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通货膨胀2007(94).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六章通货膨胀2007(9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通货膨胀2007(94).ppt(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六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本章讲授五节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五节 通货紧缩 本章重点: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的效应与治理 通货紧缩的概念、原因和治理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一)通货膨胀是货币过多的经济现象(费里德曼和哈耶克)(二)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是一种把通货膨胀的结果作为着眼点所给出的定义。认为无论什么原因成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托宾(J.Tobin)、萨缪尔逊(P.A.Samuelson)、梅
2、耶(T.Mayer)等人都持这种观点。(三)通货膨胀是成本增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罗宾逊)(四)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马克思)(五)大多数接受的定义(185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理解通货膨胀应注意以下4个问题(185页)1、是与纸币流通相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2、通货膨胀包括纸币和存款货币的膨胀。3、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不能划等号。4、纸币贬值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到一定程度才是通货膨胀。二、通货膨
3、胀的测量(186页)(一)物价指数 1、拉氏指数(德国拉斯贝尔提出)以基期物量为权重。特点:指标具有连续性,且基期物量易于取得。因此拉氏指数运用较为广泛。2、帕氏指数(德国帕金提出)以报告期物量为权重。特点:指数更接近实际,但连续性、可比性不强。(二)物价指数的种类(1)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 price index CPI)报告期消费者物价指数-基期消费者物价指通货膨胀率=-X 100%基期消费者物价指数 反映和人们生活相关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2)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ter Price Index 反映企业购买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指根据生产企业所购
4、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状况而编制的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Index GDI)(188页)能全面地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世界银行就是以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测定通货膨胀程度。(4)其他指数 综合资产指数 (艾奇安、克莱茵1973年提出。该指数包括商品价格、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但是需要数据多,在实际中难以做到)。生活费用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 利率。(5)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率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 一、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三、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理论成因)一、通货膨胀的直接成因(190页)从实践看,通货膨胀的成因
5、主要有四种 (一)财政赤字造成通货膨胀 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增加国民收入,但短期内难以实现 增加税收,导致价格上涨、抑制投资与消费 向中央银行透支 发行公债弥补 1、向中央银行透支 中央银行政府债权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当政府运用存款时,通过商业银行派生存款机制,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2、发行公债 (1)向社会公众发行 不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企业、个人的存款借给政府使用,存款从企业个人账户转向政府,(2)公债由商业银行购买 有两种情况:一是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购买。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为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换取了政府债券资产,同时增加了政府存款。政府使用存款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二是商业银行用收回
6、的贷款购买,货币供给量没有发生变化。(3)公债由中央银行购买,基础货币投放 一是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购买。表现为中央银行有价证券资产增加,政府存款增加,当政府使用存款时,会多倍增加货币供给量。二是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中央银行资金流入市场,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二)信用膨胀造成通货膨胀 包括实施信用膨胀政策和信用工具膨胀。信用膨胀政策。降低获得货币的条件,造成贷款过多,货币购买力过多。信用提供的过多膨胀。贷款的过度增长,增加了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三)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导致行业部门比例失调,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供给不足,带动整体价格上升。(四)国际贸易顺差或外资大量流入 (五)通货
7、膨胀的国际传递 一国出现了通货膨胀需求过度,会增加对他国商品的需求,引起其他国家价格上涨。传递途径:1、价格途径 2、需求途径 3、国际收支途径 4、示范效应 (五)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1、投资的增长过快 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一直是投资推动型,投资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对能源、原材料及相关商品的需求增加。但从供给方面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受自然资源、资金投人和建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在短期内呈现出一定的供给刚性,引起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2、信贷投放过多 2007年1至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3.36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创造的3.18万亿元新增贷款
