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5赏析示例六国论含答案.pdf
《2015-2016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5赏析示例六国论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5赏析示例六国论含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师说】2015-2016 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5 赏析示例六国论Word 版含答案.doc 赏析示例六国论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丧?六国互 A.?盖失强援?互:交互、相继盖:因为?嬴而不助五国也?与?B.?暴秦之欲无厌?与:亲附、亲近厌:讨厌?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灭?终继五国迁?之?此言得 D.?苟以天下之大?判:确定,断定迁:改变得:适宜、得当苟:如果【解析】厌:满足。【答案】B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2、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有人。副词,或许。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土地”。【答案】D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解析】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至于颠
3、覆,理固宜然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可谓智力孤危 思厥先祖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BCD【解析】颠覆:推翻,摧毁,灭亡。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答案】D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赵尝五战于秦A后秦击赵者再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举以予人D苟
4、以天下之大【解析】A 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被动句。C.省略句。D.定语后置句。【答案】A 6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B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了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
5、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不赂秦”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D本文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解析】“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答案】B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_ _(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文:_ _【答案】(1)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
6、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2)况且这时燕国和赵国都处在秦国把别国灭得差不多的形势之下,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无援并用尽了,这样打败仗而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811 题。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
7、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 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
8、之诸侯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抵御D佐当寇之韩、魏佐:协助、辅佐【解析】咎:责怪。【答案】B 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以五倍之地不赂者以赂者丧D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子孙视之不甚惜【解析】A项,连词,却,但,表转折。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项,介词,用、凭借/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答案】A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
9、、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解析】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答案】A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译文:_ _(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译文:_ _【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
10、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苏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人口,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做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5 2016 高中语文 新课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习题 赏析 示例 六国论含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