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
《江西省上饶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省上饶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高压蒸汽灭菌BPCR体系中应该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C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只具有供体亲本的遗传性状D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动物细胞培养、PCR技术、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回忆各个技术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据此答题。【详解】A、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加入抗生素,A 错
2、误;B、PCR体系中应该加入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但是不需要加入解旋酶,B错误;C、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的细胞核来自于供体,细胞质来自于受体,而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遗传物质,C 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D 正确。故选 D。2为研究细胞分裂素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分布的关系,科研人员用幼苗进行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图中暗斑深度表示营养物质转移量多少A甲组是对照组,乙组和丙组是实验组B甲组和丙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C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含量高的地方营养物质的分布多D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
3、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幼苗的右侧有含14C的营养物质,在甲组两侧叶片均喷施等量清水后,两侧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别较小;乙组在左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右则营养物质较多的转移到左侧;丙组在右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左则营养物质均较多分布在右侧。【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的变量为细胞分裂素的喷施对象,故乙组和丙组为实验组,甲组为对照组,A正确;B、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右侧叶片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实验结果均为右侧(含14C 一侧)营养物质含量高,不能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B错误;CD、对三组实验可知,营养物质较多的分布在细胞分裂素存在定的部分,原因是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
4、,C、D 正确。故选 B。【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实验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并明确甲组实验是初始的对照试验。3为了验证浓度为104mol/L 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应该选取的材料是 完整幼苗 幼苗的 b 段 幼苗的 a段 幼苗的 c 段 10mL 浓度为 104mol/L 的生长素溶液 10mL 浓度为 102mol/L 的生长素溶液 10mL 蒸馏水A甲组:,乙组:B甲组:,乙组:C甲组:,乙组:D甲组:,乙组:【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生长素作用的实验,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找出自变量并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详解】由于验证的是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所以应选取幼苗的b 段;
5、该实验为验证浓度为10-4mol/L 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故选B。【点睛】对照实验的设计要围绕实验题目进行,从题目中可以得出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以及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4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 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移植的器官未存活主要是因为作为外来异物被抗体攻击B使用环孢霉素A 植皮存活率高可能是因为该药物抑制了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C移植的器官不能完全存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移植的器官未存活的机理与自身免疫病的产
6、生机理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免疫与免疫排斥反应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甲、乙两组小鼠处理的异同”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分析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详解】A、移植的器官未存活主要是因为作为外来异物被效应T细胞攻击,A 错误;B、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进而说明环孢霉素A 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C、移植的器官被免疫排斥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 错误;D、移植的器官未存
7、活的机理与自身免疫病的产生机理不同,D 错误。故选 B。5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下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虫基因;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 含有抗虫基因;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3/4 含有抗虫基因,据此答题。
8、【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 的复制,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 个抗虫基因,A 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 的复制,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 4 个抗虫基因,B 正确;C、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是乙、丙,D 正确故选 C。6以下对细胞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
9、包装B叶绿体中至少含四种色素,分布在其内膜和类囊体膜上C线粒体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核糖体,可以合成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助于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
10、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A 正确;B
11、、叶绿体的色素只分布在类囊体膜上,B 错误;C、线粒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少量DNA、RNA,含有核糖体,能合成自身部分蛋白质,C正确;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对于物质的运输具有促进作用,D 正确。故选 B。7马利筋(一种植物)含有强心苷对鸟兽有毒,故鸟兽一般不食用,而斑蝶却可以食用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从而出现一种怪味,导致一般的食虫鸟不吃它,同时还有另一种蝶类,其体色和体型都与斑蝶相似,但没有怪味儿,以下说法不能推出的是()A马利筋通过产生毒素进行自我保护,降低被捕食概率B斑蝶可以免疫强心苷毒性从而增强自身种间竞争力C类似班蝶的蝶类因不能产生怪味儿,易被食虫鸟捕食D马利筋与斑蝶是
12、长期自然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马利筋通过产生毒素进行自我保护,降低被捕食概率,A 正确;B、斑蝶既可以免疫强心苷毒性,使其免受该物质的影响,又可以积累这一物质,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从而增强自身种间竞争力,B 正确;C、类似班蝶的蝶类虽不能产生怪味儿,但它们采用拟态作用逃避鸟类捕食,C错误;D、马利筋发展了防御机制,产生强心苷。斑蝶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可以食用马利筋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因此马利筋与斑蝶是长期自然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D 正确。故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13、共同进化的概念,根据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内容分析各选项。8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杂交时对父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 人工授粉 套袋B1F测交将产生4 种表现型比例相等的后代,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C自由组合定律是指1F产生的 4 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自由结合D选择具有自花闭花受粉特性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杂交时操作程序为:母本去雄套袋 人工授粉 套袋;假说一演绎法是指提岀问题作岀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岀结论,在两对相对
