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pdf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 2021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组)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组去除顶芽,组去顶并在切口涂抹AA 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的第 组实验可以省去B 组和 组对比说明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C组侧芽生长长度较短的原因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D本实验可以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组保留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生长
2、素浓度过大,从而抑制侧芽生长;组去除顶芽,侧芽生长;组在去顶后人工涂抹AA,结果是侧芽长度小于组侧芽长度,说明顶芽对侧芽的作用与生长素有关,即抑制侧芽生长。【详解】A、组在去顶后人工涂抹AA,结果是侧芽长度小于组侧芽长度,说明顶芽对侧芽的作用与生长素有关,即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实验中组是必需有的,A 错误;B、组保留顶芽,因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大,从而抑制侧芽生长,B正确;C、组保留顶芽,因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大,从而抑制侧芽生长,C正确;D、本实验体现了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较高浓度时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的生理
3、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4 不含有甲病基因,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系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双胞胎(-1 与-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 C-3 和-3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1 与一个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5/2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根据-1、-2 和
4、-2 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4 不含有甲病基因,但子代有患疾病的儿子,因此甲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 表示);根据 -1、-2 和-1 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 表示)。【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B、就乙病而言,-1 患乙病,所以-1 和-2 的基因型均为Bb,则-3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2/3Bb,-4 患乙病,所以-4 的基因型为Bb,他们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2/31/4=1/6,-1 与-2 为异卵双胞胎,因此双胞胎(-1 与-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1/
5、6=1/36,B 错误;C、-3 的基因型为BbXAXa,-3 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XAXa、2/3BbXAXa,因此两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错误;D、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即 bb 的频率为1/100,则 b 的基因频率为1/10,B 的基因频率为9/10,人群中正常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Bb(BB+Bb)=(21/109/10)(1-1/100)=2/11,-1 的基因型为bbXAXa,其与一个正常的男性(9/11BBXAY、2/11BbXAY)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2/11 1/2)3/4=15/22,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
6、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它们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3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以获得完整的番茄植株,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B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C此过程中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D根尖细胞最终发育为无叶绿体的植株【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建立无菌体系,即外植体及培养基的消毒、接种,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2)进行增殖,不断分化产生新的植株,或直接产生不定芽及胚状体,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进行继代培养
7、,以达到大量繁殖的目的;(3)将植株转移进行生根培养,可以转入生根培养基,也可以直接切取进行扦插生根;(4)试管苗过渡,即试管苗出瓶后进行一定时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涉及到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再分化形成根或芽的过程,A 正确;B、植物组织培养时所用培养基中除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外,还要加入起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B 正确;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应进行无菌操作,防止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C正确;D、根尖细胞中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基因,所以经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中有叶绿体,D 错误。故选 D。4一只纯合朱红眼雌果蝇与
8、干只纯合玉色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均表现为野生型,雄果蝇均表现为朱红眼。将F1中的雌、雄果绳杂交得到F2,表现型结果如下:(控制果蝇眼色的相关基因如果是一对用A/a 表示,如果是两对用A/a、B/b 表示)雌果蝇雄果蝇野生型 250 朱红眼 250 朱红眼 200 野生型 50 玉色眼 200 白眼 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F1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比例为1:1:1:1的四种配子BF1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F2代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C若 F2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它的异常是因为F1代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D若按 F1产生雌配子的比例产生F2的
9、雌蝇,则F2 代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随机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子代雌果蝇中出现朱红眼的概率是7/10【答案】D【解析】【分析】纯合 朱红眼 玉色眼 F1:野生眼、朱红眼,由此可见,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F1:野生眼 朱红眼 :250 野生型、250 朱红眼,:200 朱红眼、200 玉色眼、50 野生眼、50 白色眼,雌雄性状有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为X 染色体上;F1:野生眼 朱红眼后代中,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 即 4:4:1:1,该性状最可能有由两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由于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
10、:50:50 即 4:4:1:1,因此 F1中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比例为 4:4:1:1 的四种配子,A 错误;B、F1:野生眼 朱红眼后代中,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 即 4:4:1:1,该性状最可能有由两对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并且根据雄性后代4:4:1:1,可以预测 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4XaB:4XAb:1XAB:1Xab;该过程用基因型表示如下:P:XAbXAb朱红眼 XaBY玉色眼 XaBXAb野生眼、XAbY朱红眼;F1:XaBXAb野生眼 XAbY朱红眼 :250 野生型 XABXAb、XAbXaB、250 朱红眼 XAb
11、XAb、XAbXab,:200 朱红眼 XAbY、200 玉色眼 XaBY、50 野生眼 XABY、50 白色眼 XabY,因此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F2代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XAbXab,B 错误;C、若 F2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XabXab),雌雄配子均异常,因此它的异常是因为F1代中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且雌配子发生交叉互换导致的,C错误;D、F2代雌果蝇(4/10XAbXaB、1/10XABXAb、4/10XAbXAb、1/10XAbXab)与白眼雄果蝇(XabY)随机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子代雌果蝇中出现朱红眼的概率=4/10 1/2+1
12、/10 1/2+4/10+1/101/2=7/10,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5植物体内生长素(IAA)与脂溶性小分子IAA 甲酯(MeIAA)可以相互转化。在黑暗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 IAA 和 MeIAA 分别处理拟南芥的种子,种子萌发后形成的下胚轴相对长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1AA 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BIAA 对下胚轴生长的抑制作用比MelAA 更显著CMeIAA 进入细胞需要膜上载体协助并需要消耗能量D若在生长素浓度01 molL 1之间再
