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2005年3月第30卷第2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Mar.2005Vol.30No.2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熊元义,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0)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开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拟中西悲剧的差异。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内因;外因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672-6154(2005)02-0071-04张哲俊在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的研究状况及其问题时对肯定中国古典悲剧存在的倾向提出了责难。他认为,这种倾向研究中国古典悲剧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的特殊规律,但它面临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困境“一,方面否认悲剧理论对中国悲剧的实用性,因此就意味着要放弃悲剧理论作为研究中国古典悲剧的根底;可是另一方面,在具体分析中国古典悲剧现象时,又需时时以现有的成熟悲剧创作实践和理论作为一种参照一些折衷调和,完全抛弃西方理论究竟在多,在多大程度上撇开悲剧理论,仍然还能够保持悲剧本身的性质。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其研究成果必然是可疑的,不能
3、令人信服的。中国没有系统完整的悲剧理论,加上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与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之间确实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许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始终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的特殊性之间出现两难境地,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首先遇到的难题。其实,张哲俊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首先,我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是否准确就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还有一个继续深入的问题。罗念生指出,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时不谈命运,不谈人对神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难,一方面不完全由于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由于自取,由于他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而不是由于命运。事之成败,取
4、决于人的行为,英雄做事,自己担当,而不归咎于命运。命运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把它引入悲剧,会削弱布局的内在联系。车尔尼雪夫斯基就高度肯定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这个方面。他说:“亚里士多德没有把命运拉进悲剧的概念,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一种外在的、不相干的力量只是削弱了事件的内在的联系,而把一种不是从行收稿日期:2004-11-101动本质上涌现出来的倾向加在它的身上这就是悲剧中的命运对美学的害处。诗应当描写人的生活诗不应2当拿不相干的混合来歪曲生活的图画。罗念生还驳斥了那种认为古希腊悲剧多半是命运悲剧的谬论,他说“:有人认3,。在现存的古希腊,?、七将攻忒拜?、索等几个悲剧,才是?俄狄浦斯?,诗人
5、虽然相信,但命运问题并没有被提到首要地位,诗人所强调的是人的坚强毅力的积极行动,他认为命运是可以对抗的。后人在把握这部悲剧时都没有突出命运问题。黑格尔认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对他所要求的悲剧冲突的表现最完美。?俄狄浦斯?等这些悲剧所处理的是人凭清醒的意识和自觉的意志所做出来的事与人不是凭意志和自觉而是由神旨的决定所做出来的事这两方面的矛盾,问题在于双方是否都有辩护的理由。俄狄浦斯杀死了父亲,娶母亲做了妻子,在这种乱伦的婚姻关系中生下了儿女,但是他犯了这种罪行是毫不自觉的,不是出于他的意志的。按照我们近代人的意识来判断,这种不出于自己的认识和意志的罪行就不应该由当事人自己负责;但是希
6、腊人却要人为他自己所做出来的事负责,并不把人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偏于形式的自觉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人。在2004年?读书?第8期上,刘慧儒在?俄狄浦斯的眼睛?一文中指出,俄狄浦斯的局限在于不知而以为知,不幸而以为幸。荷尔德林的“多一只眼睛是形容俄狄浦斯的僭妄,海德格尔那么以此凸显俄狄浦斯超乎常人的求知激情。这两种解释虽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两人指的都是俄狄浦斯目盲的事。至于刺瞎眼睛,二者更无什么分歧,荷尔德林认为是自省和自我洗刷,海德格尔认为是承受“无蔽并向世人展示其原本就目盲的真实。自省、承受“无蔽,属个人之事;自我洗刷、亮相于世,系社会人之举。前者是知,揭示人实为之(03BZW0
7、01)的局部研究成果。基金工程: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工程“中国悲剧论作者简介:熊元义(1963-),男,湖北仙桃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现供职于?文艺报?,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余三定(195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当代学术史。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72情;后者是行,显现人当为之理。“所谓悲剧引发恐惧和怜悯并导致净化,指的无非是观剧人面对悲剧揭示的真实时,通过战栗和痛苦把自大、轻狂、虚荣、麻木等淤积的情垢荡涤一净,洗出本真的我,赤裸裸地承受真实。悲剧结局不是为了提供遁逸的理由。痛苦不是过渡,它是绝对的,痛苦的力量
