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全部教案(共3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全部教案(共3课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依据 2023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制定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疏空气全部教案共 3 份学校: 姓名: 日期: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生疏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生疏什么是占空间。其次,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第三, 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生疏:知道四周处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这节课通过
2、指导他们用试验的方法,去争论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阅历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生疏物质性质的层面。【教学目标】科学学问:1.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 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展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洁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生疏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科学态度: 1培育敬重证据和依据科学认知程序进展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教学重点】生疏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
3、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教学预备】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课1. 今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留神,球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这时,将预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帮帮他们吗?2. 学生汇报:用水3.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随着教师将水倒入到锥形瓶中,我们觉察“水将瓶子里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小球就出来了”“此时瓶子满了,假设教师连续往里面倒水,可以吗?为什么?”“是的,瓶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所以,我们
4、说:水可以占据空间” 4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认真观看,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5. 学生汇报:有,空气6. 提醒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 间”引出本科要争论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1演示讲解试验过程, 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由。 2师: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你来试一试!学生活动 3师:说一说,你的纸湿没湿?为什么?生:纸没湿,由于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所以纸团不
5、会湿。 4师:假设将杯子渐渐倾斜,会看到什么现象?松开手以后呢?生:将杯子渐渐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会湿。5师: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学生活动6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将杯子渐渐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湿了。7师:为什么?生:将杯子渐渐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说明空气比水轻,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 8师生小结:通过这个试验你知道了什么?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由于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其次次把杯子压入水底后, 将杯子渐渐倾斜,会看到从
6、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说明空气比水轻, 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操作性定义:引领学生借助可见介水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看到空气不仅存在 , 并目还占据间能流淌。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的科学探究方法,即借助不行见物 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争论不行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发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淌,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学方法的魅力。二漏斗的隐秘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1出示小视频在教师小的时候,一些常用的调料,类似油呀,醋呀、酱油等等,都是散装的,当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带着空瓶子去商店
7、里买,这个过程就是打油、打醋。在打油、打醋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你能试着用今日学到的学问来解释一下吗? 2师提问:你能试着用今日学到的学问来解释一下吗?3. 试验验证:师出示有橡胶塞的漏斗,提问:向漏斗里倒水,水会流到锥形瓶中吗?为什么?4. 小组争论、汇报。生:水不会流到锥形瓶里,由于空气将锥形瓶里的空间站满了,锥形瓶的口又被橡皮泥堵死了,空气出不去,所以水进不来。5. 教师演示,追问:为什么水流不到锥形瓶中?生:水不会流到锥形瓶里,由于空气将锥形瓶里的空间站满了,锥形瓶的口又被橡皮泥堵死了,空气出不去,所以水进不来。 6师:有方法使水流进去吗?为什么这样做?生:把橡皮泥拿开,这样就
8、可以使锥形瓶里面的空气可以从锥形瓶的口流出来, 水就可以流进锥形瓶里了。师:为什么有一点点的水流进了锥形瓶里呢?我们连续争论。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学问来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三吹气球竞赛。 1出示图片:“猜猜谁会赢?”小个子同学只是一个气球,大个子同学用的是气球口套住矿泉水瓶的气球2提问:为什么大个子的气球吹不大? 学生争论、汇报。 3小结:空气占据空间。4. 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能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吗? 学生汇报想法,实践、汇报。5. 小结:1空气占据空间。2空气可以流淌,把瓶子里的空间让出来,气球就可以被吹大了设计意图: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重要性质,利用学生寻
9、常就宠爱玩的气球 这一争论材料,通过吹一吹,议一议等活动,在经受了假想,试验,推论这一 系列的过程后,充分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四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师追问过渡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会有一点点变大呢?我们来做下一个试验。2. 出示注射器师:将抽满空气注射器口用橡皮堵住,然后用力推活塞,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假设这是我再松开推活塞的手,活塞会怎样呢?学生活动,汇报。3. 师生共同小结:注射器里的空气长度变短,说明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松开推活塞的手后,活塞被空气推出,说明压缩空气有弹力。4. 师:试着说说“漏斗的隐秘”活动中为什么会有一点点的水流进了锥形瓶里?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会有一点点
