮书(2011)中对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到物联网的主要结构层次包含三个方面: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12-15。其典型应用框架如图1.1 所示。图 1-1 物联网典型应用框架(1)感知层,也被称为感知交互层或交互层,该层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智能感知和交互,如信息采集、物体识别和控制等。这一层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网络自组织、短距离节点通信技术以及低功耗路由等。感知层作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最底层,就像无数的触手一样,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感知所
24、需要的信息。感知层是关键的信息获取部分,对整个应用系统起着支撑作用,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感知层的核心技术包括两个部分:传感器技术和 RFID 技术,前者是最常见的感知层信息采集实体,其包含各种软硬件资源以特定的原理采集信息;后者则是支撑传感器的通信技术,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无法与外界通信,那么即使你拥有海量信息,也没有任何用处。传感器和 RFID技术构成感知层的核心部件。(2)网络层,也被称为网络传输层或传输层,该层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接入、传输和通信。该层分为两个子层:接入层和核心层。网络层可依托公-3-众电信网或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业通信网络,或者同时依托公众网和专用网,如接入层依托
25、公众网、核心层依托专用网,或者接入层依托专用网、核心层依托公用网。通过网络层的信息交换与传输,可以使物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和信息共享。网络层位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间层,是沟通感知层与应用层的连接部分。网络层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层就像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一般,将信息源源不断的从感知层“运送”到应用层。从图 1.1 可以看到网络层主要利用了现有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等。由于互联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各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可以使物联网的应用框架更加稳定,应用规模更加庞大,系统搭建也更加方便、快捷,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共享也更容易实现。(3)应用层,也被称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网 技术 建筑物 楼顶 环境监测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