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4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4篇)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篇一 一、领悟编者意图,精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头。 数与形的思想始终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假如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学问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把握 某个详细的学问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楚,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行分别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和相互结合上,围围着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与结合,我们
2、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渐渐绽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头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究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依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看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其次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
3、方形的个数, 观看和查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觉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赐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受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依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受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究发觉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胜利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发:在数形结合的根底上,要引导学生猜测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把握归纳推理的思索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篇二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索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看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比,学生发觉
4、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觉1+3+5+7=4 1+3+5+7+9+11+13=7,最终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头,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
5、持续下去时,全部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善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仔细观看,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索,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究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篇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学问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
6、就必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熟悉、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熟悉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忆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拟清楚。 假如排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略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本节课的复习回忆与自主探究我都
7、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拟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力量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学问,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力量比拟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反思博客篇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纳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学问。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测:“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奇怪心,独立思索问题,探究问题的愿望
8、。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承受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赐予充分的思索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索的环境气氛。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加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简单猜测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
9、要求学生想象:“假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但是,究竟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为了培育学生解题的敏捷性,进展分层练习,拓展学问,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胜利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外形,这里由于是上公开课的缘由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熟悉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熟悉,感谢国培!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学问、国家要求与学生进展整和思索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细心讨论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制造性地利用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