10、变大呢?学生争论、汇报 5小结:漏斗里装满了水,由于水的重力,将锥形瓶里的空气给压缩了一点点, 所以有一点点水会进入到锥形瓶里。瓶子里的空气被压缩了一点点,所以气球只会有一点点变大。设计意图:借助注射器内空气柱长短的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建构“空气是 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活动概念。五运用与拓展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出示课件你还知道压缩空气有哪些用途吗?设计意图:把“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学问迁移到学生 的日常生活中,观看各种充气拱门、车胎打气,体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 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 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
11、做好铺垫。【板书设计】1. 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 空气有质量【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疏空气”的其次课,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生疏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质量,从而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对物质有肯定的质量的特征有肯定的感性生疏,这将是学生关于空气概念进展的一次提升。本节课有三局部内容:一、用平衡尺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二、用电子秤称量皮球的质量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三、了解人类生疏空气有质量的历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生疏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肯定的感性生疏,前一课的学习也了解到空气占据空间,学生对空气这种物质已有
12、了初步的生疏。但是学生潜意识中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认知可能存在误区,“重量和质量”等概念模糊。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 的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用试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力量, 同时留意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科学学问:1. 知道空气有肯定的质量。2. 了解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能用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科学探究: 1基于已有阅历,对空气是否有质量提出猜测。2. 能设计简洁的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利用平衡尺证明空气有质量。3.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科学态度: 1培育与他
13、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敬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并意识到运用适宜的工具可以更好的满足我们的需求。【教学重点】通过设计、操作试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质量的结论。【教学难点】能借助平衡尺动手操作来验证空气有质量。【教学预备】教师材料: 黑色塑料袋 2 个,打气筒一个,皮球一个,纸杯一个,电子秤一台, 1 立方分米立方体模型,课件,视频。学生材料:透亮的塑料袋,石头、1 升的矿泉水、气球,绳子,铁架台,木棍, 打气筒、皮球、电子秤、记录表。教学过程:【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4、1师:同学们宠爱玩跷跷板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想和我们一起玩跷跷板, 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儿童卡通片:小宝宝与小动物们玩跷跷板师:兔珍宝也想玩,可小孩子不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为什呢? 生:两个小动物比小孩子重。师:加了一桶沙子就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了,说明沙子也有 生:重量师:你们有重量吗?板书:重量多重?师:噢,生活中我们常说的“重量”多少斤,多少千克,科学上应当说成“质量”板书:质量这两个量在科学上不是一回事。播放视频:重量和质量 师:所以我们应当说沙子有质量。2出示两个黑色塑料袋其中一袋比较重,另一袋是空而鼓的,让个别学生尝试提一下,说说感受。猜猜塑料袋里是什么?翻开看到重的塑料袋里
15、是一个皮球,轻的塑料袋里空空的,引导说出里面有空气。师:刚刚你的感觉是装有皮球的塑料袋比装有空气的塑料袋要重,说明皮球有生:质量师:那空气呢?有质量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儿童卡通片引诞生活中的“质量”一说,并标准成“质量”,同时故事情节渗透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平衡尺试验设计做铺垫。 二、用平衡尺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1师:小朋友,你们觉得空气有质量吗?学生猜测,说说各自理由。2. 师:你们能想到哪些方法来证明咱们的猜测呢?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1拿个塑料袋装空气,然后用弹簧秤称2用塑料袋装了空气后感觉一下有没有质量3拿个塑料袋装空气,放在电子秤上,假设有显示读数就说明空气有质量
16、等等师:掂一掂空塑料袋和装满空气的塑料袋,说一说能否感知出空气是否质量? 生师:有什么更好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装置,叫平衡尺。展现教师在两边各挂了一个回形针。回形针上面做了一个钩子,可以用来挂东西。再挂上夹子。这个夹子可以加紧物体。现在平衡尺平衡吗?除了这些材料,我还给每个组预备了气球和打气筒。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小组争论一下,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记录在试验记录单上。3. 小组成员谈论沟通,并画下试验的方法。4. 汇报沟通试验方法。投影,一边汇报一边教师演示。5. 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和收获。 6汇
17、报沟通试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7师:假设在吹大气球这边不动的状况下,怎么使平衡尺再到达平衡呢?引导学生在瘪气球这边加重物,把大米粒放入瘪气球中,再次使平衡尺再到达平衡。体会到打入气球中空气的质量至少有十几粒大米粒那么重。提示:留意试验完成后,请清理好桌面,并用最美丽的姿势坐好告知教师你们组已经完成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平衡尺试验,使学生体会到空气有质量。把大米粒放入 瘪气球中,再次使平衡尺到达平衡,学生对气球中空气的质量和十几粒大米的 质量有个模糊的“等量代换”,使学生进一步对空气的质量有个感性的生疏。三、用电子称称量皮球内空气的质量。1出示布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
