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规划.doc
《十二五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规划.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3:“十二五”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二一年七月目 录一、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发展现状评价(一)取得的成绩70(二)存在的主要问题73二、“十二五”期面临的形势与要求(一)形势78(二)要求80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83(二)基本原则83(三)建设目标84四、重点任务(一)完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84(二)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85(三)建立道路运输应急资金保障制度87(四)加强道路运输应急队伍建设89(五)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92(六)加强道路运输应急物资保障建设94(七)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94(八)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94五、保障措施
2、(一)制定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97(二)加强组织领导97(三)加快专业应急人才培养97(四)完善道路运输应急法律法规98(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98一、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发展现状评价道路运输应急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道路运输覆盖范围广、通达程度深、时效性强、机动灵活等特点决定了在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公共事件、重点物资运输等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03年的“非典”、04年媒电油运紧张、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应急事件中道路运输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与铁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不同,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货运的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
3、体经营分散,车辆流动性大,应急运输组织难度大。因此,如何适应市场化要求,建立完善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形成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长效机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加强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对于夯实国家应急体系基础,完善国家应急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取得的成绩随着道路运输行业承担应急运输保障任务的不断增多,尤其是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的几年里,全国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运
4、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强化我国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奠定了实践基础,并圆满完成了大量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任务。以抗震救灾为例,在“”汶川大地震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中,动员人力之广,调集运力之多,涉及范围之大,运输任务之重,保障难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创造了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的历史纪录。据统计,从2008年5月12日至8月底,四川省交通厅抗震救灾运输保障指挥部累计接到派车指令5000多单,调集客车2223辆、开行3233车次、运送救灾人员和转运受灾群众10万余人,调集货车6391辆,开行13975次、运送救灾物资约10.2万吨,单日最大用车辆达到1
5、029辆,道路运输为抗震救灾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005年原交通部制定和发布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始,各地交通部门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相继制定了地方公路交通应急预案。并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道路运输的应急保障特殊性和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编制了应急运输预案,涉及重大疫情突发、夏收秋收、春运等重要时期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为提高道路运输应急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奠定了制度基础。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道路运输应急处置预案、浙江省雨雪冰冻灾害公路运输旅客滞留应急处置方案等。各地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全国交通系统基
6、本按照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成立了道路运输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初步构建了部、省、市、县四级应急组织体系,负责应急指挥与协调、应急日常管理、现场指挥等工作。在抗震救灾期间,四川省运管局在省交通厅的领导下,成立了抗震救灾道路运输保障指挥部,各受灾市(州)、县(市、区)在各级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地方道路运输保障指挥部,从而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应急运输组织体系,为有序开展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级道路运输应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加强道路运输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
7、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强涉及突发事件的危险源排查,着力推进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依据应急保障的特点建立了24小时应急时期值班制度,工作例行报告制度,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如山西省以运政信息网为平台,以全省统一的96566特服热线,建立了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各省依托成建制的专业运输企业,以地市、县为单位初步组建了各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少数较为重视应急运输的地区,结合交通战备管理体系组建了应急运输保障车队,落实了应急运力,依托客运站、货运站、物流园区等场站建立了应急运输集结点。个别省份为了加强对保
