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参考中医脾脏本质的研究进展.pdf





《【精编】参考中医脾脏本质的研究进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参考中医脾脏本质的研究进展.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中医脾脏本质的 研究进展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随着国家“七五”攻关对脾脏本质研究课题的结束,胡氏1等对脾虚证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危氏2对脾胃学说与脾虚证研究的现状予以了评估。90 年代以来,对脾虚证研究的热度出现降温的趋势,但国内仍有不少学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临床与动物实验对脾虚证的现代研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脾虚证的诊断标准、动物模型复制、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主统血等方面。研究涉及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脾不统血证。
2、1 研究进展1.1 脾虚证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于1986 年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重新修订,其中脾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为:大便溏泄,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阴或阳虚证同存)。1987 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有关脾虚证标准如下。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脾虚与气虚两部分,脾虚主症:胃纳减少或食欲差,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食后腹胀、或下午腹胀。气虚主症: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白薄,脉细弱,体倦乏力,神疲懒言。次症:口淡不渴、喜热饮、水泛清涎、腹痛绵绵、或喜按喜温
3、、或得食则减、或遇劳则发、恶心呕吐、脘闷、肠鸣、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唇淡、短气、排便无力、白带清稀、浮肿、小便清长、咳痰多清稀、失眠不寐。诊断:气虚主症个脾虚主症个,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个,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次症个;以上三项中具备一项即可诊断脾气虚证;诊断参考指标:要求有50 例以上观察对象治疗前后同步测定以下两项指标,作为诊断脾气虚和评定疗效的参考: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木糖吸收试验。脾虚中气下陷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内脏下垂(脱肛、胃、肾、子宫下垂等)或久泻不止、或滑精等一项。脾气虚夹湿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脾不统血诊断标准:脾气虚证诊断慢性出血。脾阳虚诊断标准
4、:脾气虚诊断阳气虚诊断(阳气虚诊断:畏寒,肢冷,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口流清涎)。脾阴虚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阴虚诊断(阴虚诊断:舌质嫩红,苔少、或苔剥,口干少饮,食欲差)。之后,198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中医内、妇、儿科等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3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 科 406 个病证,均涉及到脾虚证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这些标准较具权威性,使脾虚证的辨证走向规范化。此外,尚有各脾虚证研究单位、证候规范化专家、研究者个人等制定的脾虚证诊断标准,陈氏认为此为脾气
5、虚证诊断依据的多样性。故可认为脾气虚证诊断的多态性说明中医证候规范的难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度3。近年,杨氏4等在运用计算机对500 例脾气虚证医案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脾气虚证症状发生率的高低,确定出每一症状的分值,制定了脾气虚证分级(轻度、中度、重度)量化诊断标准。邱氏5通过以整群抽样取得的549例各科各系统病人(包括脾虚229 例,非脾虚 320?例)的四诊资料对以往建立的“脾虚证诊断计分表”的诊断效果做了前瞻性的研究;该计分表诊断脾虚证的几项主要评价指标的结果为:患病率 41.7%,准确度 91.3%,敏感度 93.0%,特异度 90.0%,阳
6、性预测值86.9%,阴性预测值 94.7%,阳性拟然比9.30,阴性拟然比0.08,诊断效果满意。孙氏6等通过对 90?例多系统多病种脾虚证患者的研究,采用多指标探索脾虚证的定量诊断方法;发现随着木糖吸收率的逐步降低,脾虚证各种症状的出现率不断升高;除周围血管阻力逐渐上升外,唾液淀粉酶活性、血液流变学检测、心功能、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值均逐渐下降,并与木糖吸收率呈正相关,有显著性意义;按照上述规律,将脾虚证分为、度,并列出各度的症状出现率及检测结果,初步提出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法。1.2 脾虚证动物模型1.2.1 脾虚证模型 1977 年,北京中医学院建立了限量饮食脾虚模型7