18、,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到底有多重呢?你有方法知道吗?生 2出示电子秤今日我们来生疏一种能准确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电子秤,它的准确度很高,可以准确到 0.1 克。学习电子秤的使用方法:1. 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翻开电源。2. 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重之前显示为“0”。3. 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秤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3. 演示试验:称量布满气的皮球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质量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那这两数之间的差是什么? 空气的质量4. 学生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设计意图:用电子秤称皮
19、球的质量,会进一步使学生生疏到空气有质量,同 时也会加深对电子秤这种工具的生疏。四、了解人类生疏空气有质量的历程1阅读: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到了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试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 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翻开,再称,觉察瓶子的质量削减了。伽利略认为,削减的质量就是把瓶口翻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后来,科学家用准确的试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 1.29克,相当于 3 枚回形针的质量。教师出示 1 立方分米体积模型,学生体会 1 升体积有多大。2拓展:塑料袋里少量的空气
20、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我们这样一间一般教室容纳的空气质量大约为 200 千克,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重?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大约重 30 千克,而布满在天空和地球四周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大家都很棒 ,我们利用简易工具和准确工具帮助我们争论了 “空气有质量吗”这个问题,看来工具的制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展科学争论。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3. 又产生了什么的问题?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完毕,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板书设计】2空气有质量球+空气克球克空气克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疏空气第
21、3 课的内容。生疏空气单元的内容是依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 学生生疏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生疏了空气具有流淌性的根底上的一个延长,从空气的流淌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淌为话题,指导学生用试验、观看等方法,生疏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生疏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淌而形成风。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生疏热空气是怎样流淌; 其次,观看冷热空气的对流,争论热空气上升的缘由;第三,制作观看空
22、气流淌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是科学学习和进展的主体,必需依据学生身心进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阅历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生疏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根底,也具备了肯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试验和分析进展认知。【教学目标】科学学问:1.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2. 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异时,空气就会流淌。科学探究:学会做
23、热空气上升的试验。科学态度:1. 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古怪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乐观共享成果。2. 能够细致地观看,照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试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 ):了解“热空气上升” 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由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教学难点】通过试验生疏冷热空气的流淌规律。【教学预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视频冷热空气对流、风的形成,集气瓶,毛玻璃片,热水、冷水等。学生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热气球袋点热气球用两根蜡烛效果好、纸筒、线香、风的形成材料。【教学时间】
24、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1. 师:通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空气除了能占据空间,有质量,还具有什么性质呢?生:会流淌。2. 师:在每个小组的试验盘中都有一支蜡烛,大家观看蜡烛的四周有什么?生:空气3. 点燃蜡烛后,蜡烛四周的空气有什么变化?生:变热了4. 师:蜡烛四周的空气被加热了就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会怎样流淌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试验中推断热空气的运动方向奠定根底。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试验探究1. 师:蜡烛四周的空气被加热变成了热空气后会怎样流淌呢?大家来猜一猜。生:向上、向2. 师:要怎样用试验
25、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请阅读课本P7 页,小组争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又好有多。学生小组争论,汇报争论结果。生 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撤一些很轻的碎屑状的东西,观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生 2: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会很轻的会转动的物体。生 3: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很轻的塑料,看塑料袋会不会“飞起来”。 3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教师这也有一个想法: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把手放在蜡烛火焰四周的不同方位,感受热风往哪个方向流淌。 4师:下面,我们就通过试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案进展试验。试验时请留意:不点
26、燃蜡烛前,现将试验物品放到蜡烛上方,观看现象, 并进展记录;组员做好分工,亲热合作;认真观看,用自己宠爱或擅长的方式照实记录试验现象;留意安全,预备一块湿毛巾,发生意外时快速将湿毛巾盖在火焰上或将燃烧物丢在地上,然后远离燃烧物,不要伤到自己或引燃其他物品。 5学生进展试验:纸蛇转动的试验、感受热风流淌的试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试验中进展指导。6教师演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试验。设计意图:纸蛇转动的试验、感受热风流淌的试验较为简洁,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能顺当完成试验并进展记录,而模拟热气球上升的试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多,有肯定危急性,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提高试验的成功率。 7师:通过刚刚的试验