13、设置实验组,下胚轴相对长度可能大于10【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与没有IAA、MeIAA 的空白对照相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IAA、MeIAA 浓度的增大,下胚轴长度逐渐缩短,说明IAA、MeIAA 抑制下胚轴伸长,与IAA 相比,在相同浓度条件下,MeIAA 条件下培养的下胚轴更短,说明MeIAA 的抑制作用更强。【详解】AB、据图分析可知,用不同浓度IAA 处理,几组实验组的下胚轴相对长度均小于对照组的下胚轴相对长度,说明实验组的IAA对下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其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并且 MeIAA比 IAA 的抑制作用更强,AB 错误;C、MeIAA
14、为脂溶性小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应为自由扩散,C 错误;D、低浓度IAA 促进生长,高浓度IAA 抑制生长,图中IAA 浓度为 1 molL 1时已经具有抑制作用了,说明IAA 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应在01 molL 1之间;若在最适浓度附近再设置实验组,IAA 会促进下胚轴生长,其相对长度应大于空白对照组,而图中将空白对照组的下胚轴长度设为1,即适宜浓度时下胚轴相对长度可能大于10,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两重性的含义是解题关键。6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
15、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 、都需要消耗ATP,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 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题图分析:过程 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称为胞吐,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过
16、程 为 Na+内流过程,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过程 表示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回收神经递质,需要载体和能量。【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知过程需要消耗ATP(能量),A 错误;B、由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了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C、题意显示,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从而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当 Ca2+跨膜运输受阻,会导致释放的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D、过程分别表示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回收,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原因
17、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 错误。故选 C。7某小岛上生活着自然寿命为一年半左右的某种鼠,数量较多且无迁入和迁出。研究人员通过等距布放鼠笼开展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进行其种群特征的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但不能估算性别比例B根据不同时间段标志重捕法所得的数据,可以推算种群增长率C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D只有少数鼠笼重捕到的雄鼠与上一次为同一个体,说明雄鼠具有领域【答案】B【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
18、法。注意事项: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详解】A、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根据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估算种群的性别比例,A 错误;B、根据不同时间段标志重捕法所得的数据,可以推算种群增长率,B 正确;C、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C错误;D、标志重捕法操作中是完全随机选择一定空间进行捕捉,如果鼠笼重捕到的雄鼠与上一次为同一个体,不能说明雄鼠具有领域,D 错误。故选 B。【点睛】种群的空间特征包
19、括均匀分布、随机型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型分布是指中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8下列过程不涉及负反馈调节的是()A捕食者数量对被捕食者数量的影响B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C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D落叶量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详解】A、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又会使得捕食者减少,属于负反馈
20、调节,A 错误;B、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使得血糖浓度降低,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落叶量增加,为土壤动物提供更多的有机物,土壤动物丰富度增加,但土壤丰富度不影响落叶量,D正确。故选 D。9下列有关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B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C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D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答案】C【解析】【分析
21、】同位素标记法能跟踪物质的位置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原理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模型建构的种类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蛋白质,现在认为的膜的结构是流动镶嵌模型。【详解】A、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A 错误;B、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直接制片观察,B错误;C、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C正确;D、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D 错误。
22、故选 C。【点睛】甲基绿使DNA 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健那绿染线粒体呈绿色,叶绿体不用染色,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10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着病情的发展,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称为桥本氏甲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免疫缺陷病B桥本氏甲减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C桥本氏甲减患者可能出现嗜睡、体温偏低的症状D桥本氏甲减患者可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药物减轻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23、。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根据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甲状腺细胞的抗体可知,患者免疫系统产生了对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从而导致甲状腺细胞受损,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患病,由此可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详解】A、由分析可知,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 错误;B、桥本氏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其水平较高,B 正确;C、桥本氏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减少,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嗜睡,细胞代谢水平降低,体温偏低,C 正确;D、桥本氏甲减,机体分泌的甲状腺数素减少,故口服甲状腺激素(小分子物质)的药物可以减轻症状,D 正确
24、。故选 A。11新冠病毒2019-nCov 引发全球疫情,为了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其疫苗研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下列有关人体接种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A接种疫苗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B首次接种疫苗会引起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C接种后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合成分泌抗体D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接种疫苗后,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接种疫苗后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抵抗同种抗原的再次入侵,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A 错误;B、首次接种不
25、会引起记忆细胞增殖分化,B 错误;C、接种后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C错误;D、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可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发生免疫反应,D 正确。故选 D。12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2 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 B-1 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 C-2 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8 D-1 基因型为XA1XA1概率是 1/8【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等位基因A1、A2、A3位于 X染色体上,它们所控制的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州市 2021 新高 模拟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