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汇总故都的秋说课稿(3篇).docx
《故都的秋说课稿汇总故都的秋说课稿(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说课稿汇总故都的秋说课稿(3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故都的秋说课稿汇总故都的秋说课稿(3篇)推举故都的秋说课稿汇总一 教学三维目标: 1、学问与技能:了解的共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构造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尝本文细腻美丽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在秋景中寄予的感情。体会肤浅的爱国之情。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客观颜色”与自己内心的“主观颜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2、。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感悟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1、听红楼梦插曲秋窗风雨夕创设情境。 2、知人论世(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郁达夫)。 (1) 简介(出示幻灯片): 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根底。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卑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制造社。 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主见“文学作品,
3、都是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表达着极强的“主观颜色”。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固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共性有关了。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愁闷的气质。 (2)写作背景有关(出示幻灯片 背景介绍):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惧的缘由,从上海移居杭州, 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很多时间处处游山玩水,写下很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
4、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眷恋、喜爱、痴迷 3、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4、文中集中描绘秋景有五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给每幅画面拟写一个小标题。 311段: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课件) 三、再读:感知语言,美美地读(311段) 教师朗读第一幅画面,然后分小组依次朗读相应的画面。(配乐) 四、三读:走进意境,美
5、美地品(311段) 过渡:我们写景叙事经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古人也说:“景物,声色而已。” 1、分组争论: 五幅画面中是如何表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把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一个大组又分为四个小组,各大组依次从“秋色、秋声、秋形”入手争论,每组各有一个观看员。)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沟通汇报: 例如: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安静;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悠闲; 过渡: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 2、小院赏秋图(3):勾划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怎么的心情?(看 听 细数 静
6、对 可以看出闲适、满意的心情) 师说:“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投影)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 从“细数”透出的是孤独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一样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过渡: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 3、秋雨话凉图(610): 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 声调缓慢闲适(a、教师拟北声,读出秋天的落寞感 。b、学生齐读8段。) 这样的画面要读出怎样的心情?(闲适、无聊、悲凉、孤独) 小结: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闲适中的孤
7、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欣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喜爱古都之秋的情怀。通过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绽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五、四读:感悟情怀,美美地议 1、合作探究:本文以“故都的秋”为题,把它换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故都”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也有一种亲切感。“知是故人来”“落日故人情”“故居”“家乡”带给人的是深情的怀想。“都”“首都”“北平”国家,“故都”表达了郁达夫对北平的深深的眷恋和思念,对祖国的喜爱。而“北平”就是一个地名,凸显不出这种感觉。 2、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是怎么去世的?从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在年月,
8、被日本宪兵隐秘杀害于苏门答腊。 明确: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宏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久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斗的纪念碑上,也将永久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年到年,郁达夫先生积极投身于左联活动。年抗日战斗爆发后,郁达夫又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之中。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落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爱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最终,在年月,被日本宪兵隐秘杀害于苏门答腊,而此时,中国的抗日战斗已宣告成功。 年,中
9、心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在抗日战斗期间,郁达夫先生便是把这种对自然、对祖国的喜爱,化作了坚决的行动,并且真的用生命完成了他对抱负的追求。 六、五读:拓展表达,美美地写 师:以上我们从颜色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 生:有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师:出示幻灯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秋思好像随便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生: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赛过
10、南国很多。 生: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漏光,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轻落,孤寂人在北方。 生:小院破屋浓茶,碧天蓝朵白花,漏光飞声残壁。秋草稀稀,落寞人在故都 六、本课小结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肤浅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漂亮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悲伤而又苍凉。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随笔:田园之(色、景、味、韵、思) 2、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 八、教学反思与评价: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公平的学习气氛。 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4、作业设计比拟合理,有针对性
11、。 5、缺乏之处:时间安排太紧。 九、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形(散) 神(聚) 秋之色 灰、白、蓝、黑、淡绿微黄 冷 清 秋之声 鸽声、蝉声、风声、雨声、人声 寂 静 秋之形 破屋、破壁腰、秋草、秋槐、落蕊 悲 凉 景 情 推举故都的秋说课稿汇总二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其次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颜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颜色”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
12、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眷念、喜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愁闷、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颜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颜色”完善地溶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力量,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展分析,还要对学生的状况有清楚明白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展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规律思维力量,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加,具备肯定的散文鉴赏力量,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
13、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专心品尝,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尝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的情感。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动身,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目标 概括课文内容,品尝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观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悲凉、伤感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根底,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
14、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才智,引导学生在品尝语言中积存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把握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体帮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争论法、点拨法等,同时我采纳的学法有诵读发、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 为了真正表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力量,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忱、求知欲
15、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的五幅图片,一是香山如火的枫海,二是神奇幽静的胡同,三是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四是地坛公园,五是八达岭三林公园,并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到北京旅游除了长城、天安门、故宫,你们还会去哪?除了我们熟知的北京闻名景点外,我们还是否留意过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样的风光?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美丽的散文,去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迷人。 此时我将顺势板书我的课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根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育他们喜爱阅读、敢于阅读
16、、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此环节会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解释解决生字词。接着我将根据以下步骤进展教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分组朗读领悟法,点名要求学生共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郁达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分组朗读领悟法,理清文章构造。指导学生齐读1-14自然段,并思索故都的秋的特点,对秋的情感预设为(清、静、悲凉)及宠爱赞美之情。 (3)第2组学生齐读2、13小段,思索为什么总是写江南之秋。 (4)第3组学生默读剩下段落局部,思索,写了哪些景物表达故都的特点。预设(秋晨图、秋槐图、秋雨图、秋蝉图、
17、秋果图) 这样设计可以帮忙学生理解文章构造首尾照应,学生已经明确本文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展比照,侧面概括以及正面从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表现绽开叙写,从而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清楚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好根底。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对话,所以我在研读局部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问题一:课文题目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一问题较简洁,我预设学生能够答复出:“故都是过往繁华之意,怀有伤感之情,也包含对于故土的眷恋。 问题二:本文中的哪些风光表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 秋说课稿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