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原因探究.docx
《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原因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原因探究.doc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_原因探究前言作为魏晋文学开山之斧的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迎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其代表诗人曹丕、曹植都对文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在比较、评价曹丕和曹植时,多是扬植抑丕,即普遍地同情曹植的遭遇、热爱和追捧他的诗歌,认为曹植的诗歌远在曹丕之上。以钟嵘为代表,他在诗品中,把曹植的诗列为上品,认为曹植的作品位居建安诗人之首,将曹丕列为中品,说他的诗所记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瞻可翫,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哉?。又言: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
2、之有黼黻。其对曹植诗歌的推崇可见一斑。也有些文学批评家对这种看法提出了质疑。王世贞艺苑厄言云:吾览锺记实诗品,折衷情文,裁量事代,可谓允矣。词亦奕奕发之。第所推源出于何者,恐未尽然。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少损连城之价。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中说:钟嵘莽许陈思以入室,取子桓此许篇制与相颉颃,则彼之为行尸视肉,宁顾问哉!又在卷下写到: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王世贞和王夫
3、子也成为反对扬植抑丕现象呼声最高的文评家。第三类文评家认识到了扬植抑丕现象并对其原因有所论述。其史上第一人当属刘勰,他在文心雕龙才略篇提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之后,刘克庄、胡应麟、钟惺、谭元春、吴淇和王夫之等人都对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原因多多少少有所论及。目前的学术研究,三曹诗歌比较的研究成果甚多,但大部分侧重于曹操与曹植的比较,曹丕与曹操、曹植的比较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这是由于:第一,曹操与曹植在风格上
4、有较多的相似点,而曹丕与他二人的风格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小;第二,多数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曹植的诗歌极为推崇,曹丕的诗歌相比之下容易被人忽视;第三,曹植的诗歌广为传颂,影响力比较大。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尽量客观而全面地对曹丕、曹植的诗歌进行系统地比较,以此来重新审视二曹的诗歌美学价值及其诗史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古代文评家对扬植抑丕现象的评价,洞悉其发展和流变,运用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系统地、深入地、客观地和总结式地探究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原因。一、二曹诗歌分析1、二曹诗风概说每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创作环境与不同的诗歌题材中,所呈现的诗歌风格会多多少少有所差异。因此,诗人的诗歌风格应呈现
5、出多样化的风貌。曹丕和曹植也是如此,但本文只就曹丕和曹植的典型风格作为比较的基点。钟惺道:文帝诗便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不及老瞒远矣。然其风雅蕴藉,又非六朝人主所及。清人沈徳潜评: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与他的成长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曹丕在诗歌史上流芳的,并不是豪情傲月之篇,而是燕歌行等便娟婉约之作。因此,曹丕的典型诗风应是便娟婉约。与此同时,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曹植的诗歌赞赏之情溢于言表。钟嵘言: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桀然今古,卓而不群。刘勰曰观其体赡而律词,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便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
