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2).ppt
《(精品)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2).ppt(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 方剂、治法与常用中药1序序一、一、“中药中药”与与 “本草本草”的概念及其变迁的概念及其变迁 “中药中药”: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二、中药学的概念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分。古代称为“
2、本草本草”。2 三、三、“本草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草”。“本草本草”首见于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本草学”。3 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
3、国,为了与之区别,并体现“中国特色”,逐渐将本草学改称为“中药学”。4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6 1.何谓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2.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确定道地药材,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因素有关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7 炒炒黄、炒焦、炒炭 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
4、、地榆炭等。n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n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13二、中药的性能19n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20n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n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
5、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21(一)四气五味 22 1、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23 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n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n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n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24n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n药物寒热的确定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
6、,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25n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262、五味n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27五味的作用(1)辛味 能散 发散 n 能行 行气、行血 n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n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7、n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28(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29(3)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收敛固涩。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30n涩味 能收敛固涩。n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n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31(4)苦味:
8、能泄、能燥、能坚阴n苦泄含义有三 n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n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n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32n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n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33(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n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
9、便不利等。34(二)归经n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35n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36n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37(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38n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n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n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n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
10、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39升降浮沉的确定n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n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40n 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n 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41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变在
11、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n临床意义: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因势利导,以助祛邪外出。42 2、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n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n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属阴。n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物功效直接相关,而通过药物的功效间接反映了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43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44三、中药的用法45(一)配伍(一)配伍n配伍的概念:配伍是指配伍的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2 精品 第一节 中药 基本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