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明清时期经济进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进展,商品经济空前活泼,明朝中后期我国消失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进展、商品经济活泼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力量。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把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力量。 通过分析、争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慢慢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
2、多年的重要缘由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学问的根底,所以应重点把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进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
3、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夫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进展,并为手工业生产供应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渐渐进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非常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进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
4、: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泼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状况,以便比照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进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进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进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闻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泼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浩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殊留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消失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5、最早消失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缘由: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进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展经济沟通 (3)为抵抗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害 (4)可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
6、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治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争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峻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峻后果: 掌握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进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限制中外文化沟通,阻碍了中国把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坚决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
7、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熟悉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出色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珍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进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进展尚少,潜藏着进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进展的眼光对待问题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学问;纵向联系,归类比拟,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熟悉,培育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
8、取得出色成就的缘由,从而培育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表达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殊是清朝时,进展已停滞下来,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进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一)宏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展小组活动,思索答复: 1、紫禁城
9、是什么时候开头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珍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局部。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 3、比拟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长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长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旧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涌现出闻名的科技巨著。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消失。
10、学生阅读122-12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列表并思索答复: 1、列举表格,教师推举表格,填表。 2、依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争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士气,刻苦钻研的顽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 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 5、依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协作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历史 下册 教案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