8、使人回归自我、认识自我。悲剧并非使人超越以进入深的境界,而是把人放在他原本的位置人间。这种对俄狄浦斯命运的把握虽然强调了人的回归,但却没有突出人对命运的对抗。其实,俄狄浦斯的矛盾在于人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即使人被命运击倒了,但是人也不屈服和认命,而是刺瞎双眼,继续对抗。这种行为,一方面是说明自己瞎了,另一方面那么是人还在斗争,不成认命运的安排,或者将这种安排排除出去,眼不见心净。这说明俄狄浦斯还在摆脱某种命运的摆布。只有弗洛伊德,才陷入一种命运观中。弗洛伊德的悲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生理学的命定神话。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这一冲突的题材
9、的特性。在我们内心一定有某种能引起震动的东西,与?俄狄浦斯?中的命运那使人确信的力量是一拍即合的;而我们对于只不过是主观随意的处理就不会有所感动了。在弗洛伊德看来,命运打动了我们,因为在我们诞生之前,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我们的梦使我们确信事情就是这样,俄狄浦斯杀了自己的父亲拉伊俄斯,娶了自己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它只不过向我们显示出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正是在俄狄浦斯身上,童年时代的最初愿望实现了入和开展的过程。其次,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其实,任何理论都是指南
10、,不是裁剪客观对象的公式。西方悲剧理论只是我们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指南,如果我们不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就不会有张哲俊所说的自相矛盾的困境。张哲俊之所以提出这种假想的矛盾问题,是因为他混淆了理论指南与现成公式。因此,我们较为系统地整理西方悲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总结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征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第一个比拟完整的悲剧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局部,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表达,通过引发怜悯6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悲剧定义从
11、摹仿对象、54剧定义没有涉及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这些问题,但亚里士多德在展开这个悲剧概念时却有这些内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指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那么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完善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它应该表现悲剧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12、,而不是相反,即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悲剧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悲剧人物具有的三大特征。1、悲剧人物必须善良。在?诗学?第十五章里,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刻画“性格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性格应该好,言论或行动假设能显示人的抉择),所以,如果抉择是好的,性格应该适宜“;第三,。即使被摹仿的人物,而诗人又想表现这种性格,他仍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所谓“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就是说,人物的“性格根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否认了人的性格的开展和变化。这就是说,亚里士多德突出地强调了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的人。2
13、、悲剧人物必须有错误。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有“哈马提亚。罗念生对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哈马提亚作了深刻的把握。他认为,要确定“哈马提亚在?诗学?第十三章的意思,须从亚里士多德的?尼科马科斯伦理学?中寻找线索。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科斯伦理学?第三卷第一章说“:但凡出于不知情的行动都不是有意的,这种行动如果引起痛苦和懊悔,便是无意的;如果一件事是出于不知情,又一点不使行动者感觉烦恼,那就不能说这件事是有意做出来的,因为行动者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也不能说这件事是无意做出来的,因为行动者并不感觉痛苦。因此出于不知情的行动,如果引起懊悔,这种行动被认为是无意的
14、;如果不引起懊悔,这种行动由于与前者不同,可以称为非有意的;情形既然不同,最好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称。出于不知情的行动与不知不觉做出来的行动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在喝醉了或生气的时候所做的事,不被认为是出于不知情,而被认为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这个行动不是出于成心,而是出于不知不觉。由于这种不知情而做出来的、被称为无意的行动,一定是使人痛苦,使人懊悔的。?尼科马科斯伦理学?中所说的错误的行动,是无意的行动,出于对环境不知情而不是由于恶德,这种行动使人痛苦和懊悔,是可怜悯的。从?尼科马科斯伦理学?中可以(错误)是对特殊情况的不知。得出如下的结论“:哈马提亚。可见,人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摹
15、仿媒介和摹仿方式三个方面以及悲剧摹仿的特殊目的上来界定悲剧这一类型艺术的性质、特征和作用。虽然这个悲2005年第2期熊元义余三定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73(错误的行动)是由于对特殊情况有所不知而造“哈马忒马多德认为“:诗的开展依作者性格的不同形成两大类。较稳重者摹仿高尚的行动,即好人的行动,而较浅俗者那么摹仿低劣小人的行动,前者起始于制作颂神诗和赞美诗,后者起始于制作谩骂式的挖苦诗。“当悲剧和喜剧出现以后,人们又在天性的驱使下作出了顺乎其然的选择:一些人成了喜剧,而不是挖苦诗人,另一些人那么成了悲剧,而不是史诗诗人,因为喜剧和悲剧是在形式上比挖苦诗和史诗更高和更受珍视的艺术。因此,悲剧是从颂神诗