6、而应节矣。明人胡应麟: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后颇尚工,诗气致饰。总的看来,以钟嵘词采华茂一点在曹植的诗作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由此,也可将曹植的典型风格定为词采华茂。二曹的诗歌各有千秋,本来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建安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与二曹个人命运的沉浮,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更影响了接受者对二曹品评的结果。曹植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被追捧与推崇的地位,极少有人提出异议。而曹丕那流离于乱世的便娟婉约,在当时的确难敌少年得志人曹植的词采华茂对接受者的说服力。但通过刘勰、刘履、徐祯卿、王世贞、胡应麟、张溥等人对曹丕的重视,特别是王
7、夫之子桓天才骏发的赞美,迎来了曹丕诗歌美学价值再挖掘的时代。而这些文评家的批评的发展过程就是扬植抑丕现象的发展与流变的过程,也是二曹诗史地位发展与变化的过程。2、二曹诗歌分类曹丕和曹植一个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个是便娟婉约、能移人情,诗风差异较大,因而比较方法的选择就显的至关重要。通过对曹丕、曹植二人诗歌的解读不难看出,由于二曹生活的环境类似致使他们的诗歌题材内容有很大的相似度。而历代研究者对二曹诗歌分类的数量、类型、名称及其标准又大不相同。如章新建在曹丕中将曹丕的诗歌分为八类:第一类是歌颂出征类,如黎阳作、广陵于马上作诗等;第二类是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陌上桑(弃故乡)等;第三类是歌
8、颂帝王都市的繁华生活,如于谯作(请夜延贵客)等;第四类是揭示阶级矛盾的作品,如上留田行等;第五类是表达疾虚妄思想的诗作,如折杨柳行;第六类赞美了纯真的爱情,如钓竿行、秋胡行(朝与佳人期);第七类是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如寡妇、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见挽船士兄弟辞别作;第八类是写景咏物诗,如于玄武陂作、芙蓉池作等。而袁行霈把曹丕的诗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宴游诗,如芙蓉池作、与玄武陂作诗等,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
9、,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煌煌京洛行则举出古人成败的各种事例,供后人借鉴,与他典论中的某些篇章用意相同。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钟优民在曹植新探中把曹植的诗歌分为四类:第一类诗多取材于宴游,反映贵族阶层的生活情趣,如斗鸡、箜篌引、公宴、芙蓉池、侍太子坐等,皆谢灵运所谓但美遨游,不及世事(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序)之作;第二类是反映现实的作品,谢灵运早指出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如送应氏诗等;第三类是描写边远地区人民极端贫困的诗,如泰山梁甫行、赠丁仪、喜雨等;第四类是描写征
10、夫怨妇的心酸痛苦,如情诗、门有万里客、当来日大难、杂诗、七哀、浮萍篇、上山采蘼芜、种葛篇、弃妇诗等。袁行霈也把曹植的诗歌分为四类,但分法不同: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七哀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诗、升天行等。由此可见,对二曹诗歌的明确分类是研究和比较二人诗歌的基础。根据二曹诗歌的题材内容,总结历代研究者在二曹诗歌分类上的一些看法,我将二曹的诗歌
