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ppt
《3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ppt(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概述概述 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udden cardiac deathsudden cardiac death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是指是指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病人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病人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病人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病人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 1 1 1小时内小时内小时内小时内(亦有规定为(
2、亦有规定为(亦有规定为(亦有规定为24242424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ardiacardiacardia arrest arrest arrest a
3、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是指心脏射血功是指心脏射血功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完全停止,如予及时抢救,则可能逆转而免于能的完全停止,如予及时抢救,则可能逆转而免于能的完全停止,如予及时抢救,则可能逆转而免于能的完全停止,如予及时抢救,则可能逆转而免于死亡。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死亡。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死亡。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死亡。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室颤动,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室颤动,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室颤动,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性室
4、速,较少见为无脉搏性电活动。性室速,较少见为无脉搏性电活动。性室速,较少见为无脉搏性电活动。性室速,较少见为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性猝死与心脏骤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物学功能的不可逆转的停止,而后者通过紧急治疗有逆转的可能性。病因病因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冠心病:冠心病:冠心病:约占约占约占约占80%80%80%80%,其中,其中,其中,其中75%75%75%75%有心肌梗死病史。有心肌梗死病史。有心肌梗死病史。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病:心肌病:心肌病:心
5、肌病:约占约占约占约占5-15%5-15%5-15%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猝,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猝,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猝,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猝死的主要原因。死的主要原因。死的主要原因。死的主要原因。其他:其他:其他:其他:长长长长Q-TQ-TQ-TQ-T间期综合征,间期综合征,间期综合征,间期综合征,BrugadaBrugadaBrugadaBrugada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病理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炎症,夹层,心肌桥等。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心脏心脏猝死猝死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损伤心肌代
6、谢异常心肌代谢异常自主神经张力改变自主神经张力改变AMI/OMIAMI/OMI心室肌肥厚心室肌肥厚心肌病变心肌病变结构性心电异常结构性心电异常心脏破裂心脏破裂流入流入/出道梗阻出道梗阻心包填塞心包填塞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室停顿心室停顿无脉性电活动无脉性电活动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 4期:期:前驱期前驱期前驱期前驱期 终末事件开始终末事件开始终末事件开始终末事件开始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心脏骤停 生物学死亡生物学死亡生物学死亡生物学死亡1.1.前驱期前驱期 病人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心绞病人在
7、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心绞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症状,但亦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可无前驱表现。2.2.终末事件开始终末事件开始指指指指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 1 1 1小时。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小时。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小时。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小时。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 1 1 1小时,实质上指终末事小时,实质上指终末事小时,实质上指终末事小时,实质上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件期的时间在件期的时间在件期的时间在1 1 1
8、 1小时内。小时内。小时内。小时内。临床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或眩晕、异位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或眩晕、异位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或眩晕、异位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或眩晕、异位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为心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为心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为心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为心源性。源性。源性。源性。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另
9、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3.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期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临床表现:的标志,临床表现:的标志,临床表现:的标志,临床表现: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搐;搐;搐;颈、股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呈叹气呼吸断续,呈叹气呼吸断续,呈叹气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
