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pdf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视野中根尖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呈棒状或杆状B用清水漂洗可使细胞恢复活性以利于染色C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着丝粒连续分裂的过程D用苏丹III 等碱性染料使染色体着色以利于观察【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散开)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制片 观察,据此答题。【详解】A、根尖分生区的
2、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A 错误;B、用清水漂洗是为了洗去解离液,防止影响染色的效果,细胞经过解离步骤已经死亡,B 错误;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由于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着丝粒连续分裂的过程,C正确;D、染色体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苏丹III 用于脂肪的鉴定,D 错误。故选 C。2图中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核苷酸是构成物质甲的基本单位B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C物质丙是构成细胞的基本骨架D物质乙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细胞结构
3、之间的关系,先分析题图确定甲、乙、丙的本质,然后根据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分析判断据图示可知,甲、乙构成染色体,故甲为DNA,乙为蛋白质,甲、丙构成细胞膜,故丙为磷脂。【详解】物质甲为DNA,脱氧核苷酸是构成物质甲的基本单位,A 错误;物质甲为DNA,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B错误;物质丙为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C错误;物质乙是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BC,一是作为特定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没有主次之分;二是容易“细胞的基本骨架”看成“细胞中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而误判。3赫尔希和蔡斯精妙的实验设计思路使得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相关
4、叙述错误的是A选择了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区分DNA 和蛋白质分子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需长时间保温培养D对离心后试管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进行放射性检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结构简单,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 正确;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5、和蛋白质,可以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这也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 正确;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不能长时间培养,否则,大肠杆菌裂解后,会释放子代噬菌体,影响实验结果,C 错误;D、离心后检测到35S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是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D 正确。故选 C。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B 细胞能合成抗体,一部分分泌出去,一部分留在细胞膜上B辅助性T 细胞能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免疫目标有自身
6、细胞和异体移植细胞D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MHC 复合体能被辅助T 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详解】A、效应 B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产生后全部分泌出去,A 错误;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辅助性T 细胞的参与,B正确;C、细胞免疫中,效应细胞毒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包括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因此免疫目标有自身细胞和异体移植细胞,C正确;D、辅助 T 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功能,能够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MHC 复合体,D 正确。故选 A。5新“肥胖因子”GPNMB 蛋白是一种由肝
7、细胞产生的蛋白,能被Adam 蛋白酶剪切后以出芽的形式释放到细胞外。肝脏分泌的GPNMB 蛋白能促进小鼠脂肪组织的脂质合成基因的表达,抑制机体产热,最终引起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GPNMB 蛋白是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加工和运输形成的,并以胞吐的方式分泌B运用抗体中和GPNMB 蛋白会抑制脂肪细胞中特有的脂质合成基因的表达C用技术手段减少肝脏GPNMB 蛋白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减轻肥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况D推测 GPNMB 蛋白大量表达会诱导肥胖,增加脂肪组织重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GPNMB 蛋白是一种由肝细胞产生的蛋白,能被 Adam 蛋白酶剪切后
8、以出芽的形式释放到细胞外”即是由细胞内产生、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属于分泌蛋白,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GPNMB 蛋白是分泌蛋白,形成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加工和运输,分泌方式为胞吐,A 正确;B、脂肪细胞无特有脂质合成基因,其他细胞也含有脂质合成基因,B 错误;CD、由题干信息“GPNMB 蛋白 最终引起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可知 GPNMB 蛋白大量表达会诱导肥胖,增加脂肪组织重量,若用技术手段减少肝脏GPNMB 蛋白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减轻肥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况,C、D 正确。故选 B。【点睛】解答此题需从题干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GPNMB 蛋白的本质及其作用机理。6下列有关HI
9、V 的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B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C脂类膜镶嵌有病毒编码的蛋白质D HIV 的 RNA 通过 RNA 复制形成前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HIV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因,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T 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 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可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减退,便会招致一些平时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害的感染。【
10、详解】A、HIV遗传物质是RNA,RNA 中文名称为核糖核酸,A 正确;B、HIV 没有膜结构,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B 正确;C、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但镶嵌有病毒编码的蛋白质,C 正确;D、HIV 的 RNA 通过逆转录得到DNA,再通过转录得到RNA,翻译得到蛋白质,RNA 和蛋白质组合形成新的病毒(前病毒),D 错误。故选 D。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动物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不是内环境B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C手足抽搐可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D稳态破坏后,细胞代谢出现紊乱且代谢强度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
11、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
12、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 Na+和 Cl-。【详解】A、单细胞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可以是外界环境,A 正确;B、肝脏内血管走向为动脉进肝脏,静脉出肝脏,饥饿时肝糖原分解,静脉端血糖浓度高,B 正确;C、手足抽搐是由血浆中Ca2+过少引起的,C正确;D、稳态破坏后,细胞代谢出现紊乱但代谢强度不一定下降,比如甲亢,D 错误。故选 D。8下列有关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少量ATP B可产生水C可释放二氧化碳D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厌氧呼吸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发生的,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厌
13、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一样,进行糖酵解;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乳酸或乙醇和 CO2。【详解】A、厌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少量的ATP,A 正确;B、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只能分解形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产生水,B 错误;C、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能分解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C 正确;D、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9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见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因
