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信阳市 2021 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研究表明,决定细胞“命运”的内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外因则取决于细胞对细胞外信号的特异性组合所进行的程序性反应。图为部分信号决定细胞“命运”的示意图,图中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胞外信号,则下列有关细胞外信号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有胞外信号D 和 E,细胞就一定会进行分裂B只有细胞外信号F和 G 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C对于癌细胞而言,细胞外信号AE可能会持续起作用D由于细胞凋亡无胞外信号作用,可证明细胞凋亡与基因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
2、可知,细胞分裂必需具备的信号组合有A、B、C、D、E,细胞分化需要的信号组合是A、B、C、F、G,细胞存活所需要的信号有A、B、C,无信号刺激则细胞发生凋亡。【详解】A.细胞分裂是在胞外信号A、B、C 让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再在细胞外信号D、E 刺激下才能分裂,A 错误;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都需要合成特定的蛋白质即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据图可知细胞外信号F和 G、D和 E分别是细胞分裂和分化所必需的信号,都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B错误;C.癌细胞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结合图示信息,细胞分裂需要A、B、C、D、E五方面的信号,C正确;D.细胞凋亡又称编程性死亡,受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控制,无胞外信
3、号不能证明细胞凋亡与基因无关,D错误。2蛋白质和核酸是组成细胞的两种重要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高尔基体的组成成分有rRNA 和蛋白质B染色体主要由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组成C同一生物不同体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相同D通过转录和翻译,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核酸包括DNA 和 RNA,DNA 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解】A、高尔基体的组成成分无rRNA,
4、A 错误;B、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B错误;C、同一生物不同体细胞中,核DNA 相同,mRNA 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C错误;D、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的,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3抗维生素D 佝偻病是一种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B女性患者体细胞内最多含有两个致病基因C在一个患病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1 个致病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5、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 ZW 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抗维生素D 佝偻病是一种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由A 基因控制,则女性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男性基因型为XAY、XaY。【详解】A、人群中女性患者(XAXa、XAXA)明显多于男性患者(XAY),A 正确;B、女性患者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致病基因,如XAXA细胞内的基因复制后即有四个,B错误;C、在一个患病家族中,不一定每一代都有人患病,如XaXa、XAY,后代若生儿子即正常,C错误;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0 个致病基
6、因,如含Y的精子,D 错误。故选 A。4下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a 过程有关B胰岛素通过a 过程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b 过程分泌到细胞外D经 b 过程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答案】B【解析】a、b 图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胞吞有关,A 项正确;胰岛素不进入靶细胞,而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而引起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B 项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经胞吐分泌出细胞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但也有例
7、外,如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也是胞吐,D 项正确。5薇甘菊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在适生地能攀援、缠绕于乔木、灌木,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不同入侵程度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有机碳储量未入侵区域轻度入侵区域重度入侵区域植被碳库51.85 50.86 43.54 凋落物碳库2.01 3.52 5.42 土壤碳库161.87 143.18 117.74 总计215.73 197.56 166.70 A植被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去路是以食物的形式流向下一营养级B土壤
8、碳储量减少可能是因为薇甘菊根系密集,增加了土壤氧含量,使土壤中需氧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C与薇甘菊未入侵区域相比,薇甘菊重度入侵区域的总有机碳储量约减少了22.7%D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原因是薇甘菊的入侵导致附主死亡【答案】A【解析】植被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去路之一是以食物的形式流向下一营养级,A 错误;薇甘菊根系密集,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使得土壤氧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中需氧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使得土壤碳储量减少,B 正确;与薇甘菊未入侵区域相比,薇甘菊重度入侵区域的总有机碳储量约减少了(215.73-166.70)/215.73=22.7%,
9、正确;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原因是薇甘菊的入侵导致附主死亡,D 正确。6中国赛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 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曾被称作“千里松林”,但由于过度采伐,成为荒原。经林场建设者们的设计和努力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2019 年,中国“蚂蚁森林”项目再获此殊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对森林采用科学合理的间伐,可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C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和合作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有: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
10、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2.土地流失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5.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详解】A、罕坝曾被称作“千里松林”,但由于过度采伐,成为荒原,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 正确;B、对森林采用科学合理的间伐,可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C、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和合作,C正确;D、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
11、替的方向和速度,因此可知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正确。故选 B。7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A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C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 的 DNA 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纵坐标的相对值先增加后降低,结合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NA 的复制及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等分析各个选项,据
12、此答题。【详解】A、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先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然后三碳化合物还原生成有机物,所以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A 正确;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过程中DNA 进入大肠杆菌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逐渐增强;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又逐渐减少,B正确;C、将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 中培养,含15N 的 DNA 量会逐渐增加,不会减少,C错误;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
13、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D 正确。故选 C。8蝗虫繁殖快,对农作物危害大。我国实施“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成年飞蝗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B生物防治飞蝗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C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志重捕法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
14、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病原微生物,包括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详解】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使蝗虫的生存环境变的不适于其繁殖和生存,都有利于降低种群