7、。张氏8等以过量大黄水浸煎剂胃饲树,实验第天动物出现与临床脾虚相似的症状,如溏便、倦怠、不爱活动、被毛枯槁、体重下降等;对其肝、十二指肠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脾虚动物相邻肝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吸收细胞微绒毛变短,而在胃饲四君子汤后上述症状减轻而恢复正常。1.2.2 脾气虚证模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80 年报道运用中药大黄,塑造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9。近年来,苦寒泻下、饥饱失常、甘肥过度、?劳倦伤脾等各类脾气虚证模型相继问世。罗氏10等采用偏食法(先食酒、后食醋)建立了Wistar大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并从血液学、免疫学、组织化学、组织病理学以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对该模型进行观察。
8、傅氏11等用劳倦与饥饱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形态学研究。王氏12等以马属动物驴为造模对象,以破气苦降的厚朴三物汤加饮食失节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阚氏13等也报道了用耗气破气理论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李氏14等在采用劳倦、饥饱失节方法制造脾气虚大鼠模型基础上观察其骨骼肌细胞的组织化学改变。梁氏15等建立了以泻下与劳倦的脾气虚大鼠动物模型,此模型具有泻下药物用药剂量小,造模时间长的优点,造模因素更接近于临床脾气虚证的病因和久病致虚的特点,且易于复制。刘氏(16,17)?等分别用大鼠胃饲秋水仙碱、X射线照射大鼠腹部塑造脾气虚模型。1.2.3 脾阳虚证模型裴氏18用番泻叶造成大鼠
9、脾阳虚证模型,王氏19则用大黄造成家兔脾阳虚证模型。易氏20等利用过劳、饮食失节法配合苦寒泻下法复制了大白鼠脾阳虚证模型。1.2.4 脾阴虚证模型辽宁中医学院王小明建立的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加甲状腺激素和利血平脾阴虚模型,陈氏21等以番泻叶加甲状腺片致类脾阴虚模型。1.2.5 脾不统血证模型彭氏22等在偏食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过酸法模拟成“脾不统血黑便证(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醇酒法模拟成“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破血法模拟成“脾不统血肌衄证(肌肤出血)动物模型”。1.2.6 脾虚证病结合模型
10、陈氏23等建立了大鼠脾虚、胃病的证病结合模型,对证病结合模型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氏(24)等用 20%番泻叶浸剂灌服豚鼠,3 天后肛门注入?5%冰乙酸 0.1ml,复制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豚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1.3 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对脾虚证的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几乎各大系统(消化、内分泌、神经、免疫、物质代谢、血液、肌肉运动及组织的病理形态等),根据中医“异病同证”,脾虚证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粘膜脱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消化不良、胰腺炎、肝炎等)的主要证型,亦是非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肾炎、各种慢性出血疾病等
11、)的常见证型,运用补脾药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故有治脾胃可以安它脏之说。1.3.1 脾主运化对脾主运化的研究仍集中在消化系统,认为消化和吸收失常为主的疾患是脾虚证,因此胃肠道功能、胃肠道激素、胰腺功能等下降均可导致脾虚证。胃肠道功能运动功能:马氏25等报道了 47 例脾虚患者的胃超声图象,发现存在着胃的位置下移、空胃积液、低张胃、排空延迟或增快、胃壁层次及粘膜层光洁度改变等现象,认为可能是产生脾虚证候群的病理基础。王氏19对大黄造模家兔的血清胆碱酯酶和胃肠推进运动进行观察,结果认为胃肠推进运动的加快和血清胆碱酯酶的降低可能是脾阳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曲氏26等报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性脾虚动物
12、胃电慢波节律无明显改变,慢波振幅显著减小,快波振幅也减小,胃运动明显减弱;自然恢复组胃电波振幅和胃运动波仅有轻度恢复,经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后的大鼠胃电波和胃运动波恢复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表明实验性脾虚证动物的胃电波和胃运动波有明显变化,四君子汤加味能够明显予以改善。闻氏27等采用大鼠小肠移行性综合肌电(MMC)指标,综合对比四君子汤、木香枳实合剂、丹参川芎合剂及复方对大黄所致脾虚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所致脾虚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位相性收缩增强,四君子汤能明显阻断这种变化过程,健脾理气化瘀复方及丹参川芎合剂也有一定的复健作用,木香枳实合剂的作用较差。张氏28等采用同步检测胃平滑肌电活动
