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现状调查研究.docx
《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现状调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现状调查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现状调查研究摘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开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开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
2、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开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
3、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教育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上下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根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开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开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假设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开展
4、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荣耀。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开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开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曲谱,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
5、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那么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
6、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
7、周蓉江等“见访”。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奉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
8、欲为琵琶艺术的开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一第六代传人朱英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
9、,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开展的空间与可能性。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开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
10、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那么、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开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
11、,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习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开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自幼师从其父,学习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决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湖 琵琶 艺术 传承 现状 调查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