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高中(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高中(五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高中(五篇)有关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精)一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知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学问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学问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
2、朗朗上口。 在(zi):在于,动词。 名(mng):知名,闻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lu sh):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确定的推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n):只由于(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ng r):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
3、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致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宝贵的。金者贵义,是宝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由于居住的人很出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闻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此去掉君子居之,表达他虚心的品行。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剧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
5、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有关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精)二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忙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精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便增多削减,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善无缺,保存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开语句的呆板、带文
6、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文字语句要生动美丽、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标准的现代汉语,精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由于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依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实行不同的方法。 。凡有古今意义一样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存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存下来
7、,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展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分,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会。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
8、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异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别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慧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拟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
9、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审义。 翻译文言文时,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诃。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一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想的,我惧怕他们有潜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想” (或“猜想”r惧怕”“潜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
10、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准确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观察渔人,很是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具体地答复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甸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例如: 晋
11、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遗忘了路程的远近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推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推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屡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总计一条船上,
12、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著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在详细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经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依据表达需要敏捷运用。 有关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精)三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特别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13、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一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二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三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四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14、,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有关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精)四 文言文,完成小题 。 甲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包拯)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
15、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勉谕儿辈 【解释】 费用:花费钱财。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小题1】解释文中的划线的词语。(4分) 恶吏苛刻_饮食如布衣时_ 若思得之困难_可办粗衣几件_ 【小题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小题3】甲乙两文都有写仆人公对后代的要求, 甲文侧重对子孙在_方面的要求是_;而乙文侧重对儿辈在_方面要求是_。(4分) 【小题4】乙 文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是一警句,若你要向别人推举,能说出其中隐藏的含义吗?(3分) 答案 【小题1】 憎恶,厌烦指平民
16、 得到置办 【小题1】 不遵从我的意愿,不是我的儿子和孙子。 不饿不冷就足够了,何必要求吃好穿好呢? 【小题1】甲从政清廉乙生活节省 【小题1】例如:要懂得居安思危,珍惜拥有的日子 解析【小题1】此题考察对文言实词的认知力量。结合详细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留意加点字的特别用法。 【小题1】此题考察翻译文言句子的力量。翻译句子时留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此题考察理解文章内容的力量。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填写即可。 【小题1】此题考察理解文句的内涵的力量。依据警句的意思向别人推举即可。 有关文言文张咏阅读答案(精)五 高考文言文考察力量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
17、的句式和用法。考察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推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别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察。依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留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别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把握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根本学问与推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展学问迁移。 文言文推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本上不用推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展推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推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推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肯定同时消失,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
18、推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推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状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确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推断句。文言文中的推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推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19、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别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
20、。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状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构造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
21、之后,但在肯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留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拟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其次、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留意,一是否认句(一般句中必需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
22、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状况除了第一种状况外,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
23、轼石钟山记) 4、介词构造作状语后置 介词构造作状语后置,介词构造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状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其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状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4、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诞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肯定要作状语。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照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经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缘由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
25、翻译时要留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状况下也有承接上文、照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状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缺乏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别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识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