27、你们觉察什么?学生汇报生 1:我们觉察不点燃蜡烛时,纸蛇不会转,点燃蜡烛后,纸蛇就转动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淌。生 2:我们觉察不点燃蜡烛时,塑料袋是瘪的,点燃蜡烛后塑料袋渐渐鼓起来, 然后就飞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淌。生 3:我们觉察不点燃蜡烛时,将手放在蜡烛四周,没有什么感觉,点燃蜡烛后, 我们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热风吹到手上的感觉,说明热空气往上流淌。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经受了一个从提出问题,进展猜测,到试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既观看到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现象,又提高了探究力量。8师:刚刚我们通过观看纸蛇和塑料袋的运动,推想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我们能用眼睛看到
28、热空气向上流淌吗?生:不能为什么?生:由于空气是透亮的 9分组试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屏幕前,用强光电筒照耀火焰,这时,就会看到火焰上方空气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运动,这进一步说明白空气受热后会向上 升。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感知,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建构起热空气会上升的概念。三、探究热空气轻上升 1师:教师这有二个杯子,是空杯子吗?里面有空气这是二个大小一样并装满空气的杯子,这二杯空气一样多吗?一样多对,它们的体积一样。出示 PPT等会儿请同学们用手调整木棒中间的线,让试验装置平衡,然后用点燃火柴加热一端纸杯内的空气,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2. 学生分组试验。3. 沟通汇报。用加热过的热杯子那
29、端向上翘。4. 提问:火焰烤过的纸杯向上翘说明白什么?一样多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5小结:说的格外正确,在体积一样的状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翘了。设计意图:当学生觉察“热空气会上升” 这一事实后,马上提出了问题 “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会猜测空气加热后可能变得比原来轻了,所以上升。 通过这一环节验证学生的猜测。其次课时四、观看冷热空气的对流1师:同学们,当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后会怎么样呢?请看课本 P8 页的试验, 思考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烟会怎样流淌?这说明白什 么?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后又会消灭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30、?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动脑进展猜测,然后再通过试验进展验证,既有利于学问的把握,又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 2师: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试验视频来观看冷热空气的对流播放多媒体视频3.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我们看到热瓶内的烟向上流淌,冷瓶内的烟向下流淌,形成一个循环了。4. 师:观看得很认真,将热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 生:热瓶内的烟一动也不动。5. 师:谁来解释为什么呢?生:由于热空气向上流淌,不会向下流淌。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让学生经受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疏了 空气对流的现象。整个过程环环相套、层层推动,表达了科学进展的规律,从 争论方法和科学精神上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深刻
31、的影响。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现在杨教师家要安装暖气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适宜呢?为什么?生:墙的下方,由于热空气向上流淌。2师: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 生:由于冷空气向下流淌。3. 师:刚开头上课时,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流淌就会形成风,请结合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关学问,依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淌规律,看课本 P9 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生小组争论,汇报争论结果。生尝试解释:阳光使地表温度上升,温和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这时热空气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就会腾出空间,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身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
32、的流淌就形成了风。4. 体验:设置一个场景,小组的桌子是蜡烛的火焰,组员是空气中的颗粒,加热时,空气颗粒受热离开桌子火焰四周,这是就腾出了空位,空位四周的其他同学扮演冷空气颗粒,移动至腾出的空位上代表冷空气的流淌,但冷空气颗粒移动至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位时,形成了空气的流淌,这样风就形成了。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风形成的原理,构建了风形成的 概念。5. 风是我们身边生疏的自然现象,生活中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试一试。生尝试 6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科学无出不在, 只要你有一颗古怪心,擅长观看,动手动脑你们也能成为科学家。六、拓展提升阅读课本 P
33、10 页,制作观看空气流淌的简易装置,想一想试验说明白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觉察能够推动技术和工程的 进展,而技术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展和进 步。这对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七、课后评价1比同体积的冷空气。热空气会,冷空气会。2 、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3.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4. 把纸蛇放在蜡烛上方,纸蛇转动,说明热空气会向下运动。5. 在海边,白天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6. 翻开冰箱时,“白气”向下运动。7. 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3热空气和冷空气上 升 热空气是怎样流淌的试验名称我们的觉察我们的结论共同点让纸蛇转动让“热气球”上升感受热风流淌的方向热空气运动的缘由探究轻热空气和冷空气(同体积即一样多)重【课后反思】这节课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测查找证据得出结论。学生在试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概括力量还不是很高,所以有可能在得出结论时还不太严谨,这时教师就要标准学生的结论给出正确的解释。附:热空气和冷空气学习记录单热空气和冷空气学习记录单我们的觉察:我们的结论:用箭头和文字标出冷热空气的流淌状况冷瓶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有烟的热瓶倒放在冷瓶上我的推测试验现象我的推测试验现象生活中制造风的方法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