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稿4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稿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稿4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稿4篇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获得太多的成就。回首往日,好像有一些不行思议,但是我们还是这样的走来,高楼大夏为我们见证了那一段辉煌时代。下面是我带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稿精选4篇,快来看一看吧。 第一篇 经受风雨观察彩虹 记忆里,第一次乘坐火车是1967年。那时,从东川到昆明,中途还要在塘子火车站转车。客车是棚车,由于拉的车皮少,人多天又热,一些人都爬到车顶上,我也被舅舅托上车顶。在坎坷曲折的大山沟中,体验我的第一次火车之旅。 坐在棚车顶上风很大。我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手帕,双手把它绽开,举过头顶,就像一面小旗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正玩得快乐,车厢突然晃动
2、起来,人似乎要摔倒,我下意识地用手拉着大人,小手绢被风一下就卷走。看着在空中飘舞远去的小手绢,心里一阵酸楚,双眼含着泪水。后来知道,列车晃动是由于经过轨道曲线才产生的,还会产生离心力,让人坐不稳。 其次次坐火车是1981年10月,我到湖南衡阳读书,乘坐昆明开往上海的特快列车。一路上,思绪随着车轮翻滚,小时候很少离家,没想到一出门,这辈子就要和铁路打交道,学的还是铁道工程。当时也不知道铁道工程是干什么的,想像中应当就是修铁路的吧。 线路、路基、桥梁、隧道、我国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我国铁路的进展历史、现状、将来熟悉更清楚。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只有把握更多的专业学问,才能更
3、好为铁路建立效劳。 当学生放假的时候,我体验过春运、暑运乘坐火车的拥挤。特殊是放寒假时回家,中途上车,长时间找不到座位是常事,只能始终站着,晚上困了就铺上两张报纸,钻到座位底下睡个“硬卧”,一点都不会顾及颜面。当时总在想,铁路是怎么啦,为什么不多开几对车?后来才明白,当时铁路的运力不能满意经济快速进展的要求。 孙中山先生是进展中国铁路的积极提倡者,他曾总结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少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定之。”他还认为,“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国家重要的根底设施和群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进展对国家的进展意义重大。
4、一些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石家庄、株洲、怀化等城市都是因铁路,从一个小村庄进展起来的。云南罗平县也是由于南昆铁路使油菜花名扬天下。而现在,昆明到大理的动车已经实现公交化,暑运期间,每天开行达30多对。 40年弹指一挥间,可以说自己亲眼目睹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直到今日还记忆犹新“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只有在科学的根底上才能建立社会主义!” 参与铁路工作至今35年,云南铁路从寸轨、米轨到准轨,钢轨由每米25千克到现在每米60千克。从有缝线路到无缝线路、区间无缝线路、跨区间无缝线路,轨道构造得到很大的改善
5、。养路作业从手工作业、小型养路机械,进展到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机车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铁动车组。时速300公里的动车已经在红土高原上奔驰,更加快速环保和安全。 随着云南铁路“八入滇、五出境”的建立,作为一个老工务人,看到中国铁路建立特殊是云南铁路的建立和进展,体验铁路交通给老百姓带来的出行便利。经受过风雨,观察了彩虹,也是我一生中值得庆幸的事! 其次篇 交公粮 我的老家在山西汾阳,我是80后,打我有记忆的时候,夏收和秋收之后都要交公粮,夏收主要交麦子,秋收主要交玉米和高粱。 交粮的多少按家里承包土地的多少算,一亩地交多少任务。庄稼收割后不久,村里就开头发动村民交粮,先是大喇叭里播送
6、,让大家预备好粮食,最近这么一两天就派人下去拉;接着是队长挨家挨户的做工作,交粮是一种义务,自觉交粮荣耀,多交粮完任务。 那会村里有大队,大队在村中心,大队里院子大,很宽阔。大队里有戏台,戏台坐南朝北,赶集的时候在戏台上唱戏,收粮的时候就在戏台上储粮。戏台的两侧是办公大楼,村长、支书在大队里办公。 那会大队下面有小队,我们村有四个小队,小队有队长,多数是退伍军人,负责治理各队的队员,丈量土地,协调生产,但主要的工作实则是负责收粮。 夏收,秋收的时候是一片劳碌的景象,交粮的时候也甚是喧闹,大队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讨价还价的,赶车叫卖的,争论收成的,联络感情的,嘈杂声不绝于耳。 早期有印象的时候
7、,收粮都是用马车,马车都是本村人自己的,用马车是要记工分的,一辆辆马车从大队里出来,分开来去不同的队里。装粮用的都是麻袋和尼龙袋子。一般,一辆马车配备一个车夫和一两个帮助的(也许是治安),挨家挨户去村民院子里拉公粮。仆人一般是要跟着到大队去称重的,有的小孩子会跟着大人坐着马车一起去。最早的记忆中,自行车都特殊少,能坐会马车对小孩来说是超快乐的一件事,固然也包括我,尽管交了粮是要走着回去的。 粮食需要过秤。大队里有一个大秤(机械磅秤),大称主要有秤砣、带有刻度的标尺和游砣组成。秤砣,就是一个个大小厚薄不一的圆铁饼,每个圆饼上有个缺口,平常不用的时候,秤砣的缺口处插在大称最上面一个横档的地方,防止
8、秤砣滚丢。秤砣上根据大小规格写着50KG 到5KG不等的字样。游砣在标尺上滑动,用于指示重量。标尺就像杠杆一样可在一个小范围内摇摆,摇摆的幅度被一个矩形小框框着,不会像杠称一样上挑着眼睛和下坠砸着脚。 粮食放到秤上,收粮的人会用一根长长的带尖的空心的金属杆杵进麻袋里,铁杵拔出来的时候就会带出来一杵粮食,铁杵很长,几乎可以横跨整个麻袋,这种检测方法也算公正。主要看粮食的质量,看麻袋中间有没有藏劣质粮食,看看皮多不多,有没有瘪的,有没有碜石子,干不干,湿不湿,有没有发霉变质,是不是旧粮。我记得有时候收粮的人会把粮食放嘴里嚼一嚼。就依据这一抽查,一袋子就要扣掉多少斤重的粮食,所以就有了讨价还价,有了
9、人情世故。 过秤的时候就增减秤砣,拨动游砣,先看标尺在框内摇摆,标尺渐渐停留在框内的中间,再看游砣在标尺上的位置确定重量。 那个时候机械磅秤特殊少,交粮时,大多数人都想趁机称称自己的体重。就和收粮的人打个招呼,站在磅秤上面,自己拨动游砣。眼看着标尺都触底框了,游砣还往外拨。 油水少的年月没人怕自己是个胖子。 称重完的粮食就有专人倒在戏台上,堆成山。 拉多了的粮食可以先记账,明年少交。 马车拉粮的时间最长,后来就改用三轮车了,不过没几年,到2023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就不再交公粮了。 大队里的人除了村长,支书外,队长们也都精简了。 不记得哪一年以后,村里人种麦子的少了,种谷子,糜子,绿豆的也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四十 周年 征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