16、和赞美诗开展过来的,自然应该得到肯定。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不但突出悲剧是严肃的,而且反复强调悲剧表现比今天好的人。这就说明悲剧和赞美好人的颂诗是同一个类型。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他反对这样三种情形“: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再者,不应。此种安排可能会,因为怜悯的对象是遭受而恐惧的产生是因为
17、遭受不幸者是。所以,此种构合不会引发怜悯或恐惧。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净化说,都是强调人可以防止悲剧的发生。如果悲剧不可防止,那么,悲剧的净化作用就不可能发生,悲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悲剧人物和我们自身的缺陷的否认。无论是反省悲剧人物的悲剧,还是反思自身的缺陷,都是为了防止悲剧的再度发生,引导我们对产生悲剧的自身原因进行有力的否认和批判。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三章中指出“: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是复杂型的,而不是简单型的,既然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很明显,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而这正是
18、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遭到后人诟病的方面。罗念生就不完全赞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良的英雄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他们为非作歹、在道德上的缺点。他指出“:我们认为英雄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他们坚持正义,敢于同恶7劣环境和邪恶势力作顽强的斗争。缪朗山那么对亚里士多成的无益的、引起意料中的伤害的、引起痛苦和懊悔的、不是由于恶德的、可怜悯的、可饶恕的行动。?诗学?第十三章所说的“哈马提亚显然就是?尼科马科斯伦理学?中所说的“错误,即对于特殊情况的不知,即所谓“见事不明。悲剧中的主人公之所以犯错误,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对方是谁。所谓“对方是指自己的亲属。只有亲属杀害亲属的行动才是“可(诗学?怜的?第十四章)。错
19、误越大,后果越严重,这种错误只见于“复杂的情节中。复杂的情节是有复杂的行动构成的“,所谓复杂的行动,指通过发现或突转,或通过此(诗学?二者而到达结局的行动?第十章)。“发现,如字义所表示,只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诗学?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第十一章)。当主人公发现被杀害者是自己的亲属时,他们心里很痛苦和懊悔,而观众也对他们发生怜悯之情。这个解释完全符合?诗学?中的字义。因此“哈马提亚,是指由于对特殊情况有所不知而犯的错误,而不是指道德上的缺点。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是复杂型的,而不是简单型的。在他看来,情节所摹仿的行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故
20、情节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别。所谓“简单行动,指只连贯、整一、动。所谓“复杂行动,二者伴随的行动然是单线的,双线的。亚里士多德反对那种像?奥德赛?那样包容两条开展线索,到头来好人和坏人分别受到赏惩的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一章中分别对这里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下了定义,他认为“,突转,指行动的开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最正确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如?俄狄浦斯?中的发现。可见,亚里士多德所把握的悲剧冲突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而是悲剧人物的内在冲突。3、悲剧人物应该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这种
21、转变是由于悲剧人物犯了错误。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和柏拉图的不同。其实,与其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是对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挑战,不如说是对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开展。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是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指出“:我们是只许可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进入我们城邦的。如果你越过了这个界限,放进了甜蜜的抒情诗和史诗,那时快乐和痛苦就要代替公认为至善之道的法律和理性原那么成为你们的统治者了。其实,柏拉图不是反对所有的诗,对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柏拉图还是肯定的。柏拉图之所以反对有些诗人,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诗人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局部
22、打交道的。而亚里士多德那么在不否认柏拉图的这个前提下肯定了悲剧。首先,亚里士多德从悲剧的历史开展来肯定悲剧。在?诗学?第四章中,亚里士德悲剧观的前提提出了质疑。他说“:悲剧所激发的感情也决不仅限于恐惧与怜悯,虽那么这两种感情在悲剧中是重要的,其实悲剧的效果主要在于激发观众对英雄人物的热爱、8对恶势力的憎恨。其实,后人所指出的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缺陷,正是他的悲剧观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西方悲剧观不同于中国悲剧的地方。这种悲剧理论由亚里士多德所开创,中经席勒,到黑格尔集大成,这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由车尔尼雪夫斯基到马克思、恩格斯,那么是从外部寻找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车尔尼雪