8、纪录。9月末M2余额为3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连续3个月高出16的警戒线2个百分点以上。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今年1至9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3、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 粮食价格上涨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供给方面是主要的。从粮食供给来看,2003年我国粮食呈现出供给不足的迹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粮食减产。2003年全年粮食产量仅为4307亿千克,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40千克左右。二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暴涨,并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三是全国粮食库存数量有较大幅
9、度下降。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3、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 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土地价格上涨推动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导致近年物价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国际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能源、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推动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5、贸易顺差过大 2006年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其中58%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其净顺差占83%。2007年1月,外贸顺差激增67%,达到158.8亿美元。有学者预测2007年贸易顺差保守估计将达到2500亿美元。货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对人民
10、币升值无法阻止出口的升温的现象,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认为,“这是非正常的贸易顺差增长速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认为,许多企业在高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低报进口炒人民币汇率,这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失真的重要原因。”(一)一般分类 1、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1)公开型 (2)隐蔽性 2、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1)爬行式(最佳)物价上涨2%(2)步行式 物价上涨3-4%(3)温和式 物价上涨7%左右,引起重视(4)小跑式 物价上涨10-15%(5)奔腾式(恶性)物价上涨15%以上(6)极度通货膨胀 年物价上涨率数十倍二、通货膨胀的分类(194页)3、按通货膨胀趋势划分 (1)能遏制
11、的。(2)惯性的。通货膨胀预期造成 (3)螺旋式的。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4、按照是否预期划分 (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较稳定。(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来的突然。5、按通货膨胀的理论成因划分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供求混合型、结构型、理性预期。三、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理论成因)(一)需求拉上型 1、含义 指由社会总需求超过潜在的产出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是50年代西方对通货膨胀的解释。(2)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其中任何一部分增加都会使总需求增加。充分就业不是一种常态。当经济中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时,总需求增加,产量增加,物价不变,不会产生通货
12、膨胀;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总供给增加,价格上涨;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只能靠物价上涨消化。P AS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P4 资源没有充分利用P3 AD5 已经充分利用P2P1 AD1 Y1 Y2 Y3 Y4 Y Y4 为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增加,产出不变,价格上升。2、总需求增加的原因 (1)货币学派的解释 认为货币供给量增加是主要原因。因为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只能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当总需求增加后,总供给不能增加,导致物价上涨。持续的通货膨胀只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过多的原因是:政府支出的迅速增加、政府对充分就业的许诺、中央
13、银行错误的货币政策。(二)成本推进型 1、含义(198页)指由于成本提高引起总供给减少而产生的通货膨胀。50年代以后出现。用以说明总需求不变时,物价上涨的原因:图P1 e AS1 AS3 初始状态Y3,P2 d c 成本上升供给减 P3 AD 少,价格升 C-D-E 图7-2(199页)Y1Y2Y3 Y(1)工资推进型 理论前提: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和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2)利润推进型 理论前提:存在商品和劳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存在。(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1、含义(200页)指由总需求增加和总供给减少共同作用形成的通货膨胀。实际中,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进型交叉在一起。如果只有需求
14、拉上,通货膨胀不能持续。如果只有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也不会长期持续.只有两者交叉,价格才能持续上涨。需求拉上 工资提高 总供给减少 产出减少 需求增长物 物价上升 工资提高.如果只有需求拉上,通货膨胀不能持续。因为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最终使总需求下降,但是工资增加,需求增长,物价上涨。如果只有成本推进,产品成本提高,会使产出减少,失业增加,收入减少,通货膨胀也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如图7-3)图:AD1 AD3 AS1 AS3 P P4 f g P2 d e P1 c P0 Y2 Y1 Y 价格螺旋式上升c d e f g(四)结构性通货膨胀(202页)1、含义 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量平衡,由于经济
