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必修3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df
《2020版必修3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必修3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 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情1.群落的结构特征()2017 卷T31,2016 卷T31,2015 卷T4,2014 卷T6,2014 卷T31,2013 卷T32,2013 卷T312.群落的演替()2014 卷T30,2013 卷T5,2013 卷T32实验:(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无考题考点一|群落的结构(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识记基础梳理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
2、度。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种间关系(连线)生物种间关系图示(1)猞猁与雪兔a互利共生(2)稗草与水稻b寄生(3)蛔虫与人c竞争(4)大豆与根瘤菌D捕食【提示】(1)d(2)c(3)b(4)a5群落的空间结构图甲图乙(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图甲:植物分层:阳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教材边角知识 必修 3 P72“资料分析”1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3、混合培养时,后者由于而在二者的竞争中获胜。2 大草 履虫 和双 小 核 草 履 虫 混 合 培 养 时,二 者 之 间 的 竞 争 强度 变化是。3 大 草 履 虫、双 小 核 草 履 虫 和 某 种 杆 菌 比 较,后 者 最 明 显 的 特 点是。【提示】1 繁殖能力较强2 弱强弱3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思维辨析 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
4、分层现象。()【提示】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6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提示】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理解深化探究 1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提示】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 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2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
5、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考查种间关系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
6、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 正确;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 A 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 错误。2(2018 菏泽市高三模
7、拟)种群数量的波动具有周期性。如图是雪兔及与雪兔有关的几种生物在 10 年中周期波动的模型,其中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为食。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1)第 2 年,雪兔数量增加到最大时,植物嫩枝会因雪兔的啃食而减少,次年的生产量也会受影响。进入下一年冬季时,雪兔的数量会 _,这种调节方式为 _。从食物链角度分析,雪兔的数量变化除与植物嫩枝数量的变化有关外,还与_ 有关。(2)第 3 年,榛鸡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 _,这对雪兔的数量乃至整个群落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第 8 年,猞猁数量的下降和冬季食料植物的复壮影响了雪兔的_和_,这两种因素直接造成了雪兔种群数量回升并进入另一个循环
8、周期。(4)雪兔的嗅觉十分灵敏,随时嗅到随风飘来的天敌气味,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 _ _。解析(1)雪兔增多,植物嫩枝随后减少,而食物的减少又会导致雪兔数量减少,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雪兔数量的变化除了与食物变化有关外,还与其天敌猞猁的数量变化有关。(2)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为食,当第3 年雪兔数量下降时,猞猁对榛鸡的捕食机会就会增加。(3)食物和天敌的数量变化会影响雪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雪兔的种群数量。(4)气味作为化学信息可以为雪兔和猞猁的“食”与“被食”提供信息,进而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下降(负)反馈调节猞猁数量变化(2)
9、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对榛鸡的捕食增多(3)出生率死亡率(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误区警示 与种间关系有关的 2组易混概念1混淆捕食与竞争(1)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2混淆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关系简记:“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
10、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备选习题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 的种内斗争加剧C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 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 正确、C 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 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11、,D 正确。考向 2考查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成因3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 个不同区域中的6 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导学号:67110076】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D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 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 正确;区域 中,a 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 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 错误。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12、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D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 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 正确;由图示信息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 错误。备选习题 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
13、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 cm 11 79 510 cm 4 20 1015 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A表中的信息说明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 正确;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 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些是消费者,有些是分解者,C 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并未下降,D 错误。考点二|群落的演替(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识记基础梳理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
14、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演替的类型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漫长经历的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5、进行。(2)有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等(举一例)。(3)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填湖造地等(举一例)。思维辨析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提示】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能会发生变化。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3在退化林地上经过20 年形成自然恢复林属于初生演替。()【提示】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4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提示】从光裸的海底火山岩地演替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
16、游岛属于初生演替。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7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理解深化探究 1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其中还能找到灌木吗?说出你的理由。【提示】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种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1 所示,图 2 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1)请将图 1 中演替过程进行正确排序。【提示】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丁 甲丙乙。(2)图 1 所示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于同种类型?请具体说明。【提示】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
17、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何变化?预计食物网复杂化程度会如何变化?【提示】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食物网趋向于复杂化。(4)图 2 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5)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用哪条曲线表示?【提示】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曲线相同。3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
18、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1(2017 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二模)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恢复力稳定性升高B存在过植被的地方,不能发生初生演替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草地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C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 错误;存在过植被的地方,若外界因素及自然的因素等使植被的繁殖体等不复存在,也会发生初生演替,B 错误;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
19、,因此草地阶段也可找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D 错误。2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 马唐草1 飞蓬草豚草2 紫菀豚草3 须芒草510 短叶松火炬松50150 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 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必修 单元 群落 结构 演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