11、皆分为五类,即:类型名称类型标准曹丕的代表作曹植的代表作哀鸣诗表达诗人内心情感,而这种情感不包括对国家、人民与志向的感叹和悲号,仅仅限于个人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己的怜爱,似夜间杜鹃,饱尝白天的动荡与辛苦,在黑夜里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发出阵阵哀鸣之声。杂诗(漫漫秋夜长)野田黄雀行惜民诗描写征战、行军之苦;建国理想与远大抱负,抒情言志之作;描写国家动乱影响下百姓的悲欢离合。黎阳作诗泰山梁甫行游仙诗对神仙的思考、神往之作。折杨柳行仙人篇宴游诗公子游玩园林、猎囿,宴上游乐所作诗歌;逢迎颂扬、粉饰太平之作;文人骚客应和之作。芙蓉池作公宴思慕诗包括思和慕两方面的诗歌。思多表达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
12、,或借征人怨妇的离合之情来自喻表达怀才不遇的感触;慕表现对美好情感赞扬和渴望,对美好的女性的爱慕。燕歌行七哀另一方面,从诗歌体制上来分,二曹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诸体。四言有曹丕的煌煌京洛行、曹植的远游篇等;五言有曹丕的杂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六言有曹丕的黎阳作诗、曹植的寡妇诗等;七言有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对酒行等;杂言有曹丕的大墙上蒿行、曹植的当来日大难等。但还有一些带骚体特征兮字的诗歌,如曹丕的寡妇诗、曹植的离友诗等。章新建在论及曹丕的七言诗地位时说:作为文人创作的七言诗,虽源于汉代,但流传下来的除了零星残句外,只有张衡的四愁诗,但诗中还都夹用了骚体的兮字,不能算作纯粹的七言诗
13、。因此,我将二曹带有兮字的诗歌单独分出来,列为楚辞一类。即二曹诗歌在诗歌体制上,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和楚辞六类。依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载二曹的诗歌篇目,根据上以小节对二曹诗歌的分类,现将二曹诗歌类别所属篇目的分布格局展示如下:曹丕的诗歌篇目哀鸣诗惜民诗游仙诗宴游诗思慕诗其他四言诗丹霞蔽日行、秋胡行(尧任舜禹)、(汎汎绿池)、短歌行(仰瞻帷幕)黎阳作诗(殷殷其雷)、(朝发邺城)、煌煌京洛行、善哉行(上山采薇)善哉行(有美一人)诗(画舸覆堤)五言诗杂诗(漫漫秋夜长)、诗(回头四向堂)、(蜘蛛网户牖)、(王韩独何人)、清河作诗黎阳作诗(千骑随风靡)、饮马长城窟行、见挽船士兄弟
14、辞别诗、至广陵于马上作诗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夏日诗、善哉行(朝日乐相乐)、(朝游高台观)、于玄武陂作诗、孟津诗、折杨柳行(端居若无悰)、于谯作诗、十五、芙蓉池作诗、诗(巾车出邺宫)、(行行游且猎)杂诗(西北有浮云)、代刘勋妻王氏杂诗、于明津作诗钓竿行、诗(酒人献三清)、(绢绡白如雪)、猛虎行、东阁诗六言诗黎阳作诗(奉辞罚罪遐征)、令诗、董逃行七言诗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别日何易会日难)杂言诗大墙上蒿行(阳春无不长成)歌、临高台、上留田行、豔歌何尝行、月重轮行、陌上桑(弃故乡)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楚辞寡妇诗诗(兰芷生兮芙蓉披)曹植诗歌篇目哀鸣诗惜民诗游仙诗宴游诗思慕诗其他四言诗朔风诗(子
15、好芳草)、(仰彼朔风)、(四气代谢)、(俯仰千仞)、妬诗、乐府(膠气至坚)丹霞蔽日行、孟冬篇、善哉行(如彼翰鸟)、责躬、应诏、矫志诗(芝桂虽芳)飞龙篇(晨游泰山)、四言诗(高谈虚论)、离友诗(灵鉴无私)朔风诗(絃歌荡思)、乐府(市肉取肥)、当车已驾行、白鹊讴、白鸠讴、木连理讴、时雨讴、甘露讴、嘉禾讴、正会诗远游篇(夜光明珠)、闺情诗乐府(鸟起舞)、(鲂腃熊掌)、(橙橘枇杷)、飞龙篇(芝盖翩翩)、(南经丹穴)、对酒行(含生蒙泽)、四言诗(华屏列曜)、诗(身被轻暖)、矫志诗(仁虎匿爪)五言诗杂诗(高台多悲风)、(西北有织妇)、(转蓬离本根)、吁嗟篇、豫章行(鸳鸯自朋亲)、赠王粲诗、鰕觛篇、泰山梁甫
16、行、盘石篇、诗(长铗鸣鞘中)、(双鹤俱遨游)、赠丁翼诗、送应氏二首、野田黄雀行(高数多悲风)、天地篇、七步诗、离别诗、七哀诗(南方有障气)、(膏沐为谁容)杂诗(飞观百余尺)、(美玉生盘石)、薤露行(天地无穷极)、乐府(巢许蔑四海)、驱车篇、苦热行(行游到日南)、赠丁仪诗、诗(皇考建世业)、喜雨诗、豫章行(穷达难豫图)、圣皇篇、惟汉行、怨歌行(为君既不易)、灵芝篇、白马篇、升天行(扶桑之所出)、结客篇、赠徐干诗、赠白马王彪诗、赠丁仪王粲诗、三良诗、言志诗仙人篇、升天行(乘蹻追术士)、述仙诗、远游篇、精微篇、苦思行、游仙诗公宴诗、当欲游南山行、斗鸡诗、芙蓉池诗、杂诗(仆夫早严驾)、五游咏、侍太子坐
17、诗、野田黄雀行(置酒高殿上)、名都篇、诗(君王礼英贤)杂诗(揽衣出中闺)、(悠悠远行客)、(南国有佳人)、弃妇诗、豔歌行(出自薊北门)、代刘勋妻王长杂诗、门有万里客、浮萍篇、七哀诗(明月照高楼)、美女篇、种葛篇、怨歌行、情诗、诗(游鸟翔故巢)豔歌行(长者赐颜色)、诗(弹筝奋逸响)、(一雇前几年重)、乐府(墨出青松烟)、(所芳薲千金剑)、长歌行、六言诗离友诗(日匿影兮天微阴)妾薄幸(还行秋殿层楼)、妾薄相行(齐讴楚舞纷纷)诗(秋商气转微凉)、乐府、(口厌常珍鹿曤)、妾薄相行(辎跰飞毂交轮)七言诗豔歌行(夏节纯和天清凉)杂言诗当墙欲蒿行(龙欲升天须浮云)、当来日大难、当事君行秋胡行(歌以咏言)、献
