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文观止》编选者的散文观.docx
《论《古文观止》编选者的散文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文观止》编选者的散文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古文观止编选者的散文观内容提要: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编选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启蒙教材,收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古文二百二十二篇。编选者是昊楚材、昊调侠叔侄(以下简称“二昊”)。通过他们对古文观止的逸文和评点,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散文观,即认为散文创作在思想上要求清真雅正。艺术上要讲究情、气、法。风格上要求形式多样。同时骈文的入选也反映出编选者兼收并蓄的散文现。关键词:古文观止散文观文道兼顾谭元春在古文澜编序中指出:“选书者,非后人选古人书,而后人自著书之道也。”所以选本无疑就是选者以一定的文学批评观念为基础,对作家作品进行相应的取舍筛选的结果。选者在选择的实践中无形地搀杂渗透了自己的喜好和文学观
2、念,然后通过选本的形式向读者传达。像古文观止这样带有评点的选本,更是选者述一家之言,发一己之见的最好媒介和途径。尽管二吴在自序中云:“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意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则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于睹记,此余两人所以集之也。”但是,二吴的散文观正是在其集合删减、厘定校正中得以体现。一、注重文道兼顾散文发展到清初,已经改变了明代秦汉派与唐宋派认识上的偏狭,开始走上了兼容并包、文道并重的广阔道路,并试图恢复秦汉或唐宋散文的兴盛局面。清初散文家黄宗羲便感叹道:“三百年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
3、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经过几十年的社会整顿,到康熙中叶,国家已趋于安定,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程朱理学继续统领思想界,文坛上推崇雅正文风。故而在此背景下,古文观止编选者论文也是首推雅正,即在思想内容上“兢兢焉一义之未合于古勿敢登也,一理之未慊于心勿敢载也”,但同时二吴论文也重法度、声韵等艺术形式。即“一段落、一钩勒之不轨于法度勿敢袭也,一声音、一点画之不协于正韵勿敢书也。”(一)思想上必须雅正醇厚中国古代散文历来就有“文以载道”之传统,二吴的“义理”与“道”大意相同,均指儒家传统的人伦道德、道义精神以及天地万物之规律。清初,满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对横议驳
4、杂的言论大加排斥,思想上力求雅正醇厚。统治者的文治政策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坛,以至于上行下效,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追求典雅正统的时代审美风尚,而这种风气又继而辐射到其时的选本领域。如方孝孺总是把“道”看得高于一切,他曾选文章关于道德政教者名之日文统,选取标准是“违乎此者(指道),虽工不录;近乎此者,虽质不遗。”受古文观止影响较大的古文析义在其例言中也标明:“是编凡忠孝义烈大节及时务经济关系于国家兴亡或小题中立意正大者,方汇人选,其一切排偶粉饰、变乱是非之文及有碍于时忌者。虽工致可观,概不敢录。这些也可代表古文观止编选者的“义理”观。析言之。二吴的“义理”观可以从文之本原和文之功能两个向度来阐述。二
5、吴所称的“义合于古,理慊于心”显然应作互文解,即“义理合于古,义理慊(慊者,满足也)于心”之意。前者是说文章所寄寓的义理必须符合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而古代的儒家传统又都是体现在古代的经术典籍之中,所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文”必须原本古代经术,以发明先圣之道。这种观点可能受到当时乡贤即大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影响。黄宗羲论文强调,“文必本之六经,始有根本。”“(文章)本之经以穷其原,参之史以究其委。”,“原本经术”实际上就是原本于“道”。黄氏不时把“发明先圣之道”作为对文的期待,正说明“道”是“古文原本”。而在古文观止里,大量的先秦两汉文的入选也证明了二吴的这种思想;后者是指文章含蕴的义理必须给
6、人以启迪,而不是教条式的灌输,这就涉及“道”是文之功能的命题。换句话说,二吴是把“明道”、“见道”看成是作文的功能,这些义理(或日道)可以帮助私塾的童生掌握人伦之道、处世之道,从而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净化,符合正统思想的要求。这在古文观止的选文评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如开篇郑伯克段于鄢,二吴在尾批中就拈出一个“孝”字出“义”字:“石碏有见于此,故以教之义方为爱子之法。”有时,二吴在文末总评时直接说理,:“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良深;”于次篇周郑交质的尾批中拈出“信”、“礼”二字;在石碏谏宠州吁尾批中又拈如“读竟,令人思孝之心,油然而生,真关系世教之文。”(卷九李觐袁州州学记总评)“发先儒
