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公立小学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德育困境.doc
《论城市公立小学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德育困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城市公立小学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德育困境.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城市公立小学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德育困境 摘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各项政策的颁布,也越来越多的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并进入公立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在当今普遍重智轻德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工子女辍学,失学,违法乱纪甚至犯罪,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成了公立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并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大困境。本文聚焦公立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德育困境,从农民工子女自身,家庭和学校三个维度来解析困境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困境的建议,为促进教育均衡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品德均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关键词:公立小学 农民工子
2、女 德育困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民工“家庭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从2005年到2007年内全国12个大中城市(除北京外)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都相应有所增加。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同时各省、市也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阶段, 2006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在“两为主”的原则下,相信
3、近几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表1 12城市2005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数及增幅城市2005年2006年 2007年06年增长率(%)07年增长率(%)北京/400372397493/上海381757385703/ /广州320000381500400000成都 81800102886117000杭州 99500120000141714无锡 /140000143618 /郑州 74232 82600115474沈阳 / 38000 43000 / 义乌 21982 28
4、000 34434顺德 32852 46327 51604 40.02 石家庄 58000 59601107100乌鲁木齐 61530 67797 74263 注:数据均来自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调研报告,“/”表示数据尚待统计通过表2可以看出12所被调查的大中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绝大多数进入城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在保证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给流入地公立小学义务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进入城市后,大量农民工子女辍学,失学,违法乱纪甚至犯罪,主要原因是公立小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然而在当今普遍
5、重智轻德的背景下,面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对于班级中那些农民工子女出现的道德偏差,找不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很多教师不得已选择了放弃。本文聚焦公立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德育困境,解析困境出现的原因,为促进教育均衡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品德均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表2 12城市公办学校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总数和比例城市 人数 比例(%) 城市 人数比例(%) 北京250 118郑州97 379上海207 814沈阳43 00010000广州109 2002义乌13 008成都59 904顺德47 050杭州96 869石家庄107 10
6、010000 无锡129 256乌鲁木齐71 239注:表2来源同表1一、边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立小学后的道德现状笔者走进大连市和太原市的几所公立小学进行实地考察,这几所小学皆是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在考察过程中对该些小学的品德教育情况进行了感性直观的了解。这几所公立小学的低年级很多班级实行“小红花”管理制度,就是对小朋友优秀的表现给予小红花奖励。放眼望去,在教室后面大大的黑板上,农民工子女名字后面的空格里仅贴着零星几朵“默默无闻”: 很多农民工子女作为转校生,进入班级较晚,或者其他理由,被教师安排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是班级中无人问暇的地方。城市人群对于农民工有着一定的排斥性,很多城市父
7、母都不乐于让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在同一个班级读书,更是反对子女与他们为友,怕影响学习成绩。他们缺少能够交流的对象,他们的真实情感需求被社会、学校、教师、父母以及同学所忽视。访谈了很多城市学生,他们大都认为,农民工子女转入其所在班级后,默默无闻,缺少值得奖励的地方。他们成绩不好,不乐于和同学交往,不乐于参加班级活动,不讲卫生,不做好人好事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小学后,被老师形容为“成绩不好,知识基础差,教不会,不爱说话,喜欢自己坐在那里,不惹事,不出大问题,不用费心”。于是老师们把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更多的转移到城市里那些品学兼优或是喜欢惹是生非的学生身上。随着过多的他人评价,农民工子女对
8、自己的观点也开始转变,知道自己因成绩不好不会受老师重视。他们不敢提出任何问题与需求,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和老师同学交往,主动疏离大家,认为不说话不惹事就不会接受惩罚,把“默默无闻”当成了自己的道德底线,错把道德上的“默默无闻”当做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度。从“默默无闻”到“害群之马”:在城市父母,班级教师,座位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和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缺少了直接的互动与交流,一直被排除在班级主流文化外面。公立学校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是和班级主流群体对抗的“小团伙”,这个小团伙中很多是在品德方面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也常年被排除在班级的主流文化之外,所以也更具有反抗性和底层性,因此也更
9、乐于接受与接近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正渴于交际,就容易加入这些小团伙,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被班级中的不良风气所影响。而且他们长年缺少教师的关注,也会做出某些对抗性行为来引起教师的注意。“一般说来,师生情感联系主要来源于教育者的爱和信任。教育者的爱不仅滋润着受教育者的心灵,也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这一点:“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教育者相信学生有诚实、助人的道德倾向,就可激发其这方面品德的发展;反之,认为儿童是不诚实的,好偷懒的,就可能强化学生这些不良品性。往往农民工子女做出一件有位品德规范的行为,教师就给他们打上品德不好的标签,于是给学生以很强烈的心理暗示。
10、久而久之,他们真正成为了教师口中的“害群之马”。“放弃”德育困境中教师的无奈的选择:在给某些农民工子女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后,教师就表示,他们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很多教师对此原因概括为“家长根本不管,叫家长没用”、“学生每次训话的时候态度都很诚恳,可是从来不改”、“这些学生根本听不懂那些道理”、“任何惩罚都不怕,基础教育阶段又不能开除”等等五花八门的原因,于是教师选择放弃这些问题学生,把他们从好学生身边移开,让他们随心所欲、放任自流、彼此影响,只要不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就好。总的来说,无论是从一而终选择默默无闻的度过自己的小学生涯,抑或还是沦为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城市公立小学
11、中的农民工子女都缺少教师的足够关注,都一直是处于“被放弃”的状态。二、归因分析这样的困境是如何产生的呢?“个人品德发展的一般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内部主观条件有认知能力、交往的需要与合作经验、已有的信念等,外部的环境条件有社会环境和影响、社会反馈与强化等。”而面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品德形成与发展更是有很多自己独特的地方。(一)自身原因1错过了德育的关键期 小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道德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表现之一,受到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影响。学生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小学阶段,身体缓缓地生长,12岁儿童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年人”。在这
12、个时期,应该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系统的道德教育,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母育阶段,“道德学(伦理学)的基础应当格外坚实地打好,因为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我们希望德行的实践能够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然而很多农村子女在幼儿时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品德教育,错过了德育关键期,德育基础的缺失增加了他们今后品德学习的难度。2很多都是转校生,流动性较大农民工随迁子女很多都是出生在农村,接受过几年的农村义务教育,或者在农村期间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大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都是插班生、借读生,或者超龄入学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比较大,他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农民工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
13、德教育缺乏连贯性。农民工由于工作地点的不确定,他们子女的读书地点往往也就不确定,因而学校、老师就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就无法因材施教。有时候学校、老师刚找到教育学生的好方法,教育初步有所成效,学生又因父母的流动而“转移”,又要到“新”的学校,“新”的学校也只能从头开始。也就是说这个学生群体很难接受学校连贯而系统的道德教育。3底层化意识影响下,缺少同伴交往,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底层化意识是指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从意识上觉得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其社会底层地位。”农民工子女受其父辈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底层化意识,认为自己比城市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底层化意识的影
14、响下,他们自我疏离城市学生,缺少正常的同伴交往。皮亚杰认为同伴交往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过渡的关键,因为同伴间的平等交往可以促进相互间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从而有利于儿童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协调彼此的行为。可以说,同伴交往既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儿童交往需要的重要源泉,更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土壤和渠道。底层化意识的作用下,部分社会偏见,以及缺少同伴交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农民工子女中的一部分孩子不能受到公平的待遇,致使他们产生了很强的自卑心理。加之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对子女的有效监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这样,这些孩子在短期内难以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公立 小学 中农 民工 随迁 子女 德育 困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