18、诗、大魏篇桂之树行、平陵东行陌上桑(望云际)妾薄命行(摧玉手)鼙舞歌五首、两仪篇、乐府(金樽玉杯不能使薄酒更厚)楚辞歌、寡妇诗离友诗(王旅旋兮背故乡)、(凉风肃兮白露滋)在这五类诗作中,曹丕的惜民诗和宴游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比例最大,但是能够代表曹丕诗作水平的却是哀鸣诗和思慕诗。而这两类诗歌正是适宜抒发感情的诗歌类型。曹植每个类型的诗歌数量都多于曹丕,哀鸣诗和惜民诗占得比例最大,与曹植一直难以弃舍的政治情结有很大关系,这两类诗歌也是曹植体现风骨并有所成就的园地。可见,二曹的诗歌类型的已经影响并决定了他们诗歌风格的走向。二、二曹诗歌比较通过以上对二曹诗歌风格的总论和对二曹诗歌的分类及篇目分布格局的
19、展现,本文对于二曹诗歌风格的比较由取证进入了论证的过程。首先,比较二曹相同诗歌类型中的不同点;其次,比较同一艺术表达上二曹采用的不同手法;然后,在二曹的一致性中寻找他们诗歌的相同之处;最后,略论二曹的诗歌成就。1、同一题材中二曹的不同风貌哀鸣诗,子桓情压子建曹丕性格温婉,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养成了谨慎小心、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所以其诗作多有哀鸣之声,以西北有浮云、杂诗(漫漫秋夜长)、善哉行三首为代表。这些诗作用浮云秋夜等自然意象挑染出淡淡的感伤气味,曹丕又加以人生感叹与悲愤之语,于平淡中竟让人伤心不能自持,哀叹后欲罢不能。曹丕的哀鸣诗与他的思慕诗一起成为他便娟婉约诗风的砥柱之作,也奠定了曹丕在文
20、学史上的地位。而曹植的哀鸣诗大多是他在争储败阵之后,对政治功业、身世沉浮和朋党遭杀的感叹哀鸣之作,如代表作赠白马王彪。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主旨清晰,爱憎分明,对心中抑郁与无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但词气浑然一体,读来酣畅,情调高昂顿挫,撼动人心。比之曹丕,曹植的哀鸣之声虽然悲情豪壮、酣畅淋漓,但有类似经历的人才能产生如此心境,情感范畴明显缩小,针对性强。而曹丕的哀鸣诗虽然语言与感情基调都趋于平淡自然,但于平淡中柔情不减,触动的是内心最脆弱却不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厚情韵,出口便让人痛煞全身。在感伤情怀的表现上,明显要比简单直接的曹植更善感、含蓄和丰润,因而情压子建。惜民诗,王臣心态的折射二曹随父征战南
21、北,多年的政治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惜民情怀与政治理想,纷乱得战争让他们饱尝行军征战的艰辛,也对百姓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政治家的体恤之情。如曹丕的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煌煌京洛行则举出古人成败的各种事例,供后人借鉴,在他典论中的某些篇章用意相同。曹植这类诗歌比曹丕在数量上较多,但在诗歌比例上小于曹丕,如泰山诗甫行、送应氏、白马篇、三良、赠丁翼之流。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于诗赋,杂诗(仆夫早严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说: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表明愿为吴国效力,但报国无门:江介多悲风,
22、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末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充满慷慨之音。尽管曹丕曹植都有征战惜民之作,并且内容相似,但是写作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曹丕早期跟随曹操苦战江山,这些征战惜民诗大都描写在征战途中曹丕所见所闻的军士劳苦、民不聊生和破败景象。这些惜民诗表现了曹丕作为守仁之君对天下百姓体恤的真情实感,后期完全站在一个王者的角度和立场来全观百姓,充满了哀叹之音和仁者情怀。而曹植的惜民诗大都写在前期,内容都是以征战来彰显自己的政治抱负,缺乏像曹丕那样身为人王的仁者风范和体恤百姓的心态,更多显现的是身为人臣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气度。游仙诗,不同的信奉态度曹丕与曹植在对仙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曹丕曹植 诗歌 比较 兼论二曹 诗史 地位 形成 原因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