10、样,以至停止;样,以至停止;样,以至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心音消心音消心音消心音消失。失。失。失。4.4.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来病变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来病变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来病变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如脏骤停如脏骤停如脏骤停如4 4 4 46 6 6 6分钟之内
11、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分钟之内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分钟之内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分钟之内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一一识别心脏骤停识别心脏骤停意识消失。意识消失。意识消失。意识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心音
12、消失。心音消失。心音消失。心音消失。出现早而可靠的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出现早而可靠的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出现早而可靠的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出现早而可靠的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这二个主要征象即可确立心脏骤停。消失,这二个主要征象即可确立心脏骤停。消失,这二个主要征象即可确立心脏骤停。消失,这二个主要征象即可确立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处理心脏骤停的处理二、呼救二、呼救三基础心肺复苏三基础心肺复苏一旦确诊,可先试行捶击复律,从一旦确诊,可先试行捶击复律,从一旦确诊,可先试行捶击复律,从一旦确诊,可先试行捶击复律,从2020202025cm25cm25cm25
13、cm高度向胸骨中下高度向胸骨中下高度向胸骨中下高度向胸骨中下1/31/31/31/3段交界处捶击段交界处捶击段交界处捶击段交界处捶击1 1 1 12 2 2 2次,部分病次,部分病次,部分病次,部分病人瞬时复律,无效者不应继续捶击。对室速及心动人瞬时复律,无效者不应继续捶击。对室速及心动人瞬时复律,无效者不应继续捶击。对室速及心动人瞬时复律,无效者不应继续捶击。对室速及心动过速或意识未消失者不宜进行。过速或意识未消失者不宜进行。过速或意识未消失者不宜进行。过速或意识未消失者不宜进行。1.开通气道开通气道2.2.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首先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首先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保
14、持气道通畅;首先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首先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临床紧急行口对口呼吸。临床紧急行口对口呼吸。临床紧急行口对口呼吸。临床紧急行口对口呼吸。积极争取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囊挤压或呼积极争取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囊挤压或呼积极争取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囊挤压或呼积极争取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囊挤压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给氧。吸机辅助呼吸给氧。吸机辅助呼吸给氧。吸机辅助呼吸给氧。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5 5 5 5秒使肺扩张一次;秒使肺扩张一次;秒使肺扩张一次;秒使肺扩张一次;单人同时进行口
15、对口呼吸和胸按压时,每单人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按压时,每单人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按压时,每单人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按压时,每15151515秒秒秒秒使肺扩张两次。使肺扩张两次。使肺扩张两次。使肺扩张两次。3.胸按压使整个胸腔内压改变而产生抽吸作用,改善全身使整个胸腔内压改变而产生抽吸作用,改善全身使整个胸腔内压改变而产生抽吸作用,改善全身使整个胸腔内压改变而产生抽吸作用,改善全身血流量,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血流量,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血流量,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血流量,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应低于心脏水平。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应低
16、于心脏水平。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应低于心脏水平。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应低于心脏水平。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1/31/31/31/3交界处。交界处。交界处。交界处。按压深度为胸骨压低约按压深度为胸骨压低约按压深度为胸骨压低约按压深度为胸骨压低约3 3 3 35cm5cm5cm5cm,频率约,频率约,频率约,频率约80808080100100100100次次次次/分钟,按压应规律,均匀进行。分钟,按压应规律,均匀进行。分钟,按压应规律,均匀进行。分钟,按压应规律,均匀进行。若一人操作每按压重若一人操作每按压重若一人操作每按压重若一人操作每按
17、压重15151515次行人工呼吸次行人工呼吸次行人工呼吸次行人工呼吸2 2 2 2次;双人操次;双人操次;双人操次;双人操作时,每胸外按压作时,每胸外按压作时,每胸外按压作时,每胸外按压5 5 5 5次,人工呼吸次,人工呼吸次,人工呼吸次,人工呼吸1 1 1 1次。次。次。次。胸按压并发症:胸按压并发症:胸按压并发症:胸按压并发症:肋骨或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肋骨或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肋骨或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肋骨或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等。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等。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
18、等。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等。胸按压注意事项:胸按压注意事项:按压部位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二侧,切勿按按压部位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二侧,切勿按按压部位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二侧,切勿按按压部位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二侧,切勿按压胸骨下剑突处。压胸骨下剑突处。压胸骨下剑突处。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间歇放松期,操作者的手仍放置于胸骨下半部,不离按压间歇放松期,操作者的手仍放置于胸骨下半部,不离按压间歇放松期,操作者的手仍放置于胸骨下半部,不离按压间歇放松期,操作者的手仍放置于胸骨下半部,不离开胸壁,以免移位。开胸壁,以免移位。开胸壁,以免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脏 复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