7、所未发,为后学之阶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卷七韩愈原道=总评)当然,二吴在阐发义理时更多的是追求含蓄醇厚,不主张在文中赤裸裸地进行道德说教,所以才会经常出现在评点中挖掘言外深意的情形。(二)艺术上讲究情、气、法首先论“情”。清初黄宗羲在评论古代选本时说道:“文选主于修辞,一知半解,文章家之有偏霸也,文粹掇精撷华,亦选之鼓吹,文鉴主于政事,意不在文。故题有关系而文不称者,皆所不遗”而他批评那些选本“意不在文”的依据是:为文应以情至为标准。他自己在编明文案里云:“夫其人不能及于前代。而其文反能过于前代者,良由不名一辙,唯视其一往深情,从而捃摭之。”因此,他并不局限于名家作品,认为:“今古之情无尽
8、,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则田地间街谈巷语,邪许呻吟,无一非文;而游女田夫,波臣戍客,无一非文人也。”二吴对“情”的认识虽然没有黄氏那么彻底,但也在其评点中表露了重“情”的观念。从二吴对“情”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个方面:情理、情态(或日情趣)、情感。情理是指符合人之常情或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一般道理,如卷三国语申胥谏许越成的夹批中的“一喻尤入情”,卷五史记屈原列传夹批:“道出人情,真而切。”卷六汉书晁错论贵粟疏夹批日:“情事愈透”,卷四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夹批:“情理固然。”这种人之常情事理便和黄宗羲所倡的“万人之情”相似;情态或日情趣主要指人或物的性情志趣,
9、二吴有时也称之为“情状”、“情致”。如卷五史记管晏列传夹批云:“描写情状,呼之欲出。”卷四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尾批中叹道:“情致委曲,犹存忠厚之遗。”卷九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夹批中有:“情态曲尽,而一段无聊之意,溢于言表。”这里的“情”不仅包括人之情也包括物之情;真正情感意义上的“情”在古文观止的夹批中不胜枚举,并且二吴对“情”的特点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即真、曲、深。他们强调情感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如卷九柳宗元捕蛇者说夹批:“摹拟自得光景,真情真语,大有笔趣。”卷十欧阳修泷岗阡表夹批也有“描情真切”之句。在强调情感真实的基础上,二吴多次在夹批中强调情感抒发的间接性,即曲折委婉地表达情感,使文章跌宕起伏
10、,富有变化。如在其评点中经常会出现“文情宕逸”、“情文婉切”、“笔情婉宕”、“文情开拓”等词语。另外,与黄宗羲论文之“一往深情”相似,二吴也倡深情、至情。如评点文章“感慨情深”、“情至而语深”、“深情远想”等,这里的“情”一般特指“一人之情”。同时,二吴还从表达效果上表现“至情”的巨大力量。诸如“文情感愤壮烈,几于动风雨而泣鬼神。”(卷六汉书李陵答苏武书总评)“语语人情,只觉动人悲感,增人涕泪。”(卷十欧阳修泷岗阡表总评)这种强调“至情”的思想很明显延续了晚明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心学的影响及汤显祖、徐渭等“真情”、“真我”观,同时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至情”观也是家乡后学二吴学习的楷
11、模。再次论“法”。一般认为,八股文写作要讲究法度,殊不知古文创作也需重视法度。在这点上,古文和八股文有共通之处,很多大家如汤显祖、方苞等,既是制义高手又是古文名家。由于古文观止编选的目的是为科举服务,所以评点中论法不可避免。但古文观止毕竟不是八股选本,故二吴的论法,不仅仅单指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的程式,而且还指统帅文章的精神气势,强调文法的跌宕多变,并且明显地体现在对先秦文和唐宋文的评点上。如评点左传阴饴甥对秦伯曰:“通篇作整对格,而反正开合;又复变幻无端。”左传吕相绝秦:“深文曲笔,变化纵横,读千遍不厌也。”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成文,笔意纵横,不可端倪。”到唐宋文时,文
12、法多变发展到极至。如韩愈原道夹批云:“起伏顿挫,如层峰叠岚,如惊波巨浪,自不觉其重复,善句法善转换也。”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尾批曰:“到底曲折,无一直笔,所见似悲戚,而文则宕逸可诵。”杂说尾批:“写得婉委曲折,作六节转换,一句一转,一转一意,若无若有,若绝而又生,变变奇奇,可谓笔端有神。”可见,二吴是非常重视文法的变化的。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个能使文法多变的秘诀,即在战国策赵威王问齐使总评中所说的“文法多变,全于用虚字处着神”。如在韩愈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夹批中,二吴论道:“字有多少,句有长短,文有反顺,起伏顿挫,如惊涛怒波,读者见其精神,不觉其重叠,此章法、句法也。”接着,在总评中点破机关:“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文观止 古文 观止 编选 散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