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劝学教案集锦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关于劝学教案集锦八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关于劝学教案集锦八篇劝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
2、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二、解题劝,劝勉,鼓励。学,学习。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3、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
4、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
5、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
6、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
7、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
8、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9、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四、略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五、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六、总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
10、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七、作业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用多媒体)劝学荀子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板书设计1板书设计2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
11、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 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部分与同学讨论;2、 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二、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
12、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三、简介荀子及作者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13、。四、整体把握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检查预习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輮以为轮(6)、虽有槁暴(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君子生非异也3、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4、指定三名学生朗
14、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五、具体研习(一)研习第一段。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4、归纳“于”的用法。5、讨论。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6、学生齐读第一段。(二)研习第二段。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
15、指名解释下列词语。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4、归纳“而”的用法。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请同学翻译)6、讨论。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7、学生齐读第二段(三)研习第三段。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焉:。之:。4、讨论。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5、学生齐读第三段六、问题探讨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提示:超越前人什么
16、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七、课堂小结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
17、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劝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8、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
19、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
20、豪的语气。)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
21、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第二课时一、 试背诵全文。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的内容和背景)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四、教师小结 (目标4)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五、布置作业A课后练习一、二、三。B、背诵全文。C、写写这篇给你的启示。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
22、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后记:(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
23、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劝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言字词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重点: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教学设想:1、学
24、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课时:1课时预习: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三、全班朗读全文。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四、字词过关。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下
25、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五、翻译全文。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六、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
26、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七、总结。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八、作业。1、小练笔(任选一题):(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2、新学案第15课。劝学教案 篇
27、5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目标确定“阅读浅
28、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
29、象特点。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共一课时教学设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
30、”,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教法与学法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
31、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二、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2、二读。
32、要求读准节奏。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3、三读。读懂词义。(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4、四读。读懂句意。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步骤:生自由发言
33、,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5、五读。读懂文意。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6、六读。读出语气。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
34、析人物形象做铺垫。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五)结束语。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劝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5、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
36、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
37、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
38、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三、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投影: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9、(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有就中。2.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
40、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登高招 见者远顺风呼 闻者彰假舆马 致千里假舟辑 绝江河(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
41、背诵。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跂致绝假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学生齐读第4段。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明确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跬镂一焉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故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4.学生齐背第4段。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明确:比喻说理,形象透彻;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四、探究性阅读训练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
43、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