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请重视当代语文教育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吁请重视当代语文教育史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吁请重视当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以往研究语文教育史,大都分“古代”自春秋战国起至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和“现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两大历史阶段。至于“近代”局部,或是作为“古代”的延伸,或是作为“现代”的上溯,大都一掠而过,即使有所论及,也大都语焉不详,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现代”局部,包含了“当代”,而现今的所谓“当代”已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都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才符合探索未来语文教育开展道路的需要。再从邻近学科来看,研究文学史的,已经开始关注“近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探讨;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已经开始重视“近代语言”和“当代语言”各自特点和规律的探究;
2、研究教育史的,固然早就有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论著问世,就是对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教育的开展概况及其规律也有专家在作专题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的同仁,在研究领域上似乎也应有新的开拓。比方悉心研究近代语文教育开展的历史,或在原有根底上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当代语文教育开展的历程等等。我这份“发言提纲”,内容重点是在“当代”,在当代语文教育开展方面,希望能引起同行诸君的兴趣和关注。二、重视的必要理由之一:自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语文学科的建设经历了更新、探索、受挫、复苏、创立等曲折复杂的过程,有经验更有教训,有精神的财富更有物质的建树。在旧中国,有两股力量代表着语文教育开展
3、的前进方向:一股是国统区以“开明派”为代表的进步文化人;另一股是老解放区以胡乔木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人。这两股力量的先进教育思想为建国后语文教育的更新开展奠定了思想理论根底。“要追求语言运用的客观规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全面训练”、“语文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如此等等,碍难尽述;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记得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曾经做过两件事:一件是与友人合编出版了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作为前期史料集的续编,由四川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编前期时,选文难在“
4、搜求”;编后期时,选文却难在“取舍”。因为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政局稳定,又崇尚学术争鸣和教育实验,所以论者辈出。大致说来,论者可分为三个局部:一局部是曾经活泼在20世纪前期的那局部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因恭逢盛世,老而弥坚,用他们毕生积累的经验和体悟,烛照着后继者前进的步履。一局部是所谓“中生代”,相对年轻,自然成为中坚,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获得了时代给予的甘霖和中外交流的成果,所以每有所论,总能给人以启迪。还有一局部是所谓“新生代”,这是变动着、成长着的一代,从语文教育改革和开展的过程说,“代有新人出”,他们总被认为是时代的精英,其中包括小学界、中学界的青年语文特级教
5、师,高教界的专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年轻的硕士、博士、教授、博导。我们曾经从近千篇的学术论文、实验总结、科研报告中,反复掂量,过细斟酌,最后在出版社控制规模的范围内,选定183篇,总篇幅近100万字。这当然还远不能反映半个多世纪以来理论跋涉和科学实验的卓越成果。当然,这不仅仅是“史料”。史料固然是研究历史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毕竟还缺乏以反映历史研究者穿透世纪风云的学术洞察力和评断史料真伪和价值的学术鉴别力。由“史料”到“史书”,是个飞跃。尽管在已经出版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中,已有一定的篇幅涉及到“当代”;也有一些专家以“五十年”为线索,对建国后语文教育的历程勾勒出根本脉络,概括出其间
6、的成败得失,颇见功力,但毕竟一篇论文,天地十分有限。所以在现有条件下,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有必要组织会员制定方案,合力攻关,争取有所突破,有所建树。理由之二:20世纪末的那场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引起社会震动面之大,前所罕见。其间出现的某些“新观点”,大致都可以从这近半个世纪语文教育改革和开展历程中找到各自的渊源或某种蛛丝马迹。如“语文教育说到底应该是文学教育”、“以往语言派作主宰的局面应该改变,让位给文学派”等等。殊不知,50年代试行汉语、文学分科的时候,“文学”科不但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大纲,而且有自己的文学课本,初中以文学体裁为主组元,高中以文学史为线索组元。
7、当时的文学课本,在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指导下,由一些著名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文史学家、文化史家等组织起一个真正的“文学派”编辑班子。课本编出后,又由叶圣陶、朱文叔、吴伯箫三人审校。据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的回忆,叶圣陶尽管并不赞同这种“分科”的做法,但作为教育部副部长,必须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以教育部的名义向北京市语文教师发表了题为关于语言文学分科问题专题报告。正因为这篇报告是“遵命文字”,并不能代表叶氏本人的观点,所以1980年中央教科所的蒋仲仁、杜草甬二同志在编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时就没有把这篇报告编入。1961年,先有所谓“文道之争”,后有“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上
8、成文学课”的讨论。当时有些语文教师曾写信请教叶圣陶副部长。叶氏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回信说:“课本之中各体各类之文都有,书籍报刊亦复兼备各体各类,故政治性之文而不言政治,文学性之文而不及文学,断无此理。”所以,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叶氏决不会坚决反对语文课本中入选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家,他又认定“语文”一科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以应生活、工作之需,因此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应该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典范的非文学作品按一定比例同时入选,非文学的作品中甚至还应该有适当比例的科技类作品。张志公先生作为某些人心目中的“语言派”代表之一,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把自己长期孕育于心的一种“