23、夫斯基在?论崇高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74滑稽?一文中指出,有一种叫做过错或罪行的悲剧“,一个人所以遭受消灭或者痛苦是因为他犯了罪,或者犯了错误,最后,或者仅仅暴露了他的坚强而深刻的天性中的弱点,这样就和主宰着人类命运的律令发生矛盾,这种律令总是逞着自2己的威力压迫着他,不管他怎样伟大。悲剧的崇高就在这失败或牺牲是客观历史条件这个根本原因造成的。可见,恩格斯所强调的这两个方面原因都倾向于寻找悲剧产生的外部原因。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从悲剧人物自身上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呢?我们从汪子嵩在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以及他是怎么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不难找到个中
24、原因。汪子嵩指出,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根据本体的这几个特征明确指出,具体事物是第一本体。除了具体事物外,可以作为本体的,还有具体事物的“属和“种。虽然具体事物、“属和“种都是本体,但是它们的本体性是有程度不同的,具体的个别事物的本体性最大,所以,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第一本体“属,和“种的本体性较小,只是第二本体。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还没有将具体事物分析为质料和形式。在?物理学?即“第二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才发现有形式和质料的区别,将这引入“第二哲学来。随着“质料的发现?范畴篇?,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位置就颠倒过来了。在?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具体事物是第二本体
25、,而具体事物是在,亚里士多德将?范亚里士多德先认为个别事物就是第一本体,后来又发11展到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的本质才是第一本体。亚里士多德里,第一,在于登场人物既有这种性格,既处在这种环境之下,他就必然无法抗拒命中注定的事件;第二,在于那种表现了他的性格的力量的事件所造成他的不可防止的堕落,他的坚强的性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克服了一切,然而尽管有这一切力量,他还是像一个衰弱而渺小的人物一样被那种控制着全世界的律令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摧毁,就是他挑起这些律令跟自己进行斗争的就在这样坚强人物的这种堕落中,向我们揭示了统治着世界的那种力量的无限威力。这就叫做过错或罪行的悲剧。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扭转从悲剧人物
26、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的倾向的根底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的方面挖掘了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伟大人物的死亡,常常不是由于他自己的罪过。亨利第四就是这样死的,和他一起倒下的还有塞利。我们在悲剧中也还多少可以看到这种无辜的死。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正是沙皇的专制制度是千万人悲剧的根源,身的罪过。这都是咎由自取?。孙子威认为这里所说“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的产生悲剧的社会阶级根源和具体历史条件。具体说来,悲剧人物的失败或牺牲,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指人物自身的弱点(如阶级局限、认识错误、力量缺乏等);客观方面是指当时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如社会力量的
27、比照,阶级斗争的开展程度,社会开展的具体历史条件等),而人物自身的弱点以及由此所犯的过失,归根到底都是由他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即有特定的社会和阶级的原因。在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中,客观环境是造成悲剧的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从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中,从当时阶级斗争的总情势中,从与人民革命运动的关系中,去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刻原因10。这样,悲剧冲突的表现就从内到外的转变,即从悲剧人物身上转到悲剧人物与邪恶势力之间。这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根本转向。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
28、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这就是说,悲剧人物即使存在局限,也是社会和历史的局限;二是悲剧的因素在于,贵族的国民革命只有同城市和农民结成联盟,特别是同后者结成联盟才能实现,但是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根本条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不可防止地要垮台。因此,悲剧人物的9对事物的本质的进一步探究,决定了他从悲剧人物身上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正如罗念生所说“:?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7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开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拟中西悲剧
29、的差异。参考文献:1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2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幸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87.4弗洛伊德伦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1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2.6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7罗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91.9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孙子威文艺美学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责任编校:许小主)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 ,您的在线图书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