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六安市舒城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pdf





《2019-2020学年安徽六安市舒城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安徽六安市舒城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安徽六安市舒城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 个小题,每小题4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5时,将 1.0Lcmol/LCH3COOH溶液与 0.1molNaOH 固体混合,使之充分反应。然后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 CH3COOH 或 CH3COONa固体(忽略体积和温度变化),引起溶液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810cBa 点对应的混合溶液中c(CH3COOH)c(Na+)c(OH-)C水的电离程度:cba D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c(Na+)=c(CH3COO-)c(H+)=c(OH-)
2、【答案】A【解析】1.0Lcmol/LCH3COOH溶液与 0.1molNaOH 固体混合溶液的pH=4.3,溶液显酸性,加入醋酸后,溶液酸性增强,加入醋酸钠,溶液的酸性减弱。A.该温度下,1.0Lcmol/LCH3COOH溶液与 0.1molNaOH 固体混合溶液的pH=4.3,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33c CH COOc Hc CH COOH=4.34.34.3100.11010c4.3100.1c=5.310c,故 A 错误;B.a 点溶液的pH=3.1,是加入的醋酸后的结果,根据电荷守恒知,c(CH3COO-)c(Na+),醋酸的电离程度较小,则c(CH3COOH)c(Na+)c(O
3、H-),故 B正确;C.a以醋酸的电离为主,抑制水的电离,酸性越强,水的电离程度越小,b 点加入醋酸水的电离程度减小,c 点加入醋酸钠,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故水的电离程度cba,故C 正确;D.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c(H+)=c(OH-),根据电荷守恒有c(Na+)=c(CH3COO-),则c(Na+)=c(CH3COO-)c(H+)=c(OH-),故 D 正确;故选A。2NH3、H2S等是极性分子,CO2、BF3、CCl4等是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根据上述实例可以推测出AB2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A分子中必须含有键B在 ABn分子中 A 原子没有孤对电子C在 ABn分子中不能形成分子
4、间氢键D分子中每个共价键的键长应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共价键的极性是由于成键两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引力不同,而使共用电子对不在中央,发生偏移,导致键两端显部分的电性之故,ABn型分子中A 原子的所有价电子都参与成键时为非极性分子,与相对原子质量大小、键长、以及是否含有H 原子无关。【详解】A BF3、CCl4中均为单键没有键,故 A 不选;B在 ABn分子中 A 原子的所有价电子都构成共价键,A 原子没有孤对电子,导致结构对称、正负电中心重合,所以为非极性分子,故B 选;CH2S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但是H2S属于极性分子,故C 不选;D H2S分子中两个S-H键的键长都相等,但硫化氢分子
5、是极性分子,故D 不选;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极性分子好和非极性分子,注意从分子结构是否对称判断分子的极性,学会利用实例来分析。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 向 FeBr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Cl2氧化性强于Br2B 常温下,等体积pH3 的 HA 和 HB 两种酸分别加水稀释,溶液导电能力如图HA 酸性比 HB 弱C 向溶有 SO2的 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X 具有氧化性D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为氧气A A BB CC D D【答案】B【解析】【详解】A溶液由浅绿色变
6、为黄色,可能亚铁离子、溴离子均被氧化,可能只有亚铁离子被氧化,则由现象不能比较 Cl2、Br2的氧化性,故A错误;B由图可知,稀释时HB 的导电能力变化大,则HB 的酸性强,即HA 酸性比 HB 弱,故 B 正确;C白色沉淀可能为亚硫酸钡,则X可能为氨气,故C错误;D变质的过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过氧化钠和碳酸钠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生成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故D 错误;故选 B。4一种钌(Ru)基配合物光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部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电池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B电池工作时,X极电势低于Y极电势C在电解质溶液中Ru再生的反应为:2Ru+3I-=2Ru+I3-
7、D电路中每通过2mol 电子生成3molI-,使溶液中I-浓度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中电子的移动方向可知,电极 X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Ru-2e-=2 Ru,Y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电解质为I3-和 I-的混合物,I3-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正极反应为I3-+2e-=3I-,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电池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选项A正确;B.由图中电子的移动方向可知,电极X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池工作时,X极电势低于Y极电势,选项B正确;C.电池工作时,在电解质溶液中Ru再生的反应为:2Ru+3I-=2Ru+I3-,选项 C正确;D.Y电极为原
8、电池的正极,电解质为I3-和 I-的混合物,I3-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正极反应为I3-+2e-=3I-,电路中每通过2mol 电子生成3molI-,但电解质中又发生反应2Ru+3I-=2Ru+I3-,使溶液中I-浓度基本保持不变,选项D错误。答案选 D。5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转移的是()A液氨作制冷剂B合成氨C大气固氮D生物固氮【答案】A【解析】【详解】A液氨作制冷剂,液态氨变为气态氨,是物理变化,不存在电子转移,故A 错误;B合成氨是氢气与氮气反应生成氨气,是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转移,故B 正确;C大气固氮是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转移,故C 正确;D生物固氮是
9、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转移,故D 正确;故答案为A。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足量氢氧化钙溶液:HCO3-+OH-=CO32-+H2O B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少量CO2:Ca2+2C1O-+CO2+H2O=CaCO3+2HC1OC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MnO2+4 HCl(浓)=Mn2+2Cl-+Cl2+2H2O D向 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的NaOH 溶液:NH4+OH-=NH3+H2O【答案】B【解析】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足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OH-=CaCO3+H2O,选项 A错误;B
