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答案(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答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答案(7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答案(7篇)有关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精)一 推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推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推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
2、王。(于) 2、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别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认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认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
3、疑问词谁) 四。否认句(非特别句式) 文言的否认句,必需用否认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状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状况。 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构造(2)介宾构造。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构造(固定构造)。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
4、: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构造) 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不规章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章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认句中的状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状况) c.厚赏不行,重
5、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认句中的状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状况下,定语应当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状况: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6、二十人偕。 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当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假如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慨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7、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佟忠悖 比四 硪病#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
8、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行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9、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 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10、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 宾语的省略 (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1、(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
12、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构造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方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想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唯恐。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唯恐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状况的推想。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拟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
13、。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慨。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行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
14、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有关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精)二 】,与老友张怀民步于庭院中见的美景,那白如银练的月光,营造出了一个月光闪映,竹影斑驳,漂亮幽静的夜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坐:由于。强(qin ):硬要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
15、子的意思。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读过的论语八则中孔子的什么名言? 总结:传神地运用比方,将竹柏之影与月光相互衬托,渲染了风光的幽美肃穆,表达出月光清静光明的特点,衬托出闲适的心境。 有关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精)三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行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16、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解释】帝:指明太祖朱元璋。翼日:其次天。“翼”同“翌”。馔(zhu n):食物,多指美食。主
17、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恶(w):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 6、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语。(4分) (1)走送之 ( ) (2)俟其欣悦( ) (3)濂具以实对( ) (4)微景廉 ( )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家贫,无致书以观。 译文: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译文: 8、填空。(用原文语句答复,4分) 甲文中,许多人情愿把书借给宋濂的缘由是“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缘由是“ ”。 9、用“/”给以下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室 10、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发。(
18、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10题。(18分) 6、(4分)(1)跑 (2)等待 (3)全,都 (4)没有7.(4分)(1)家里贫困,没有方法得到书(买书)来读(看)。(2)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侦探监视。 8、(4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9、( 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10.(4分)读书方面: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等。做人方面:敬重教师、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唯善是举、诚恳守信等 有关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游褒禅山记(精)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19、)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觉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当)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拟) 10、必:王必无人(如果,假设)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礼节甚倨(高傲)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赔礼)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
20、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于是秦王不怿(快乐,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观察)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观察)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认真) 1、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以先国家之急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知识点 归纳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