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两则]雷锋日记续写;端午再话“老传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锋日记两则]雷锋日记续写;端午再话“老传统”.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雷锋日记两则雷锋日记续写;端午再话“老传统” 续写雷锋日记;端午再话“老传统” 芦叶青青,米粽飘香。又是一个端午。如今端午节日变得丰富起来,包裹品尝粽子、民俗文化表演、习俗学问讲解、中华经典诵读、端午志愿服务以及划龙舟等活动,丰富了端午内涵。“老传统”在新时代,散发出醇厚的芳香。笔者不禁止为文化“老传统”的生生不息叫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忘却了包裹粽子旧习,琳琅满目的商品粽,让端午少了包粽的体会。以往,民间包裹粽子,都要精选笋叶、芦叶相间包裹,包裹的三角粽、小脚粽、枕头粽等无不丰满牢固,看上去有棱有角。包裹粽子的线,竟然是一般的稻草秸秆,有的打成美丽的蝴蝶结,有的打
2、成小鸟型结。既环保好看,又就地取材,做出的粽子,也讲究个美观,用今日的话来说:精品型。而市场上的商品粽,往往瘦小松懈,竹笋叶包的已属鲜见。芦叶的也随便缠绕,甚至有点粗制滥作,少了分明的棱角,说不出外形。包裹粽子的线,有的采纳彩色塑料纸线,有的采纳其它纱线,经过高温蒸煮,既不环保,又不美观。 端午是流传上千年的老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需要创新,但更需要保留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文化。粽子是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组成部门。今日的商品粽,少了精致玲珑的形态,少了原生态文化的风味。小小一根稻草线,其实也是文化的元素。文化遗产需要原生态,如今,端午节传统的粽子,正
3、在淡去文化遗产的手工传承性。包裹粽子看似简洁,但包裹传统粽子的传承人,怕也是青黄不接,年轻人对这玩意儿不屑一顾。民间对端午文化习俗,也在被餐桌上的吃喝所取代,食粽子与咸蛋如品中秋月饼一样,多的是象征含义,所谓托物寄情,有的纯粹作为馈赠礼品。对于挂艾草、菖蒲、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年轻人更是知之不多,早已失去了这种雅兴,端午老传统的“老”字,不再有份量了。与端午一样,老传统失去老的绝活、老的味道,这是非常惋惜的。 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积累太多的老传统,实是丰盈珍贵的精神财宝。但诸多老行当、老手艺、老中医、老字号等等,在现代文明中变得暗然失色。如今.变得多姿多彩,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日益多元化,但很多
4、老传统特殊是非遗文化,也在失去原始的、原生态的风味,如老木匠的榫卯技艺,大有失传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枪钉、胶水等新工艺,既少了经典魅力,又少了环保品质。就如老红木一样,老传统隐藏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一旦失传才感觉珍贵。很多老传统包蕴着讲究质量、讲究艺术、讲究材料、讲究诚信的人文理念,尤其是老手工行当,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仔细态度,在市场经济中也显得弥足宝贵。时代节奏变快了、生活理念变新了,但老传统的文化精髓,值得年轻人学习传承,发扬广阔。 随着.转型加速,我们需要创新理念,但创新离不开传承。离开了民族的文化根基,离开了优秀的老传统,去追求时尚、新潮,得到了美丽的外衣,失去的是灵魂的价值,有的外衣
5、不伦不类,缺乏文化审美价值。就如一个小小的粽子,在物产丰盈的今日,制作原料更多,更有美食鲜美。但总在转变传统的模样、味道,甚至由于一根塑料线,让面目变得可憎。文化在嬗变中,日益转变自己基因,就会变得畸形。 让老传统传承下去,就是爱护、绵延好我们的文脉。有的老传统,如样制作粽子一样,看似很简洁朴实,却总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就如近些年来,有些地方恢复民俗文化表演,有的表演只是跟着跑龙套,但却极受百姓欢迎。近几年来,张家港文化古村金村村年年举办四月初八金村庙会,纪念抗倭爱国先贤,自愿参加民族文化表演的群众达千余名,观众达2万多人。今年,金村庙会再度进行,浩浩荡荡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表演,服饰古朴,动作简洁,但都是群众自发的行动, 布满乡间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味道,让中国民俗文化专家大为感动:传统文化依旧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喜爱老传统,珍重老传统,守望精神家园,也是今人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可喜的是,传统的国学讲座、申报非遗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在古老的文化沃土上又喧闹起来。道德讲堂上,诗书五经中的格言、论语中的精髓、儒家的道德风范,伴随着中国梦的文化春潮,荡漾起“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文化新波。老祖宗留下来的老传统,是世代共有的财宝,万万不行丢掉。文化强国需要文化的多彩性,同样离不开老传统。让“我们的节日”植入更多原生态的内涵,让道德训练融入更多经典的道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