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百色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广西省百色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百色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西省百色市 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系谱图,其中有一种遗传病为红绿色盲,甲病基因用A、a 表示,乙病基因用B、b 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若 5为正常女性,基因型是aaXBXb或 aaXBXBC1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1/4 D若 5为 XXY型红绿色盲个体,最可能由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配异常引起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1 和-2 都患甲病,但子代有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父亲患病,
2、女儿不患病,说明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而在常染色体上。两病中有一种病为红绿色盲,即伴性遗传,所以乙病为伴性遗传,-3 和-4 都不患乙病,子代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伴X 隐性遗传。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正确;B、-4 患有乙病,若-5 为正常女性,则-3 基因型为AaXBXb,-4 基因型为aaXBY,所以 -5 为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或 aaXBXB,B正确;C、-1 正常,父亲患乙病,则-1 基因型为aaXBXb,则-1 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子女患病(aaXbY)的可能性是1/4,C 正确;D、-3 基因型为AaXBXb
3、,-4 基因型为aaXBY,若-5 为 XXY 型红绿色盲个体,即基因型为XbXbY,应为母方减数第二次后期Xb的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了XbXb的异常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后形成的 XbXbY个体,D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点,遗传图谱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常规稻作指田间仅种植水稻,稻蟹共作指利用稻田养蟹。水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场所,河蟹通过取食稻田虫子,减轻稻田虫害,河蟹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利于水稻生长。与常规稻作相比,从生态学角度对稻蟹共作模式的分析,错误的是A使水稻和河蟹之间建
4、立合作关系B使水稻和河蟹之间的能量循环流动C改变了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D改变了稻田中食物网的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水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场所,河蟹通过取食稻田虫子,减轻稻田虫害,说明水稻和河蟹之间有合作关系,A 正确;B、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B 错误;C、与常规稻作相比,稻蟹共作模式中生物种类增加,改变了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D、稻蟹共作模式中物种组成改变,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发生改变,D 正确。故选 B。3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
5、进入老年后发病。AD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T/t)发生突变。某家族的AD 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其中,7 是一名女性,目前表现型未知。对下列系谱图的分析中不再考虑有任何变异的发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D 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 的基因型是TT或 Tt B若 5 为纯合子,7 一定会携带AD 致病基因C若 7 已怀孕(与一正常男性结婚),她生出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3 D用 7 与一名家族中无AD 遗传的健康男性结婚,在备孕前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患病的I-1 号和 I-2 号结婚生出了表现正常的 3 号个体,可知控制该病
6、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又知该基因位于21 号染色体上,且为常染色体,故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详解】A、由分析可知,AD 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3 号的基因型为tt,可知双亲的基因型均为 Tt,则 5 的基因型是TT或 Tt,A 正确;B、若 5 为纯合子,即基因型为TT,7 的基因型为Tt,即一定会携带AD 致病基因,B 正确;C、6 号的基因型为tt,5 的基因型是1/3TT 或 2/3Tt,则 7 的基因型为1/3tt、2/3 Tt,若 7已怀孕(与正常男性结婚),则她生出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2/31/2=1/3,C正确;D、由于 5 的基因型是TT或 Tt,6 号的基
7、因型为tt,可见 7 可能携带AD 致病基因,则 7与一名家族中无AD 遗传的健康男性结婚,可能生出患病的孩子,故在备孕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中已怀孕是关键信息。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前提B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被保存,并得到积累D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
8、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A 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B正确;C、经过世代的自然选择,种群中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C 正确;D、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D 错误。故选 D。5安装于10 目镜中的目镜测微尺,在低倍物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目镜不变,换高倍镜后,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1.75um。如果在 10 目镜和 10 物镜构成
9、的视野中,一个酵母菌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 格,则在换高倍镜后测得的酵母菌长度是()A 20 格B30 格C15 格D25 格【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已知在低倍物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一个酵母菌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 格,所以程度是57=35um。换高倍镜后,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1.75um,所以高倍镜下细胞长度是 35/1.75=20 格,故选A。6某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方法从野生型雌雄同株水稻中获得A、B两种矮生水稻突变体。利用一定的仪器和方法对 A、B 及野生型植株体内的各种激素含量测定后发现,A 植株中只有赤霉素含量显著低
10、于野生型植株,B 植株各激素含量与野生型大致相等。A 植株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喷施赤霉素后,株高恢复正常,B植株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株高都不能恢复正常。将A 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F1全为野生型(正常株高),F1再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野生型:矮生型=31。将 B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F1全为矮生型,F2再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矮生型:野生型=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植株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而来且突变类型为生化突变B若 A 植株与 B 植株杂交,则子代植株为矮生型,但赤霉素含量与野生型相同C若 A 植株与 B植株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矮生
11、型占13/16 D若 A 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的子一代与B 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子一代进行杂交,后代中矮生型 正常株高=11【答案】C【解析】【分析】A 植株与野生型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所以A 植株是隐性性状,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而来。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加以判断。【详解】A、因为 A 植株与野生型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所以 A 植株是隐性性状,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而来,所有的基因突变类型都可归为生化突变,A 正确;B、假设控制A、B植株突变的基因分别用A/a、B/b 表示,由题干信息可知,A 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子一代基因