13、和腔内压力变化的方法及血浆胃动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对63 例各型脾虚证患者的胃运动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各型脾虚证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和电机械脱偶联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人;腔内压力波的各项指标均较健康人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呈增高趋势,并与胃电节律紊乱成正相关;提示各型脾虚证患者胃运动功能异常可能与血浆胃动素水平增高胃电节律紊乱胃机械运动功能障碍有关。任氏29等同步观察脾虚证大鼠血浆和肠组织中胃动素(MOT)?的含量及其磷酸川芎嗪(TMPP)的药物动力学(PK)特征,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表明:TMPP 在脾虚证、正常和四君子汤治疗大鼠的房室模型均为开放型二室模型,正常和四君子汤治疗大鼠间的MOT 含
14、量、TMPP 的 PK参数及血药浓度等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模型和正常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因此认为大鼠的脾虚状态明显地影响 TMPP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君子汤可恢复脾虚大鼠异常的TMPP 的 PK特性。潘氏等30应用核素检查法比较了慢性胃脘痛患者实证、虚证的胃排空功能,发现虚证(包括脾虚证)的排空迟缓。周氏等31采用不透 X 线标志-钡条法测定了32?例脾虚气滞型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患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者胃排空功能,结果13 例(40.6%)排空迟缓,4 例处于临界值(12.5%),15例(46.9%)排空率正常,提示该类患者存在着胃
15、排空迟缓的状态。吸收功能:毛氏32测定了 30 例脾阴虚证患者血浆蛋白,?发现该证血浆总蛋白含量与正常人相近,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中1 与增加,2 与有增加倾向,A/G 比值降低;脾气虚患者蛋白总量降低,各类蛋白比的变化与脾阴虚证相似。?陈氏33等研究表明异功口服液的健脾益气作用可能与直接补充人体缺乏的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有关。戴氏34等测定了 32 例脾虚患者的血清游离氨基酸(FAA)含量,与20?名健康成年人测定值比较,提示脾虚患者血清中有多种FAA含量降低,可能与肠道吸收不良有一定的关系,?患者血清蛋白浓度及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FAA水平降低有关。易
16、氏35?等用小承气汤合并半量饮食塑造小鼠消化功能紊乱模型,选择补益方剂四君子汤,观察其对小鼠小肠吸收功能、体重、自主活动以及肝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和细胞能荷的影响,从整体验证该方的作用。结果表明:小承气汤组小鼠小肠糖吸收功能低下,体重下降,自主活动能力减弱,肝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肝细胞能荷值均低于对照组,而四君子汤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大剂量四君子汤组更为显著。提示四君子汤具有纠正胃肠功能紊乱和调整肝脏能量代谢的作用,因此认为脾主运化应涉及两方面内容:胃肠消化吸收过程(外运化)以及被吸收的物质在肝脏相互转化和能量的生成过程(内运化)。胃肠病变任氏36等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胃粘膜活检标本
17、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胃粘膜各类线粒体的退行性病变,是脾虚证发生的病理基础。劳氏37等发现脾虚患者胃、结肠粘膜组织学发生改变,如胃粘膜微绒毛变稀,线粒体数目明显少于健康人,并有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改变,其主细胞的酶原颗粒数亦明显减少;结肠粘膜柱状细胞微绒毛较正常人变稀、数目明显减少等改变。唾液淀粉酶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38根据中医“脾开窍于口”、“涎为脾液”等观点,以及临床上脾虚患者无论是口味或是唾液的质和量等大都异常的现象,对脾虚患者唾液中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是反映脾虚证候本质的重要指标,其活性于酸负荷刺激后多下降,而正常人多为上升。这一结
18、果被全国多家单位重复,并于1986 年郑州召开的全国虚证会议上被定为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胃肠道激素郑氏39等发现 71例脾虚证胃痛患者胃窦粘膜中D细胞数量显著减少。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有抑制胃泌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的作用,故推测 D?细胞减少是脾虚证患者的一全重要病理学形态指标。涂氏40等发现脾阳虚型和胃阴虚型的血清胃泌素及尿胃蛋白酶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张氏41等对 30 例脾虚泄泻患者回肠末端、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粘膜中P 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进行测定,发现脾虚泄泻组结肠末端SP含量较无腹泻组和非脾虚泄泻组显著增加;脾虚泄泻组的乙状结肠粘膜VIP 含量较无腹泻组也显著增加
19、,与非脾虚泄泻组比较有增加趋势,提示 SP和 VIP 可能与脾虚泄泻症状有关;根据脾虚临床表现和VIP 的功能,?在脾虚泄泻中,VIP 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李氏42等用成年雄性大鼠50 只,分为正常组、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观察小肠粘膜组织结构及粘膜内胃泌素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的变化,结果:粘膜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脾虚组胃泌素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分泌功能活跃,这可能与脾虚证发生有关。马氏43等报道了大鼠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脾虚模型组血浆、胃窦及结肠组织中生长抑素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而且脾虚型血浆中生长抑素含量与胃窦组织中生长抑素含量呈显著
