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2023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2023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2023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篇1】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似乎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方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讨论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工程支持。 在云贵川的工程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退病人的恐惊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送:“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
2、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累。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摸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似乎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始终奔波在贫困遥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脚印。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缺乏万
3、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领先在国内开展“消退麻风特殊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正确的治疗行动”。2023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23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认真捋顺两鬓的头发,庄重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参
4、加中国共产党”从今,她最终幻想成真,荣耀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气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讨论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很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毁灭麻风病的目标供应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着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讨论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讨论,取得了不少制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旧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根本毁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毁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叮嘱前来探望的后代,科研工不
5、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旧在奋力前行 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篇2】 “假如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荣耀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恳切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23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懊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懊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仔细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
6、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衬托,艳丽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23年年初,她静静打包,预备再次动身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23年对着党旗承诺:“假如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荣耀在党的人,更加坚决跟党走,为医学事业连续奋斗!” 1921年诞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很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困落
7、后地区的扩散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安排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讨论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试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胜利。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楚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8、主要侵害皮肤和四周神经,历来是备受卑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时回国就是为了帮忙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打算,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情医院、北京热带医学讨论所任讨论员。从今,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讨论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毁灭麻风病的特殊行动规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领先在国内开展消退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
9、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正确的治疗行动”。 “许多人问过我,当时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迟疑地告知他们,由于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惊、卑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熬煎。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卑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
10、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熬煎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念,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非常焦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惊的,我走遍世界,恐惊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
11、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退大家对麻风病的卑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行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遥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脚印。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
12、风病防治特殊行动规划的报告,报告完毕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安慰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安慰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怀不仅仅表达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犹如亲人一般,时刻赐予他们暖和,为他们寻求最正确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接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状况后特别焦急,赶去为她认真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13、李桓英还鼓舞她肯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特地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肯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旧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屡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状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赐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2023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
14、麻风病已根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非常拮据。“患者这么年轻,肯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焦急又心疼,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制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坎坷,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受过最严峻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掩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响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
15、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疗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23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感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转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篇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什么才叫“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好像已成为千古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间或
16、者孤独时追问人生、探究前路。其实,“活着”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自己灵魂思想而工作时,不再感受时间的存在,时间已然“停顿”,生命也将永桓。生命哪有什么长短?年龄哪有什么”老“?它不过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刻度”。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就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且看,张富清95岁毅然在伏案学习、为民效劳,李桓英98岁依旧是“上班族”,要努力工作到100岁,赵慕鹤105岁从不把“老”当回事儿,坚持终生学习等等。他们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他们遗忘年龄、遗忘小我,只为心中的目标与抱负在战斗。退
17、休永久不是他们工作事业的终点,只要“活着”,“敬业奉献”的脚步就永不停顿。 鹤骨霜鬓,伶仃瘦骨,隐蔽不住你那颗热诚之心。每每看到新闻报道里刊载的张富清老人伏案学习的身影、李桓英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赵慕鹤老人那瘦骨嶙峋的面容,内心感动、鄙视而又非常心疼。即使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条件恶劣,你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么样突破自己、怎样在余生之年发光发热,如何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出奉献。“95岁入党,不入党我将懊悔”,“学到老哪里够啊”,平凡而一般的话语间,透露的是你们对党的忠肝义胆、诠释的是你们对人民的牵挂与爱恋,彰显的是你们对人民事业的热诚与担当。他们即使皱纹布满、沟壑纵横,却依旧从不忘原来承诺与
18、誓言,毅然扛起时代使命与职责,让有生之年发光发热,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衣锦昼行,功成身退,绝不是你担当作为的终点。虽然2023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李桓英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岁”。到了退休那一刻,估摸大多数人都欢呼“最终轻松了”,但对她来说,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退休也绝不是她担当作为的终点。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的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这就是由于那份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督促着他们努力、奋进、坚持。这无愧是一种莫大的士气、一种魄力、一种精神,是我们广阔党员干部的典范。罗曼罗兰说过:“生活最沉重的负
19、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得过且过、聊以卒日、懒散拖沓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可言,只有珍惜有生之年一时一刻、一分一秒,才能真正诠释“活着”的意义。 鲐背期颐,迟暮之年,阻却不住你那奋斗之劲。年近鲐背之年的赵慕鹤在看到小孙子考试落榜自暴自弃,自告奋勇与之一同学习备考,用了四年时间考上大学,成为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李桓英在93岁才办理退休手续,但98岁的李桓英不愿离开岗位、放弃事业,毅然选择连续回到单位当起“上班族”。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他们却不甘于平凡、不愿无聊卒日,用奋斗、坚持、努力、担当书写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做出了很多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甚至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的丰功伟绩
20、,人民都尊称他们为时代楷模、英雄人物。赵慕鹤说“年龄对我来说从来只是一个数字”,年龄之“老”从未阻却他奋进的脚步,反而变成他努力与坚持的动力。他们这般年老体衰却依旧不停顿奋进、努力的脚步,追赶着自己的目标与抱负,为国为民奉献余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不是混沌度日,不是享福享受,而是忍受磨练,去忍受生命给予我们的责任,去承受挑战现实赐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凡。近百岁老人退而不休,还在努力奋进地发挥余生余热,我们身处这最美妙的青年岁月,且思且问自己在怎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篇4】 “治愈患者带来的安慰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
21、安慰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怀不仅仅表达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犹如亲人一般,时刻赐予他们暖和,为他们寻求最正确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接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状况后特别焦急,赶去为她认真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舞她肯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特地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肯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旧惦念着这
22、位女学生,曾屡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状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赐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2023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根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非常拮据。“患者这么年轻,肯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焦急又心疼,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
23、要制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坎坷,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受过最严峻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掩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响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疗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23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
24、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感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转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李桓英感人事迹学习心得【篇5】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安慰,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月,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惊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熬煎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她暗下决心:肯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知人
25、们:麻风病人不行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赐予更多的关心和照看,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23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常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焦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23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肯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助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承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接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马上认真为她检查,并急躁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安慰,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