8、障车辆的动态监控和适时调度,结合GPS监控平台,开发了车辆管理软件,并为保障车队安装了GPS,有效提高了车队的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为了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综合实战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应急演练,在处理应急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山西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与交通战备机构协调配合,将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既纳入民用应急保障体系,又纳入国防交通战备应急保障体系。自2005年开始,全省先后共组建了23支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车辆共计1092辆,同时建立了后勤救援网络,共有救援拖车86辆,服务车辆310辆,有效提高了车队的运输保障能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历次突发事件道路运输应
9、急保障实践过程中,尽管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强化了道路运输应急体系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暴露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因此,急需加快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1.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虽然目前各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均制定了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但总体上看,尚未实现对危机的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专项预案较少,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而且现有道路运输应急预案总体上原则性要求多,可操作性不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衔接
10、不畅,导致预案启动后反应不及时,协调不顺。2.应急补偿机制不健全,资金拨付不及时目前各级政府都缺乏道路运输应急补偿机制,不但年度预算内没有应急补偿专项资金,而且尚未界定补偿的范围,缺少补偿标准、方式和方法,更没有临时解决应急运输经费的预案,导致大量应急运输经费无法得到及时补偿,大大挫伤了参与应急运输企业和相关救援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应急运输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如在汶川地震期间,四川省财政支付的抗震救灾应急运输经费,其补偿范围限定较窄,规定只用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调用的应急客货运输车辆的补偿,且按车头严格核算成本,各市(州)、各带队人员及各运输企业的管理人员费用(包括食宿、通讯等)、维修工时费、集
11、结地费用以及车辆购置附属装备等费用,均未纳入补偿范围,并且由于相关部门对应急运输工作性质不甚了解,以致财政拨款缓慢,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车辆尚未得到补偿费用。同时,道路运输应急征用补偿无明确的国家标准,对各类车辆、执行任务或待命车的补偿,只能在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再全面核查车辆运行成本,临时制定标准并经相关部门反复核查后实施补偿。3.应急保障基础薄弱,保障能力有待加强首先,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应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制约了应急运输保障能力的提高。其次,现有应急运力多为名义上的应急储备,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应急管理部门对车辆的管理力度弱,致使应急情况下运力集结速度慢,再加
12、上缺乏应急专业训练,应急处置能力弱,战斗力不强。而且储备运力均为普通客货运输车辆,运力结构相对单一,运输专业大型机具、特殊大型材料、疫苗等特殊物资的专用运输车辆不足,难以适应多层次应急运输的需求。再次,应急的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缺少应急特殊设备和专用物资的储备;应急维修未纳入道路运输应急体系,缺乏专业应急维修救援队伍和救援设施;尚未对应急集结地进行科学规划,现有道路运输站场的应急处置功能有待完善,难以满足大规模的车辆集结和人员生活需要。此外,应急通讯信息保障有待加强。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当天,灾区所有移动通讯中断,固定 基本无人接听,应急救援指令难以按正常渠道和速度传达到各地,灾区救援需求信息也难以
13、获悉,通讯信息保障准备不足,严重影响了抗震救灾的效率和准确性。4.应急管理尚未常态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虽然各地均建立了道路运输应急管理机构,但是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道路运输应急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受经费和人员编制限制,地方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日常应急管理机构,也没有专职的应急管理人员,均由业务部门的人员兼任,日常工作主要由某个部门代管,这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5.部门协调不畅,信息沟通不准确不及时道路应急运输对道路和各方面运输需求的信息依赖度高。但是,由于相关部门间的衔接协调不够充分,信息的沟通不够准确、及时,给运输环节带来了较多困难。首先各级道路
14、运输应急保障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省、市、县三级运力储备没有明确划分,省级认定的运力储备同时也是市或县的运力储备,出现储备运力重叠的状况,导致应急情况下运力不足。其次,道路运输与其他相关部门衔接不充分,部门间信息不畅,资源不能共享,组织指挥不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急运输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由于与公路及气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协调,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部门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发布道路通行状况及天气情况,让应急运输车辆和人员做好充分准备,选择合理路线,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此外还存在应急运输指挥机构与运输需求部门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6.应急科技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各级
15、应急运输管理机构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对应急运输管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建立道路运输应急管理技术的研究体系和储备机制。应急管理的科技投入较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未充分运用于应急管理,缺乏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支撑,应急信息的共享、交互、查询、发布以及应急指挥手段还比较单一和落后,应急保障的科技水平较低。各地、各级道路运输应急管理机构基础台帐不统一不规范,车辆调度使用跟踪不完善,车辆运行各环节信息无法核对,不仅给应急运输管理机构把握全局,合理安排运力储备和使用带来困难,还导致一部分车辆无法核实所执行的任务情况,后期经费补偿缺乏依据。目前我国关于应急事件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从目前应对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
