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3)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3)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3)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珠海市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3)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B衰老细胞的体积增大,色素积累C细胞癌变通常是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D细胞分化导致人体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详解】A、细胞凋亡是基因编程性死亡,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A 正确;B、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色素积累,B 错误
2、;C、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作用下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人体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D 正确。故选 B。【点睛】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不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种类会发生改变。2为研究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 型的转化因子是DNA 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对本实验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B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S 型菌落出现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D本实验结果表明DNA 使 R 型菌发生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
3、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 酶和 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 与 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A、本实验通过加蛋白酶和DNA 酶解去相应的物质,将 DNA、蛋白质分开,用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 正确;B、甲组是混合培养,乙组是出去蛋白质后再混合培养,均能发生转化,但转化率低,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B 错误;C、乙组实验中加蛋白酶处理后,培养皿中有S型菌落,则说明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D、丙组实验中加入DNA 酶后,没有S型菌落,说明DNA
4、的结构被破坏了,若是结构完整,则有S型菌落,进一步对照说明DNA 使 R 型菌发生转化,D 正确;故选 B。3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C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 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答案】C【解析】【分析】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
5、胞免疫。【详解】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产生效应B 细胞核记忆细胞,效应B 细胞分泌抗体,不能使靶细胞裂解,A 错误;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到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B错误;C、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 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正确;D、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摄取处理抗原,使其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呈递给T 细胞,T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 细胞,D 错误。故选 C。4生物的生命活动是由不同的细胞共同完成的,同一细胞中的不同结构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和纺锤体会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B叶绿体膜和类囊体薄膜上具有将光能转换
6、成化学能的酶系统C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必需的酶和ATP D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区室,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详解】A、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中,中心体在间期复制,此后在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在前期出现,末期消失;故中心体不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A 错误;B、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是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B 错误;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在线粒体内进行,而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7、C错误;D、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 细胞和 4N 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是细胞的分化不同步B“嵌合体”只产生含有38 条染色体的配子C“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 条染色
8、体【答案】C【解析】【分析】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得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使得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详解】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A错误;B、二倍体的葡萄是2N=38,所以“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19 条染色体的配子,B 错误;C、“嵌合体”不同的花(2N 细胞和 4N 细胞)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 正确;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最少含有的染色体有38 条,D 错误。故选 C。6下列不能作为病人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指标是()A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病毒的表面蛋白B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相应抗体C检
9、测病人体是否出现发热症状D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病毒核酸【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D、该病毒的表面蛋白和核酸都是该病毒特有的物质,检测病人体内是否含有该物质可作为病人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指标,AD 错误;B、抗体和抗原是特异性结合的,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相应
10、抗体可作为病人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指标,B 错误;C、很多病原体都会引起病人发热,故其不能作为病人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指标,C正确。故选 C。7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液 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 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C 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内 pH 的剧烈变化D 、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
11、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详解】体液 是血浆,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 正确;是组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B 错误;当乳酸进入 血浆中时,因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对,其中乳酸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达到了调节pH 平衡的目的,C 错误;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 错误。8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已经达到9 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人类干细胞分化使该组织各种细胞的遗
12、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癌细胞,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D若培育过程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详解: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A 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细胞癌变是细胞中抑癌基因和原癌
13、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明确全能性是以形成完整的个体为标志的,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9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喜氧罕见细菌,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来维持生存。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C由该细菌可知,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D该菌是光能自养细菌,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
14、体【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细菌含有集光绿色体,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故该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但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等结构。【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A 错误;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错误;C、据题意可知,该细菌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细菌,故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C正确;D、细菌没有叶绿体,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叶绿素,D 错误。故选C。10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生物科学技术会为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下列关于生物科学技术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
15、,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B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免疫排斥C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得到克隆动物是培育新物种的一种方式D设计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答案】B【解析】【分析】1、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操作过程包括: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筛选、杂种细胞培养、杂种植株再生以及杂种植株鉴定等步骤。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 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
16、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3、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克隆动物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因为其细胞核基因来自提供细胞核的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但其性状主要与提供细胞核的生物相似。4、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详解】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不能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
17、况,A 错误;B、免疫排斥是机体对移植物(异体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其破坏的过程,细胞之间不存在免疫排斥,B 正确;C、通过核移植技术产生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繁殖,不能培育新物种,C错误;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核移植技术和试管婴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识记核移植技术过程、试管婴儿培育过程,根据题干进行筛选。1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人体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18、,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选C。12研究发现过度肥胖引起的型糖尿病患者中,在注射等量的胰岛素后,长期服用药物X的患者,其血糖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未服用药物X的患者。为探究药物X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模型鼠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模型鼠未注射胰岛素B 型糖尿病是由于过度肥胖使胰岛B 细胞受损导致的C药物 X 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D药物 X可能会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答案】D【解析】【分析】由曲线情况可知,注射胰岛素后对照组血糖浓度下降缓慢,而实验组血糖浓度在60 分钟内明显下降。【详解】A、该实验的
19、目的是探究药物X的的作用,故是否饲喂药物X 是唯一变量,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差别是不饲喂药物 X,其余同实验组,A 错误;B、根据注射胰岛素后对照组的血糖浓度变化,可判断型糖尿病不是胰岛素缺乏导致的,故不可能是胰岛 B 细胞受损,B 错误;C、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药物X 不能直接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C错误;D、实验组服用药物X后再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对照组没有服用药物X,对其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没有显著降低,这说明药物X 使老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得以降低血糖,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
20、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区分实验的变量,同时能结合曲线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构成细胞成分,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B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模板C人体细胞内某些酶可以从食物中获得D由于细胞分化,不同细胞内的酶都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值;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细胞代谢起催化作用,A 错误;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1、,因此酶的合成需要模板mRNA 或 DNA,B正确;C、酶是生物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所以不能从食物中获得,只能在活细胞中合成,C错误;D、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有一些酶是相同的,如呼吸酶、ATP合成酶等,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识记酶的本质和特性、明确酶催化的特点和酶促反应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14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S型肺炎双球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BR 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无法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C可以用15N 标记噬菌体检测其侵染大肠杆菌后的放射性位置D DNA 不仅可以引起细菌的转化,而且
22、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35S)和噬菌体的DNA(32P),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悬浮液/沉淀)。实验结果:32P组沉淀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DNA 能进入大肠杆菌,且在新的噬菌体中也发现了32P,说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35S组悬浮液中放射性较强,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详解】A、S型肺炎双球菌是细菌(原核生物),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 错误;B、DNA 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转录时,R 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可以与 RNA 聚
23、合酶(蛋白质)结合,因此B错误;C、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中都有15N,15N 标记无法探究遗传物质是DNA 还是蛋白质,因此不能用15N标记噬菌体检测其侵染大肠杆菌后的放射性位置,C 错误;D、DNA 不仅可以引起细菌的转化,S型菌的 DNA 可以使 R 型转变成 S型,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D 正确。故选 D。15生物学家提出了“线粒体是起源于好氧细菌”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了某种好氧细菌形成共生关系,最终被吞噬的好氧细菌演化成线粒体。下列多个事实中无法支持该假说的是()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 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 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B线粒体外膜
24、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C高等植物细胞的核DNA 与蛋白质结合呈线状,而线粒体DNA 裸露且主要呈环状D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答案】A【解析】【分析】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 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比较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主要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有以核膜
25、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生物膜系统无生物膜系统有生物膜系统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DNA 存在形式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增殖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 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 则主要来白雌性亲本,这与题干假说无关,A错误;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珠海市 2021 高考 中招 适应性 测试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