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新高考五诊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新高考五诊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新高考五诊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信阳市 2021 届新高考五诊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下列有关体育锻炼的时段选择及其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A傍晚;是全天空气中O2浓度最高的时段,此时运动提供给锻炼者的O2最充足B中午;是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最大的时段,所以最有利于锻炼者做有氧呼吸运动C清晨;是全天空气中CO2浓度最高的时段,此时运动对提升细胞呼吸功能最有利D深夜;深夜的气温较白天要低,此时身体内细胞呼吸減弱,运动时能量消耗最少【答案】A【解析】【分析】一天中氧气含量的变化为,早上的时候最少(晚上植物动
2、物都在呼吸)日出后,逐渐开始增加,一直到下午(15 点左右)达到最大值,日落后植物停止光合作用,氧气含量开始减少,然后又到黎明达到最少。【详解】A、傍晚,随着光照越来越弱,光合速率逐渐下降,植物释放到外界的氧气虽然逐渐减少,甚至会从外界吸收氧气,但该时间段是全天空气中O2浓度最高的时段,而且温度又不高,故此时能提供给锻炼者的O2最充足,A 正确;B、中午;是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大的时段,单位时间释放到外界的氧气较多,故此时空气中氧气浓度较高,但中午时气温也高,故不有利于锻炼者做有氧呼吸运动,B错误;C、清晨,对于植物来说,经过一晚上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外界很多二氧化碳;故此时是全天空气中CO2浓度
3、最高的时段,此时运动锻炼者不利,C 错误;D、深夜;深夜的气温较白天要低,但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故对人体的细胞呼吸不会减弱,甚至还会由于气温变低,导致细胞呼吸增强,运动时能量消耗更多,D 错误。故选 A。2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中的物质释放到 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神经递质和其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C若刺激A 点,图 B 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的偏转D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图右侧为突触结构,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详
4、解】A、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 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A 错误;B、神经递质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但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B错误;C、若刺激A 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会先后传过电流表的右侧和左侧,所以图 B 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的偏转,C正确;D、由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同时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通过主动运输将钠离子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 错误。故选 C。3白化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两种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表示转录
5、、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M1与 M2在结构上有差异C图中两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 经 转录形成 M1(mRNA),经 翻译形成血红蛋白,构成正常红细胞或镰刀型红细胞;基因2 经 转录形成 M2(mRNA),经 翻译形成酪氨酸酶,酪氨酸酶作用于酪氨酸形成黑色素。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1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2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由分析可知,过程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主要发生
6、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 错误;B、由于 M1和 M2是由不同的基因转录形成的,所以M1和 M2在碱基排列顺序上有差异,mRNA 的结构均为单链结构,B错误;C、由图示可知,基因1 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直接控制,基因2 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两者控制方式不同,C错误;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该从人群中调查,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该从患者家系中调查,故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D 正确。故选 D。4二倍体生物(2N=10)的某细胞刚刚完成着丝粒的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中含有4 个染色体组,不含染色单体B该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 数是体细胞的2 倍C该细胞分
7、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含同源染色体D着丝粒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上基因不同是交叉互换导致的【答案】C【解析】【分析】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分裂时,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DNA 含量都是体细胞的两倍;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DNA 含量都与体细胞相同。【详解】A、二倍体细胞完成着丝粒断裂,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4 个染色体组,无染色单体,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 个染色体组,无染色单体,A 错误;B、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
8、核DNA 数是体细胞的2 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核DNA 数与体细胞一样,B错误;C、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D、着丝粒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关于人体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B癌细胞的分裂次数并不是无限的C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质很少或缺失D癌细胞保留了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
9、】癌细胞是构成癌症的最小的一个单位。一般癌细胞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细胞核上,可能细胞核比普通的正常细胞要大很多,而且形态不规则,可能含有丰富的染色质,所以染色的时候会表现出颜色深浅不一。癌细胞由于基因发生改变,粘连蛋白减少或缺少,容易在组织间转移。癌变可看成细胞的异常分化。另外癌细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无限增殖的特性,正常的细胞不可能出现无限增殖。有很多因素可以诱发癌症,如化学致癌因子主要有苯、四氯化碳、焦油、黄曲霉素、有机氯杀虫剂等有机物;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放射性物质发出的电离辐射、X 射线、紫外线等;生物致癌物:如病毒、寄生虫及慢性炎症刺激等。【详解】A、癌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细胞失去控制
10、,可看成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A 正确;B、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分裂次数是无限的,B错误;C、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质很少或缺失,因此容易转移,C 正确;D、癌细胞保留了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如能分裂、能呼吸、能合成蛋白质等等,D 正确。故选 B。【点睛】熟记癌细胞的原因及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图甲为某植物芽的分布示意图,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 B芽生长素浓度最可能处于图乙d-e 区间B对 A 芽给予右侧光照,其右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处于图乙c-d 区间C如果摘除图甲中的A 芽,则 B 芽生长素浓度将会介于e-f 之间D植物水平放置后A 芽仍会向上生长
11、,原因不是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为某植物芽的分布示意图,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造成顶端优势;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知生长素浓度在ae之间是促进作用,高于e 后是抑制作用。【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甲B芽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受抑制,最可能处于图乙e-f 区间,A 错误;B、对 A 芽给予右侧光照,则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右侧向左侧运输,导致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左侧,右侧促进作用较弱,故右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c,B 错误;C、如果摘除图甲中的A 芽,则解除顶端优势后,B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会降低,从而促
12、进侧芽生长,故B芽生长素浓度小于e,C错误;D、植物水平放置后,由于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导致近地侧生长比远地侧快,没有体现出两重性,D 正确。故选 D。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样方法能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不能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B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调查群落的边界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D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能反映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13、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对于像昆虫卵、跳蝻等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 错误;B、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布于垂直空间的不同位置,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 正确;C、调查群落的边界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C 错误;D、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错误。故选 B。8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
