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
《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摘要: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运输方式,在古代交通和物资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漕运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对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加强弘扬漕运文化,使之成为更重要的了解我国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窗口。关键词:漕运;漕运文化节;泛舟之役;遗产保护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横跨千年岁月,其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化和轨迹。漕运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新时代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漕运文化,加
2、强对漕运文化遗址的保护,意义重大。1发展:从泛舟之役到晚清衰落“泛舟之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重大事件,发生在春秋前期公元前647年。当时,晋国遭遇饥荒,晋惠公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在两国有矛盾的情况下,因“不忍心让百姓受灾”最终决定借粮。浩浩荡荡的运粮船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中首尾相连,将“救命粮”运到晋国,史称“泛舟之役”。但“泛舟之役”只能说是偶然现象,而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因为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漕运开始有了长期的统一的制度萌芽。西汉时,为了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制度化,每年运量也从起初的几十万石一度增至六百万石。设置护漕都尉,管理漕运用卒。
3、东汉时期,在洛阳南修阳渠引洛水为漕,王景治河,筑堤修渠,使混流的黄河、汴河分流,则极大程度上便利了南北漕粮运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邗沟进行了多次整治,还修建了许多堰埭,谢玄北上伐前秦至彭城时,因军粮受阻,便建造了七座堰埭。此外,这一时期漕河人工化、渠化的水平提高,漕运的运载能力得到增强。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但先后修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四段运道,隋唐大运河纵向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运额曾达四百万石。一度设“舟楫署”管理漕政,唐朝中期之后,常令宰臣兼转运使等職主管漕
4、政。宋代以后,漕粮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北宋,中央三司使总领漕政,各路转运司(漕司)负责征集,发运司负责运输。真宗、仁宗时期因运河设施改善,年运量达八百万石。南宋漕运体系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中心作重大调整。长江及江南河为运输主干,漕运以官运为主、商运为辅。元朝海运兴通,漕运进入一个新阶段,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传统的内河运输退居次要地位。设都漕运使司、京畿都漕运使司,负责接运等事宜。漕运方法历经改革,在明代趋于完善,有支运法、兑运法、改兑法等,漕运组织与管理也相对完善。漕粮按供应地区的不同区分为南粮和北粮,宣德时最高达六百七十四万石。清代开凿中运河,彻底结束借黄河行运时代。
5、清朝漕粮的催护和押运,由“漕运总督”统辖的“漕标”绿营兵负责。据史书记载,雍正年间,每年运达京城粮食在400万石以上。但到了晚清,受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黄河改道等影响,导致漕运衰落,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至此,清代通州学正尹澍笔下“天际沙明帆正悬,翩翩遥望影相连。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的漕运盛景不复存在,沦为回忆。2价值:漕运意义和文化内涵漕运攸关国家命脉。一方面,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漕运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供应着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是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构成空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另一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漕运 文化 传承 弘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