14、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B图中实验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浓度 X、Y、Z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为YXZ D将浓度Z溶液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其作用效果不可能好于Y【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随着生长素类似物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平均根长度也逐渐增多,浓度Y时生根数和生根长度最多最长,然后生根数和长度又逐渐下降。【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和生根长度,A 正确;图示随着生长素类似物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平均根长度也逐渐增多,浓度Z时,生长素类似物对生根数与生根长度低于对照组,即具有抑制作用,体现了
15、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正确;由于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故浓度X、Y、Z 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一定为XY Z,也可能为YXZ,C正确;浓度为Z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最高,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其作用效果可能好于Y,D 错误。故选:D。【点睛】考生要能够通过曲线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10某炭疽杆菌的A 基因含有A1A6 6 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 基因的 2 个缺失突变株K(缺失A2、A3)、L(缺失 A3、A4、A5、A6)。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突变株
16、L 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 个小段都不缺失)。若将 X 与 K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 基因的A A2小段BA3小段CA4小段D A5小段【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炭疽杆菌的A 基因含有A1A66 个小段,其中任意片段都有可能缺失,细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详解】从题干的信息可看出突变株L 缺失 A3、A4、A5、A6小段,但具有A1、A2小段,其与点突变株X 共同培养后,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
17、菌,那么点突变株X 应具有 A3、A4、A5、A6小段,所以未知的点突变可能位于A1、A2小段。突变株K缺失 A2、A3小段,其与点突变株X 共同培养后,得到转化的细菌都是非野生型,而只有当该点突变位于突变株K的缺失小段上时才能得到上述结果,因此点突变株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 基因的 A2小段,故选A。11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中,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杂菌污染B人工种子制备中,需向人工薄膜内添加植物激素,以促进愈伤组织发育C胚胎移植中,需向受体注射免疫抑制剂,以避免受体对植入胚胎产生排斥反应D胚胎干细胞可在饲养层细胞上进行培养,从而维持其分
18、裂而不分化的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1、动物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消毒、灭菌 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 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适宜的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 CO2(维持培养液的PH)。2、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
19、中,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A 错误;B、人工种子是以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幼苗,不需要添加植物激素,B错误;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向受体注射免疫抑制剂,C 错误;D、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2将某种离体神经纤维分别置于海水、中,同时给予一次适宜刺激并检测
20、其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产生 A 点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神经元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B产生 B 点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神经元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C导致曲线 与曲线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海水 中K浓度较低D导致曲线 与曲线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海水 中Na浓度较低【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过程,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此时神经元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外流,产生外正内负的电位变化。当神经纤维上有兴奋传递而来,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由图可知A 点神
21、经元未兴奋,此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电位,形成原因是神经元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A 错误;B、B 点时细胞接受刺激已经兴奋,此时神经元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B 错误;C、曲线 和曲线 相比,静息电位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海水中钾离子浓度没有变化,C 错误;D、曲线 和曲线 相比,虽然曲线上升但并未形成动作电位,可能与海水中钠离子浓度较低有关,D 正确;故选 D。13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纤维素、糖原不同的原因是组成其基本单位的排列顺序不同B组成DNA 和 RNA 的元素种类不同,含氮碱基也不完全相同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生成的水中的氧来源于氨基酸的羧基D等质量
22、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释放能量多,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2、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3、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 A、U、G、C。【详解】A、淀粉、纤维素、
23、糖原都属于多糖,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三者不同的原因是葡萄糖数量和连接方式不同,A 错误;B、组成 DNA 和 RNA 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N、P,含氮碱基不完全相同,B 错误;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生成的水中的氧来源于氨基酸的羧基,C 正确;D、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释放能量多,所以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D 错误。故选 C。14下列与感受器、效应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先后发生B感受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效应器细胞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感受器的兴奋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
24、缩【答案】D【解析】【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详解】A、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A 正确;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 正确;C、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D、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
25、腺体,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或肌肉收缩,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的传导方式和方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15研究人员将某实验动物的第5 号染色体上的一段DNA 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实验动物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敲除的DNA 片段具有遗传效应B动脉硬化的产生与生物变异有关C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5 号染色体上D利用 DNA 片段的敲除技术可以研究相关基因功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因“敲除”,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判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2021 新高 生物 模拟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