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
《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虹口区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能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B该蛋白质在有丝分裂前期具有较高的活性C若细胞大量合成该蛋白质,一定引发细胞凋亡D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可降低其分裂速度【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详解】A、造血干细胞分裂旺盛,在分裂的前期存在核仁的解体,该蛋白质能促使核仁解体,所以造血干细胞
2、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A 正确;B、核仁的解体发生在分裂期的前期,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故此时该蛋白质的活性较高,B正确;C、细胞内大量合成该蛋白质时,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分裂,而不是细胞凋亡,C错误;D、该蛋白质与核仁的解体有关,若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核仁不能解体,细胞的分裂被抑制,所以若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会降低癌细胞的分裂速度,D 正确。故选 C。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图(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进入成年,9+时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
3、是()A图中的数据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处理获得B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代表每一个年龄组中间年龄的个体数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约为111【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对于活动能力
4、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故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 正确;BD、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 11,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D 正确;C、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与年龄的个体数无关,该线两侧代表不同性别的个体数,C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的特征
5、,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判断各选项。3如图表示一种酶与其对应底物,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高温导致该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高温下该酶失活是因其活性位点与底物不吻合C降低至最适温度时此酶的活性位点结构能恢复D酶的专一性是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的【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影响,在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最强,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PH),酶的活性降低。高温、过酸、过碱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由图可知高温导致该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A正确;B、高温使酶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活性位点与底物不吻合,导致酶失活,不能催化底物分解,B
6、正确;C、高温使酶的结构发生的改变是不可逆的,即使降低至最适温度,酶的结构也不能恢复,C错误;D、酶的专一性是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酶才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D 正确。故选 C。4下图是在最适的温度和pH 条件下,人体内某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底物浓度为a 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底物浓度为b 时,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C底物浓度为a 时,适当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D底物浓度为b 时,适当提高pH 值,反应速率会减慢【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点时反应物浓度是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a 点
7、时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A 正确;b 点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 正确;底物浓度为a 时,适当提高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底物浓度为b 时,适当提髙PH 值,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D 正确。故选:C。5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图乙和图丙分别为图甲中的d 和 e 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图甲中的b 点,效应器a 会发生收缩反应,该过程可称为反射B图乙中的A 为突触小体,B 为突触后膜,前者中的小泡内储存的是信号分子C刺激图丙中的A 点时,A 处膜外钠离子内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图丙
8、中AB 段小于 BD段,同时同强度刺激A、D 两点,B 处膜电位仅出现一次外负内正【答案】A【解析】刺激图甲中传出神经上的b 点,效应器 a 会发生收缩反应,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A 错误;图乙中的A 为突触小体,B 为突触后膜,前者中的小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是信号分子,B正确;刺激图丙中的A 点时,A 处膜外钠离子内流,A 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与A 处相邻的未刺激部位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电流是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所以此时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C 正确;图丙中AB段小于 BD 段,同时同强度刺激A、D 两点,A 处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B 处与
9、 D 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在AD 段的中点相遇而消失,所以B 处膜电位仅出现一次外负内正,D 正确。【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有关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明辨图甲、乙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准确定位图乙反射弧的各个组成,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从题图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6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B可以选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C可
10、以选用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和斐林试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可以选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作为染色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2.龙胆紫、醋酸洋红液和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均可给染色体染色。【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且含DNA 和 RNA,可以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DNA 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 正确;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11、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B正确;C、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C错误;D、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7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
12、生活在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 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物种是自然状
13、态下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 错误;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 错误;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等原因,D 错误。故选 C。8在某生态农场内,稻田养河蟹,环沟养莲藕,田边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无花果,秸秆种蘑菇,全程绿色防控,只施农家肥而不打农药。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由水稻、莲藕、无花果和蘑
14、菇等构成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详解】A、生态系统的基石为生产者,蘑菇属于分解者,A错误;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农家肥中的化学能,B 错误;C、由分析可知,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
15、于生物防治,C 正确;D、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解释、解决生物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关系。9下列关于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方法均可以获得单菌落且以培养皿中有20 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B两种方法中都用到玻璃刮刀C筛选某种微生物最简便的方法是划线分离法D划线分离法可用于消除污染杂菌,涂布分离法不可以【答案】C【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
16、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有 20 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针对的是涂布分离法,A 错误;B、划线分离法中没有使用玻璃刮刀,使用的是接种环,B 错误;C、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都可以用于筛选微生物,但最简便的方法是划线分离法,C正确;D、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消除污染杂菌,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接种方法等知识,考生需牢固掌握两种分离方法的具体操作。10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
17、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 、都需要消耗ATP 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 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表示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表示钠离子内流,表示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返回突触小体内。【详解】A.为钠离子内流过程,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 错误;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导致钠离子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18、兴奋,B 错误;C.Ca2+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因此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 正确;D.是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过程,而 是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利用,不是传递兴奋的过程,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D 错误。11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B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答案】C【解析】【详解】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诱导株为四倍体,A 错误;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B 错误;多
19、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C正确;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增加重组机会,D 错误。12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T 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答案】D【
20、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
21、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不利于兴奋的传递,A 错误;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B 错误;C、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 错误;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D 正确。故选 D。13真核细胞中,部分复合物仅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研究发现,某毒素只能与这些复合物结合,并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
22、发挥相应的作用。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毒素,随后细胞内()A染色体和DNA 数目都加倍B产生水的化学反应过程均不再进行CtRNA 丧失识别与携带氨基酸的能力D代谢减弱,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活动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1.核糖体是由rRNA 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2.结合题干信息“某毒素只能与这些复合物结合,并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发挥相应的作用”准确答题。【详解】A、核糖体是由rRNA 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该毒素能阻止核糖体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导致染色体的复制受阻,染色体数目不能加倍,A 错误;B、核糖体是由rRNA 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该毒素能阻止核
23、糖体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产生水的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酶的催化,故不再进行,B 正确;C、tRNA 识别与携带氨基酸时不需要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特定的复合物,因此不会受毒素的影响,C错误;D、毒素是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发挥相应的作用,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无关,D 错误。故选 B。【点睛】14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光反应产生的ATP是暗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D用 H218O 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生的糖类和氧气中检测到18
24、O【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 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 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 正确;B、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
25、绿体,B 错误;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 NADPH 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D、用 H218O 培养小球藻,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水的光解形成氧气和H,则最先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产物是氧气。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CO2中可检测到被标记的O,再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虹口区 2021 新高 生物 仿真 第三次 备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