15、出生率,A 正确;B、生物防治飞蝗不仅仅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如利用性外激素、利用寄生关系防治也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C、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差,调查飞蝗幼虫的密度宜用样方法,C错误;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故选 A。9因含 N、P 元素污染物的流入,导致妫水河爆发水华。研究人员在妫水河投放以藻类为食的罗非鱼控制水华,实验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亚硝酸氮的变化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磷酸根的变化A罗非鱼等动物和蓝藻等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投放罗非鱼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投放罗非鱼加快清除妫水河中含N、P 元素污染
16、物D妫水河爆发水华,自我调节能力没有丧失【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除动植物之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A 错误;B、投放罗非鱼增加了生物的捕食链(罗非鱼捕食藻类),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 正确;C、题图曲线显示投放罗非鱼后,与对照相比,妫水河中含N、P元素污染物浓度清除时间变短,C 正确;D、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这是由于生态系统仍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 正确。故选 A
17、。【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群落的定义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内涵。10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B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大小代表种群中最年轻年龄组的个体数C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其性比率为1: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要求考生明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知道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数量的统计值,A 错误;B、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大小代表种群中幼年年龄组的个体数,B错误;C、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
18、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C正确;D、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迁出率与迁入率相当,但其性比率未必是1:1,D 错误。故选 C。11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将大气中的2N固定成3NH),并且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菌肥施入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圆褐固氮菌固定的氮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B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C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有机氮源D可通过平板划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
19、固氮能力,能够将大气中的N2固定成 NH3,这些 NH3进入土壤后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圆褐固氮菌还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详解】A、生物固氮生成的NH3经过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A 错误;B、酚红指示剂在pH 升高后将变红,而圆褐固氮菌固氮产生的氨使得pH 升高,因此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B 正确;C、圆褐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因此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要加入有机氮源,C错误;D、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菌种的分离,不能用于菌种的计数,D 错误。故选 B。12下列实验材料或方法可以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
20、是()A用鸡血液中的红细胞提取细胞膜B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染色体联会C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群落丰富度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水西沟镇的臭鼬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常用来作为提取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材料。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详解】A、鸡的红细胞中含有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用鸡血液中的红细胞不能提取到纯净的细胞膜,可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来提取细胞膜,A 错误;B、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染色体不会出现联会,B错误;C、用黑光灯诱捕法只能调查某些有趋光性的昆虫的数量,不能调查没有趋光性的生物数量,故
21、不能用其调查群落的丰富度,C错误;D、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生物的种群密度,故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水西沟镇的臭鼬数量,D 正确。故选 D。13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与O2结合,随血液循环将O2运输至人体各处的细胞,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下图为喜马拉雅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为期110 天的训练过程中随运动轨迹改变(虚线),红细胞数量变化过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B血液中的O2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红细胞数量增加,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D返回低海拔时,人体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会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随着海
22、拔高度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机体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以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但机体增加红细胞数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人体会出现缺氧的症状。【详解】A、人体属于需氧型生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或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以补充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不足,所以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A 错误;B、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 正确;C、红细胞数量增加,在低氧条件下可有更多的机会结合氧,有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C正确;D、在高海拔处,机体的红细胞数量增加,这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调节过程,返回低海拔时,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会使红
23、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逐渐消失,D 正确。故选 A。14果蝇的翅形圆形、镰刀形和椭圆形分别由复等位基因R、S和 T控制,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多只圆翅雌果蝇和多只椭圆翅雄果蝇进行了随机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翅雌果蝇椭圆翅雌果蝇圆翅雄果蝇 椭圆翅雄果蝇镰刀翅雄果蝇=2221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果蝇翅形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B雌、雄果蝇翅形基因型各有6 种CR对 T 为显性,T 对 S为显性DF1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 种【答案】B【解析】【分析】多只圆翅雌果蝇和多只椭圆翅雄果蝇进行了随机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翅雌果蝇 椭圆翅雌果蝇圆翅雄果蝇 椭圆翅雄果蝇镰刀翅雄果蝇=222 1
24、1,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推导出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R 对 T 为显性,T 对 S为显性,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XRXT、XRXS,比例为1 1,雄蝇的基因型为XTY,F1椭圆翅雌果蝇基因型有2 种;该果蝇群体中,雌果蝇翅形基因型有6 种,雄果蝇翅形基因型有3 种。【详解】A、由分析可知,果蝇翅形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 正确;B、结合分析可知,该群体中关于翅形的相关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故雌果蝇翅形基因型有6 种,分别为XRXR、XRXT、XTXT、XSXT、XRXS、XSXS,雄果蝇翅形基因型有3 种,即为XRY、XSY、XTY,B错误;C、后代雌蝇的表现型中
25、无镰刀型出现,且在亲本雄蝇表现为椭圆的情况下,故可知圆翅对椭圆为显性,椭圆对镰刀翅为显性,即R 对 T 为显性,T 对 S为显性,C正确;D、由分析可知,F1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 种,即 XTXS、XTXT,D 正确。故选 B。1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双缩脉试剂检验蛋白酶的专一性B用模型构建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C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D用15N 标记的核苷酸研究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答案】B【解析】【分析】1、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信阳市 2021 新高 第三次 模拟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