9、设想”整理成长篇论文,分四次在课程教材教法上连载,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从初中起,增设文学科。”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增设”,而不是说把原有的语文课废弃,以文学科取而代之。作为一种尝试,志公先生在晚年主编主要是出思想、作指导初中语文时,创造性地提出过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双线推进”的模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学彼此纠缠的矛盾探索新路作出了奉献。这样看来,单从考察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相互关系这个具体问题而言,要取得发言权,也恐怕非真正了解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的开展历程不可,非熟悉在这一历程中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
10、代表的“语言派”所持的全部理论观点不可。否那么,对“过去”既是一片模糊,对“现在”焉能分外清醒,对“未来”更只能凭空猜测而已。理由之三:新世纪我国语文教育将如何改革、如何开展,大概光听信国外一些教育家怎么说、怎么做,光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权威理论,即使是必需的,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而且应该听听我国民族语文教育在探索中前进的脚步声,用我们自己的汗水浸润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时代的需求来解决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有关我国民族语文教育改革和开展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包括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制订和公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它们之间,总是后继者在认识上、实践上有所更新,借此推动语文课程教材的前进。特
11、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开始采用“编审分开”的新制度,推行“在统一根本要求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改革实践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更应该充分肯定。还包括奋斗在民族教育沃土上的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以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出众多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经验,谱写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荣耀的语文教育史诗般的华章。所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语文教育新体系,关键词是“有中国特色”;而对“中国特色”这个命题的研究,固然需要某些“舶来品”的启发,但更需要的当然是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民族语文教育在1949年以后全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半个多世纪来艰苦跋涉这段经历的研究。三、研究的框架五个历史阶
12、段:一是语文学科在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完成新旧衔接阶段19491952年3年;二是语文学科在完成衔接后着力更新开展阶段19531966年14年;三是语文学科在“十年浩劫”中遭到严重摧残阶段19661976年10年;四是语文学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获得新生并长足开展阶段19762000年24年;五是语文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始出现历史性巨变阶段20012022年6年。在这五个历史阶段中,各有与语文学科改革和开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直接相关的事件和人物,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梳理,对其中包含的具有促进历史开展作用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对其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尝试进行评价。其研究的重点显然应该放
13、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新时期以及新世纪之初出现的某些新气象和新问题上。四、研究的领域总的要求是把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侧面列出专题,作“史”的研究,力争揭示出有关这一专题改革和开展的脉络以及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或教训。择其要者,如:有关语文教育观念的反映在政府文件中、专家学者的言论中等等;有关语文教育内容的反映在课程设置中、多种教科书编制中等等;有关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反映在个人或集体的科研课题中、个人或集体的理论著作中等等;有关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的反映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甚至某个专家或专家群体的实验工程及其成果中;有关语文教育研究群众学术组织的反映在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开展过程中;有关语文教育理论研
14、究和实验的阵地建设的反映在各种专业报纸杂志等媒体甚至网站平台建设中;有关语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映在各种专业班,各级教育硕士、博士点的建设中;有关语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的反映在多媒体的运用及其优势与局限中;有关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论学科建设的反映在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以及非师范类高校在语文师资培训方面的主动介入等;有关语文教育相邻学科的研究新成果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的反映在现代语言学、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考试学、现代传播学、现代美学等等相邻学科中;当代语文教育史的研究我以为大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力戒片面性和绝对
15、化;二是要在纵向研究的同时,适当扩大视野,重视国外母语课程教材的新进展和新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本国语文教育改革和开展前景的认识;三是坚持研究过去旨在更新现在,答复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在2000年春夏之交,我曾经同研究教育史的博士刘正伟有一场“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对话”,在“对话”中我提出要组织力量对建国以来中国语文教育开展50年的历史作“全方位的回忆和总结”,并认为“这里包含着很多于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十分有益的养料”,比方“怎样正确估价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用当年的文道之争的观点和方法历史地对待当今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怎样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衡量过去和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怎样从历次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各种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中吸取于今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怎样从当年汉语、文学分科的历史事实中探寻汉语教学的规律和文言文教学的规律,等等”。其实这就是“研究历史旨在为现实效劳”的精神的表达。注此文原是为中国高等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而准备的发言提纲,后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现将此文在内容上稍作增补,以酬总编约稿之雅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