12、型为AaBb,所以子一代的表现型为矮生型且赤霉素含量与野生型相同,B 正确;C、因为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所以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中正常株高的基因型为A_bb,概率为 3/41/4=3/16,即子二代中矮生型占13/16,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全为矮生型,C错误;D、A 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B 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不管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都相同,所以A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的
13、子一代与B 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子一代进行杂交,后代中矮生型:正常株高=1:1,D 正确。故选 C。7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 OY(无 X 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 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1/2 000 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 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红眼雄果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B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C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答
14、案】A【解析】【分析】正常情况下,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后代中雌果蝇应该为红眼XAXa,雄果蝇应该为白眼XaY。出现的白眼雌蝇应该为XaXaY,不育的红眼雄蝇应该为XAO。【详解】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F1出现的白眼雌蝇为XaXaY,是异常卵细胞(XaXa)和正常精子(Y)结合的结果。不育的红眼雄蝇为XAO,是异常卵细胞(O)和正常精子(XA)结合的结果;因此,A 错误,B、C、D 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异常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Y和 XAO,进而分析出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所致。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的数
15、量超过K/2 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1)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 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 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2)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
16、标志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则统计值将偏小;反之则导致统计值偏大。【详解】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K/2 时,种内斗争加剧,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错误;C、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 第二次捕获数 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捕食者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
17、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错误。故选 C 9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00%。若将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F2成熟植株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A 2 种,3:4 B4 种,12:6:2:1 C4 种,1:2:2:3 D4 种,9:3:3:1【答案】B【解析】【分析】将玉
18、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的基因型是DdRr,F1自交产生F2。【详解】按照基因分离定律分析,F2代高秆:矮秆应为3:1,但由于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因此 F2成熟植株中的高秆:矮秆就为2:1;同理,F2代抗病:感病也应为3:1,但由于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所以 F2成熟植株中的抗病:感病就为6:1。再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分析,F2代的表现型的种类是4 种,比例为(2:1)(6:1)=12:6:2:1,B 正确。故选 B。【点睛】此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0“稻田养鱼”是利用“鱼吃虫饵、鱼粪肥田”的一种养殖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19、的是()A鱼吃虫饵,虫饵能量中的1020%进入鱼体内B鱼粪肥田,鱼粪中有机物养料可直接被水稻吸收利用C害虫吃水稻,水稻产生的CO2可进入害虫体内D该养殖模式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产者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只能直接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详解】A、1020%的能量传递
20、效率是指鱼与害虫各自所占的两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值,不是个体之间同化能量的比值,A 错误;B、鱼粪中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水稻根部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水稻利用,B 错误;C、害虫为异养生物,不能吸收CO2,C 错误;D、该养殖模式增加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能量传递效率、物质循环的形式、抵抗力稳定性等知识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均发生群落的次
21、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
22、,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 正确;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正确;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正确;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作用,D 错误。故选 D。12为研究R 型肺
23、炎双球菌转化为S 型的转化因子是DNA 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对本实验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B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S 型菌落出现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D本实验结果表明DNA 使 R 型菌发生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 酶和 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 与 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A、本实验通过
24、加蛋白酶和DNA 酶解去相应的物质,将 DNA、蛋白质分开,用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 正确;B、甲组是混合培养,乙组是出去蛋白质后再混合培养,均能发生转化,但转化率低,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B 错误;C、乙组实验中加蛋白酶处理后,培养皿中有S型菌落,则说明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D、丙组实验中加入DNA 酶后,没有S型菌落,说明DNA 的结构被破坏了,若是结构完整,则有S型菌落,进一步对照说明DNA 使 R 型菌发生转化,D 正确;故选 B。13下列有关生物学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DNA 分子模型制作”活动中,需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反向排列组成单链B“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活动中,两
25、个桶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C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不使用比浊法计数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不同部位的外表皮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3、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细胞保持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百色市 2021 新高 第三次 适应性 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