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doc(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学问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初步的推理力量以及抽象、概括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并把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
2、数乘法的力量,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依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依据15 12 = 18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1.2=? 1.5 12 =? 生: 15 1=18 1.5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列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从图中,你能猎取那些数学信息? 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3、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现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宜的进展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1、多媒体展现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其次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下列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现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毕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展思索,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
4、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其次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现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展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其次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现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展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5、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其次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稳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相互探讨沟通,完成整个题目,培育学生独立思索的力量。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当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当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当是4.758 2、师:接下来,
6、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展,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猎取学问的乐趣。 答案:12.5x1.5 现在各小组开头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其次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其次步:数一数因数中
7、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以下小数乘法: 0.87x2.25 0.45x3.2 1.4x2.55 3.6x1.8 11.2x3.5 解析: 2、假如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日这堂课大家运用学问间的联系,探究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小数乘法的问题,盼望你们能用学过的学问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
8、学们把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查找学问、体会学问。并在授课中采纳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2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其次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肯定的学问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9、,都与本节课有着亲密的关系。而方程这局部学问,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详细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熟悉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详细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熟悉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根底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进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熟悉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力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局部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学问帮好熟悉的预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
10、题的根底,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学生的已有学问,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分。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忙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系。 3、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力量。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依据方程的意义推断出方程,依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嬉戏的玩儿法与阅历,谁能向大家
11、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嬉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熟悉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很多相像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到达平衡,都是依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拟生疏,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亲密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忆玩儿跷跷板的阅历,利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去为熟悉新事物奠定根底,形成表象】 二、熟悉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拟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
12、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展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精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当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量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觉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
13、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连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头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觉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便利,而且大局部时间都花费在调整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争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敬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实,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熟悉方程 1、
14、依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刚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消失了这几种状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教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依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肯定的原则分分类,最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根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学问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拟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晰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
15、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根本思想,积存数学的根本活动阅历。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学问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比照,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学问的生成过程。】 2、沟通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
16、=100 100+20100+30 依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比照,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楚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简单地就承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学问,假如教师不告知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依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推断,他们写得
17、都对吗? 黑板上刚刚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展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察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展推断的根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始终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任何一个数学学问的形成都分散着人类才智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阅历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局部学问的讲
18、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长 在拓展延长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依据线段图写方程 2、 依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推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连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布满了奇怪,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长到课下,学生不仅满意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学问的稳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连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根底。
19、】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把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洁的数量关系。 2在观看、分析、比拟、抽象、概括和操作沟通中,经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存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阅历。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奉献等内容渗透安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加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受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洁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熟悉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
20、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提醒: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熟悉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测:为了让天平到达平衡,小芳预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假如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消失哪些状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
21、状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洁!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肯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公平地参加运算经受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创造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沟通: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
22、100)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连续到达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展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拟,提醒方程的意义 争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争论一下。 动手操作 争论完毕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根据你们的标
23、准分一分。 沟通反应 哪个小组情愿到黑板上来展现你的分法?告知大家,你们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现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依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提醒概念 提醒: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拟熟识,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拟简单,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4、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推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14y-28=355y=40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 】 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 】 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
25、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 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
2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 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 】 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 】 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
27、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 】 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
28、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
29、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0、(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
31、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
32、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3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 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 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 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34、。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
35、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课后小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
36、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 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 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感悟、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复习旧知识、自学教材中三个关系式,观察与分析
37、,将旧知识推移到新知识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
38、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2、验证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
39、: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2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师:第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认为第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2分成200+2,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