16、事件的情况来看,应急运输动员仍然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的运作,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征用民力的效率不高。而且在应急处置中与法律法规冲突较多,安全风险大,责任风险大。如在抗震救灾中,运送的人员和物资数量巨大,道路损毁严重,基本不具备行车条件,且征集的车辆有限,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运输车辆也无法按规定进行安检,驾驶员工作超时,加上很多防疫物资为危险化学品,运输时出现了较多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各级道路运输保障部门冒了极大的安全风险,承担了较大的责任风险。二、“十二五”期面临的形势与要求“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17、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对于道路运输行业而言,“十二五”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道路运输行业将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中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也是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十二五”期,全面提高我国道路运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一)形势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时常会遭受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同时伴
18、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呈上升趋势。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十二五”期,我国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自然灾害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世界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由气候异常引发的台风、地震、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逐渐增多。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洪水、地震、海洋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损失严重。各类自然和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桥梁、隧道损毁阻断,极端
19、恶劣天气造成旅客滞留、货物受阻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道路运输必须发挥抢险救灾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任务十分艰巨。事故灾难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发生频率加大,后果更趋严重,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如随着全社会对危险品的需求迅速增加,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种类、数量不断增长,货物的危险性质也越来越复杂,引发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辐射事故的隐患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运输量超过2.5亿吨,其中,剧毒的氰化物超过八十万吨左右,易燃易爆油品类超过1.5亿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已覆盖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
20、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的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杂类等9类。大量的易燃、易爆、剧毒、剧腐蚀的危险货物在全国公路网络上运输,形成一个个流动的潜在危险源,稍有不慎,就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且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社会公共事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商贸往来、人口流动和物资运输日益频繁,事故隐患增加,不确定性增大。重大节假日、黄金周、大型会议、国际展览、体育赛事等在短时间内使客流迅
21、速集中,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或疏散大量的人员,应急运输保障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以广州为例,2008年春运期间,在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灾害天气情况下,共发送道路旅客1735.12万人次,其中市区客运站场发送旅客1069.50万人次,相当于把广州市人口都搬了一次家。重点物资运输。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资源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以及原油、铁矿石等大量进口状况将长期持续,在铁路运能紧张的情况下,电煤、原油、矿石运力紧张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因此,公路运输对于保障全国的能源供给,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阶段,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煤
22、炭、石油、矿石、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应急运输形势仍然十分繁重和严峻。(二)要求与突发事件的多发性和多样性相适应,应急运输保障的范围将逐渐扩大,涉及自然灾害、社会危机、重大疫情、运输事故、公共事件、重要时段运输、重点物资运输等方面,与此同时,应急运输保障的复杂程度、风险程度和保障难度均不断加大。与新的形势和需求相适应,道路运输应急管理也将逐步发生深刻变革,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事后处置”向“全过程、循环型”转变。随着灾害和应急事件的增多,传统的“事后处置型”模式已不能满足应急运输管理的需要,必须增强主动性、整体性、计划性和动态性,从应急事件的“全生命发展周期”出发,建立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
23、的“全过程、循环型”管理,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事前预防与监测、事中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相结合的具有连续性的动态管理,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限度,甚至消弭突发事件于萌芽状态。这种转变符合灾害经济学中的“十分之一”法则,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范,通过降低灾难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难的发生,人类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突发事件的根源在于各种各样的风险,在全过程管理基础上,应急管理工作逐步从侧重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到对事件和风险并重的管理转变,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其有效处置,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风险源以及致灾因子的产生,满足风险管理工作“超前预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常态
24、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源。由临时性向常设性、专业化转变。临时性运输应急指挥机构虽然具有统一指挥和协调的特征,但在启动时机、运作成本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也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日常的预防准备、培训演练、宣传教育等基础性工作。随着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道路运输应急管理逐步由临时性机构向常设性机构转变,逐步在交通部和地方交通管理部门设立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全国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机构体系。另一方面,为满足日前增多的应急运输任务,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道路运输应急队伍将向着道路运输应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道路 运输 应急 体系 建设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