14、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诱捕灯间距和灯高,因变量是回收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详解】A、种群密度是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A 错误;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错误;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和灯高有关,C错误;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
15、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降低虫害,D 正确。故选 D。考点:实验分析。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分析,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9某研究小组观察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糖尿病大鼠经过6?7 周运动训练后,测得数据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样本数量(只)体重增加(g/d)血糖(mmol/L)血胰岛素(Mu/L)骨骼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值正常运动组10 2.63 6.80 19.02 77.80 糖尿病非运动组10 0.19 36.95 8.19 87.40 糖尿病运动组10 0.78 26.35 9.49 80.60 A患糖尿病可导致大鼠生长缓慢,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生长B
16、与正常运动组相比,糖尿病运动组因胰岛素含量低而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利用发生障碍C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根治糖尿病D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血糖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与正常运动组(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的血糖浓度、骨骼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值都增加了,而体重、胰岛素含量都降低了。【详解】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糖尿病非运动组的体重增加最少,正常运动组体重增加最多,说明患糖尿病可导致大鼠生长缓慢,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生长,A 正确;糖尿病运动组的胰岛素含量比正常运动组低,则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利用的能力降低了,B正
17、确;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但是不能根治,C错误;糖尿病运动组与糖尿病非运动组相比,说明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血糖浓度,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实验的对照性原则的思维,分析表格中实验组的体重、血糖浓度、胰岛素含量等的变化情并判断其发生的原因。10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演化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a 表示地理隔离,b 表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 表示生殖隔离B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只能通过a 到达c C 的存在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D物种1 和物种2 的基因
18、库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表示自然选择,c 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详解】A、根据题图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b 表示自然选择,c 表示生殖隔离,A 正确;B、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大部分是通过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但也存在例如环境变化导致产生的多倍体,则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了生殖隔离,B 错误;C、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C正确;D、物种 1 和物种 2 是原物种因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的,基因库不同,D 正确;故选 B。11下列关于
19、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B艾弗里实验中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型菌的 DNA 后只长 S型菌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用32P 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所使用的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艾弗里从 S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 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 S型菌 DNA 和 R 型活菌的培养基上出现S型菌的菌落,这是一部分R 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型菌所致,
20、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2.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或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详解】A、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 S型细菌的DNA 能使小鼠死亡,A 错误;B、艾弗里实验中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型菌的 DNA 后,培养基上出现R型、S型菌两种菌落,B 错误;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用32P 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C正确;D、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人类免
21、疫缺陷病毒(HIV)的核酸是RNA,D 错误。故选 C。【点睛】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一个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另一个是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R 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因是S型菌 DNA 与 R 型菌 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12下图表示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酵母菌达到的最大值与起始数量有直接关系Bab 段酵母菌数量下降可能是营养不足或pH 下降导致的C若 bc 段过滤掉培养液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营养,酵母菌数量将持续增加D cd 段酵母菌的数量基本不变,说明在这个阶段酵母菌不进行繁殖【答案】B【解析】
22、【分析】“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酵母菌培养过程较为符合S型增长趋势,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酵母菌达到的最大值(K 值)与环境条件有关,起始数量可能会影响达到K 值的时间,但不会改变K的数量,A 错误;B、ab 段酵母菌数量下降可能是酵母菌数目增多导致营养不足或代谢产物引起pH 下降导致的,B正确;C、若 bc 段过滤掉培养液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营养,酵母菌数量可能会增加,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不会一直增加,C错误;D、cd 段酵母菌的数量基本不变,说明在该阶段酵母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D 错误。故
23、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形分析题,利用好相关的知识,读懂图意,进行图文转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13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动物和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不同,分别为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B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C部分土壤中小动物死亡,可能不改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1、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随
24、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4、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度。【详解】A、有些活动能力比较弱,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也要采用样方法,比如昆虫卵、跳蝻等,A 错误;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 错误;C、部分土壤中小动物死亡,可能不改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D、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只能说明老年人多,还不能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D 错误。故选 C。14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两个层次,下列研究某原始森林的种群和群
25、落所涉及的问题中,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范畴的是A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B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C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D各种群的年龄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属于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研究范畴,A 错误;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属于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研究范畴,B 正确;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正确;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特征,D 正确.故选:A。1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推测,错误的是()A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其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密切相关B没有叶绿体的高等植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膜蛋白的差异取决于基因的不同D蛋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信阳市 2021 新高 考五诊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