20、正相关,故认为生长抑素含量的升高可能是脾虚证的病理基础之一。周氏44等对大手术后脾虚患者血中激素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脾虚患者血中胃动素(MO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胰多肽(PP)明显低于正常组、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胰高糖素(Glu)、胰岛素(Ins)则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任氏45等报道脾虚泄泻患者血浆、?十二指肠降段的胃动素(MOT)低于对照组和非脾虚泄泻组,降结肠、?直肠的前列腺素(PGE2)高于对照组和非脾虚泄泻组;认为脾虚患者MOT 和 PGE2含量的异常可能是脾失健运的实质之一。金氏46等通过动物与临床同步观察和相关分析提示:脾气虚证胃动素升高,免疫球蛋白下降
21、可能是脾气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非脾气虚证胃泌素、胃动素升高,免疫球蛋白下降,可能是非脾气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病胃泌素、胃动素下降,胰高血糖素升高可能是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病的病理机制之一。结果说明了中医证和西医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胰腺功能金氏47观察了 115 例不同疾病脾气虚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现胰功肽和木糖均降低。毛氏48观察到脾阴虚证胰功肽排出率降低,表明胰腺外分泌量减少,小肠吸收能力低下,其变化与脾气虚一致。杨氏(49,50)等通过对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同工酶及胰脂肪酶的测定,发现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和脾气虚证病人均存在上述酶活性的降低,且胰淀粉
22、酶同工酶活性下降的幅度与脾气虚证的程度具有相关性,故认为胰腺外分泌功能降低可作为脾气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1.3.2 脾主肌肉“脾气虚”时能源物质的改变 ATP 是骨骼肌运动的直接供能物质,ATP(ADP、AMP?)的浓度可表明细胞能量代谢的功能;肌糖原和脂肪是肌组织的能量贮存形式,它可反映机体能源物质的利用情况。熊氏51等的研究发现,脾虚大鼠肌糖原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大鼠肌糖原含量,对脾虚大鼠用健脾益气糖浆进行治疗7 天后,其肌糖原含量虽然仍低于正常动物,但其回升显著快于自然康复组;李氏、孙氏、杨氏52-54等研究表明:“脾气虚”动物模型的ATP含量和能荷值、肌糖原和脂肪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
23、,通过服用健脾益气类药后其含量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增高,说明“脾气虚”大鼠骨骼肌存在着能量产生及能源物质的不足。“脾气虚”时磷酸原供能系统的改变杨氏等4研究发现 M ATPase 含量在脾气虚时降低,这一结果为脾气不足时出现四肢痿软、不耐疲劳等现象提供了依据。磷酸肌酸激酶(CPK)能催化磷酸肌酸释放出高能磷酸根,并移给?ADP?产生 ATP,为肌肉应急收缩提供能量来源;同时,在肌肉中ATP 含量剩余时,CPK?又催化 ATP 转变为 ADP,脱下高能磷酸根转移给肌酸,形成磷酸肌酸,以贮备供需要时使用。因此,CPK 的双向调节作用是肌肉能量代谢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郑氏55等、杨氏56等通过对运用大黄泻
24、下法所致NIH 小白鼠的脾气虚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脾气虚组动物血清及骨骼肌内CPK 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继而对 47 例脾气虚证的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发现脾气虚证患者治疗前的 CPK及其肌型肌酸磷酸激酶(CPK-MM)活性明显低于与之对照的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经扶正健脾治疗后,CPK 及 CPK-MM 的活性升高,认为CPK-MM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脾气的盛衰。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脾气虚”时糖酵解供能系统的改变测定肌糖原的含量可以了解肌糖原的贮存情况,推测糖酵解的能力,从而判断肌肉对剧烈运动的耐受程度。杨氏54等
25、研究发现,大鼠骨骼肌型纤维和型纤维的糖原含量在脾气虚时均降低,并以型纤维的降低尤为显著。根据造模因素的分析,肌糖原含量的降低与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肌糖原合成不足和肌细胞有氧氧化不足,使糖酵解功能增强,肌糖原消耗过多有关。磷酸果糖激酶(PFK)与乳酸脱氢酶(LDH)是催化糖酵解的两个重要的酶,LDH 和PFK 的活性可反映细胞内无氧酵解的程度。李氏及孙氏52,53等研究发现,“脾气虚”动物模型的骨骼肌中 LDH 和 PFK 的反应较对照组增强,尤以 II型纤维明显;相对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通过服用健脾益气类药物,LDH、PFK的酶反应活性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弱。同时发现,骨骼肌中参加LDH?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 参考 中医 脾脏 本质 研究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