14、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作出的解释是: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详解】A、豌豆杂交时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 人工授粉 套袋,A 错误;B、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这是演绎推理,B 错误;C、自由组合定律指F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的 4 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 错误;D、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其自然条件下是自花
15、闭花受粉特性,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科学选材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D 正确。故选 D。9如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机体中位于小肠绒毛基部的上皮细胞(a),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吸收细胞(b)后向上迁移,补充小肠绒毛顶端凋亡的细胞(c)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 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已分化的b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故不再具有全能性 b 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但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c 细胞凋亡有利于细胞的更新,但不利于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A BCD【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6、,又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分析题图:图中a 为细胞增殖过程,b 为细胞分化过程,c 为细胞凋亡过程。【详解】a、b 细胞均来自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正确;已分化的b 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17、能都发生改变,但该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错误;b 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酶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正确;c 细胞凋亡有利于细胞的更新,也有利于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错误。综上 错误。故选 B。10蝗虫繁殖快,对农作物危害大。我国实施“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成年飞蝗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B生物防治飞蝗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C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志重捕法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
18、量流动方向、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病原微生物,包括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
19、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详解】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使蝗虫的生存环境变的不适于其繁殖和生存,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A 正确;B、生物防治飞蝗不仅仅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如利用性外激素、利用寄生关系防治也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C、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差,调查飞蝗幼虫的密度宜用样方法,C错误;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故选 A。11下列关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
20、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21、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酶促反应速率可能降低或不变,A 错误;B、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B 错误;C、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D、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D 错误。故选 C。12下列关于“泡菜腌制和亚硝酸盐测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亚硝酸盐的测定过程需使用显色剂硫酸锌B亚硝酸盐的存在是泡菜能较长时间储存的原因之一C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趋势
22、为先增加后减少D样品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结果偏大,原因可能是测定样品时选用了光程更大的比色杯【答案】A【解析】【分析】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制作泡菜过程中应进行无菌操作;泡菜盐水的浓度应该是清水与盐的比例应为4:1,如果盐浓度过高会抑制乳酸菌发酵,造成咸而不酸,盐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造成杂菌污染;为了缩短制作时间可以加入陈泡菜水,以增加乳酸菌数量;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至少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用比色法可以推测
23、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A、对氨基苯磺酸溶液与N-1-萘基乙二胺溶液等体积混合作为亚硝酸盐的测定的显色剂,A 错误;B、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微生物因失水而不能生存,B 正确;C、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一般腌制10d 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下降,C 正确;D、如果样液的比色杯光程大于制作标准曲线时的比色杯光程,测得的样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偏大,D 正确。故选 A。13研究人员调查了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和 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结果如下图,已知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两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 B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
24、中的能量,生态系统小于 C生态系统 中只有一条含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D生态系统 中,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不能形成金字塔图形【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柱状图:生态系统 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 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 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 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生态系统I 和的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未知,无法比较抵抗力稳定性,A 错误;B、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是各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量,
25、而不是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两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相同,生态系统I 的生物量小于,因此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生态系统I 小于 II,B 正确;C、生态系统I 中每个营养级可能包括多个种群,因此,生态系统中应该包括多条食物链,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可形成金字塔图形,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4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市 2021 新高 生物 考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