10、、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少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C1O-+CO2+H2O=CaCO3+2HC1O,选项 B正确;C、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选项 C错误;D、向 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的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CO32-+NH3?H2O+H2O,选项错误。答案选B。725下,向20mL0.1mol?L-1HA 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 NaOH 溶液,随滴入NaOH 溶液体积的变化混合溶液的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的
11、水解常数约为10-11B水的电离程度:edc ba Cc 点和 d 点溶液中均符合c(Na+)=c(A-)D b 点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c(A-)c(HA)c(H+)c(OH-)【答案】D【解析】【分析】b 点溶质为等体积的NaA 和 HA,形成缓冲溶液,c 点为中性点,c(H+)=c(OH-),d 点为中和点,溶质只有NaA,溶液显碱性。【详解】A.HA?H+A-,其电离平衡常数3351H?c A10?10K10c HA10c电,A-+H2O?HA+OH-,其水解平衡常数c(OH)?c HAKc(A)水,根据电离平衡常数与水的离子积常数可得,149w5c(OH)?c HAc(H)?c(OH)
12、?c HAK10K10c(A)c(H)?c(A)K10水电,A 错误;B.d 点恰好反应生成NaA,A-水解,能水解的盐溶液促进水电离,水的电离程度最大,B错误;C.c点溶液显中性,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A-),d 点溶液显碱性,c(H+)c(A-),C错误;D.b 点溶液中溶质为等体积的NaA 和 HA,溶液显酸性,电离过程大于水解过程,粒子浓度关系:c(A-)c(Na+)c(HA)c(H+)c(OH-),D 正确;故答案选D。【点睛】酸碱滴定时,中性点和中和点不一样,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看该点上的溶质成分以及pH。8人工肾脏可用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
13、中的尿素CO(NH2)2,原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B为电源的正极B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升高C电子移动的方向是B右侧惰性电极,左侧惰性电极AD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2Cl2e=Cl2、CO(NH2)2+3Cl2+H2O N2+CO2+6HCl【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装置可确定为电解池,右边电极H 原子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为阴极;左边电极为阳极,阳极室反应为6Cl-6e=3Cl2、CO(NH2)2+3Cl2+H2O=N2+CO2+6HCl,阴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电子从负极流向阴极、阳极流向正极;【详解】A通过以上分析
14、知,B为电源的负极,A错误;B电解过程中,阴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增大,所以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升高,B正确;C电子从负极流向阴极、阳极流向正极,所以电子移动的方向是B右侧惰性电极、左侧惰性电极A,C正确;D通过以上分析知,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2Cl2e=Cl2、CO(NH2)2+3Cl2+H2O=N2+CO2+6HCl,D正确;答案为 A。9下列物质不属于盐的是A CuCl2BCuSO4CCu2(OH)2CO3DCu(OH)2【答案】D【解析】【详解】A.CuCl2是铜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A 不选;
15、B.CuSO4是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B 不选;C.Cu2(OH)2CO3为碱式碳酸铜,属于盐,C 不选;D.Cu(OH)2为氢氧化铜,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出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D选;答案选 D。10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法造纸是将竹子或木材经过蒸解、抄纸、漂白等步骤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文房四宝”中的宣纸与丝绸的化学成分相同B“竹穰用石灰化汁涂浆,入木桶下煮”,蒸解过程中使纤维素彻底分解C“抄纸”是把浆料加入竹帘中,形成薄层,水由竹帘流出,其原理与过滤相同D明矾作为造纸填充剂,加入明矾后纸浆的pH 变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宣纸主要成分
16、为纤维素,丝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A 错误;B蒸解过程是将纤维素分离出来,而不是使纤维素彻底分解,故B 错误;C过滤是利用滤纸把固体不溶物和溶液分离,抄纸过程中竹帘相当于与滤纸,纤维素等不溶于水的物质可留在竹帘上,故C正确;D明矾中铝离子水解会使纸浆显酸性,pH 变小,故D 错误;故答案为C。11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SiCl4(g)+2H2(g)Si(s)+4HCl(g);H=+QkJmol-1(Q0),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B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 1mol,则达平衡时,
17、吸收热量为QkJ C反应至4min 时,若 HCl 浓度为 0.12mol L-1,则 H2反应速率为0.03mol L-1min-1D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 时,生成的HCl 通入 100mL1mol L-1的 NaOH 溶液恰好反应【答案】D【解析】【详解】A.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iCl4的转化率减小,A错误;B.该反应是可逆反应,达平衡时,吸收热量小于QkJ,B 错误;C.速率之比等于反应系数之比,v(H2)=12v(HCl)=11110.12mol L0.015mol Lmin24minggg,C错误;D.由方程式可知,当反
18、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 时,生成的HCl 的物质的量为10.025QkJ40.1molQkJ molg,100mL1mol L-1的 NaOH 的物质的量为0.1mol,二者物质的量相等,恰好反应,D 正确;故答案为:D。12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事实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A 向盛有32Fe(NO)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充分振荡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逐渐变为黄色,滴加KSCN后溶液变血红色B 向盛有2Br的4CCl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乙烯溶液逐渐褪色,静置后观察到溶液有分层现象C 向3AlCl溶液中滴加氨水,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4NaHSO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D 向盛有
19、223Na S O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A A BB CC D D【答案】B【解析】【详解】A.向32Fe(NO)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溶液中的2Fe、H、3N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3Fe,溶液变为黄色,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血红色,故不选A;B.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生成1,2二溴乙烷溶于四氯化碳,所以不会出现分层现象,故选 B;C.向3AlCl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4NaHSO溶液(相当于加入过量强酸),氢氧化铝溶解,故不选C;D.223Na S 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产物中有硫和二氧化硫,所以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安徽 六安市 舒城 中学 新高 化学 模拟 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