15、结构不平衡产生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2、原因 (1)国内部门经济结构不平衡 经济中分为不同部门(需求增加和需求减少、开放和非开放、扩展和非扩展等)这些部门劳动产率不同,但工资刚性,价格刚性,带动物价普遍上涨。在经济中表现为三种情况(202-203页)需求转移型 部门差异型 劳动生产率不同 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前两种。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农业和工业部门结构失衡。(2)北欧模型(国际传播型)在开放的小国经济中,进口难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但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通过国际贸易对该国物价产生影响。(五)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对未来物价变动状况的判断和预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经济学界
16、普遍关注。假设前提是:社会公众是“理性经济人”,掌握大量信息。分为三种:(一)短视预期 用上一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测下一年。(二)适应性预期 根据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调整以前预期的错误,预测下一期,更接近于现实通货膨胀。(三)理性预期 人们对通胀进行预期时,除自己经验外,还根据政府政策与效应等经济信息,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出准确判断。会形成恶性循环,程度不断加深。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 财政赤字 主要是投资增加,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被打破,物价上涨。信用膨胀 货币供给量过多总需求膨胀。2、成本推进 工资增长过快(管理者与职工个人利益有同构性)、原材料价格上涨(长
17、期以来原材料价格偏低,制成品价格高)共同作用。3、结构型 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纳入成本推进)4、体制型 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效益低下,不具备破产机制,银行贷款不产生效益,但需求增加了。(纳入需求拉上)5、摩擦型 计划者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需求不适应,国家追求高经济增长,劳动者追求高消费,导致货币投放多,商品供给不足。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203页)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二、通货膨胀与资源分配 三、通货膨胀与收入和财富分配 四、通货膨胀与失业 五、通货膨胀与经济秩序 六、通货膨胀社会秩序 七、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18、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促进论 前提条件是: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未充分利用,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可以扩大总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原因:1、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的同时,促进私人投资的增长。2、通货膨胀有利于富有阶层收入的再分配,可以通过较高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3、通货膨胀初期企业利润提高,刺激企业投资。参看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 (二)促退论(204页重点)1、降低了借贷成本,会诱发资金过渡需求,削弱资源配置效率。2、企业预期利润下降,折旧基金贬值,投资积极性和能力降低。3、价格信号失真,加大经济核算难度 4、政府的价格管理,削弱了经济的活力 (三)中性论 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
19、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问题,不是通货膨胀本身造成的。(人民银行总行唐旭)。二、通货膨胀与资源的分配 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被扭曲,导致资源不合理分配。(204页4点)(一)引起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价格失真,引导资源向价格高的领域流动,过度需求,造成价格高的商品供给过多,资源浪费。(二)助长投机,导致资源浪费 人们大量购买价格上涨高的实物资产,增加了实物资产管理和交易费用,生产资金减少。(三)打击了储蓄意愿,降低资本积累速度 实际利率低,甚至负利率,人们不愿储蓄;企业折旧贬值,固定资产投资不足,资本存量减少。(四)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市场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债权人利益受损,
20、正常信用活动难以进行。三、通货膨胀与收入和财富分配(一)收入不合理分配 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收入降低,非固定收入阶层获益多。(二)财富不合理分配 通货膨胀期间实物资产价格上涨最快;存款利率调整滞后、债券价格上涨幅度小,股票价格上涨幅度大。四、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英国菲利普斯根据1861年-1957年英国工资上涨率与失业率的关系,提出菲利普斯曲线。认为,两者之间具有稳定的替代关系。总需求增加时,失业率降低,工资上涨快;总需求减少时,失业率提高,工资上涨缓慢;当失业率再度上升,工资出现负增长。(劳动力需求决定的)。W(P)7%F 4%3%7%u(unemployment)(
21、二)萨谬尔森的修正(60年代)因为工资水平与物价存在相当稳定的关系,萨谬尔森将上述工资与失业率的关系修正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三)政府的政策选择 1、高失业率的物价稳定 2、高通胀率的充分就业 3、相机抉择 找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键点,对关键点加以控制。p F E 4%4%u 若最佳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为4%,在经济处于上图阴影之外时,政府就要干预。(四)菲利普斯曲线的右移 费里德曼提出,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右移。在原有失业率水平,会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即菲利普斯曲线右移。原因:失业率过高时,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失业率降低,但是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要求按新的通货膨
22、胀率提高工资和价格,成本上升,产出减少,失业增加,失业率又会到原来水平。菲利普斯曲线右移:原来 6%,2%政府紧缩政策4%,5%p F 预期通胀率提高,要求工 7%资增加,产出减少,曲线 5%右移,6%,5%2%4%6%u (五)自然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作用时,处于平衡状态的失业率。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只有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时,通货膨胀、工资物价才能稳定。p F u1 u 结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无关,无论采取何种宏观政策都不能解决失业率问题。五、通货膨胀与经济秩序(208页)通货膨胀破坏了经济秩序,加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成本。1、加大了经济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通货膨胀 2007 9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