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pdf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2)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二苯胺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C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包括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探究培
2、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回忆这些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结合选项分析答题。【详解】A、二苯胺可以使DNA 呈现蓝色,但是需要水浴加热,而叶绿体本身是绿色的,观察时不需要染色,A 错误;B、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B 正确;C、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C正确;D、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
3、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D 正确。故选 A。2下列为某家族ABO 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楚(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11,IB 基因频率为11,i 基因频率为1 8;人群中该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11111。已知控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遗传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9 号为该病男患者的概率为1/313 C3 号与4 号再生一个O 型孩子的概率为9/21 D 5 号与B 型血男性生一个O 型血儿子的概率为1/17【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1 号和 2 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
4、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E、e 表示),据此答题。【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B、6 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EE、2/3Ee,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11111,即 ee 的概率为1/11111,则 e 的概率为=1/111,因此 E的概率为 99/11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9999)/(111111),Ee的概率为 299/1111/111,人群中正常个体中Ee的概率为Ee/(EE+Ee)=2/111,因此,9 号患病为男性的概率为2/32/1111/4 1/2=1/6
5、16,B 错误;C、关于血型,3 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 1.1 1.8):(2 1.1 1.8):(1.8 1.8)=1:1:4,则 3号为 O 型血的概率为4/62/3,3 号个体产生i 配子的概率是1/61/2+1/61/2+4/6=5/6,4 号个体产生i 配子的概率是1/2,因此 3 号和 4 号再生一个O 型血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C错误;D、5 号个体有A 型、B 型和 AB 型三种血型,其中产生i 配子的概率是1/41/2 2=1/4,6 号 B型血有两种基因型 IBiB或 IBi,其中基因型是IBi 的概率为(2 1.1 1.8)/(2 1.
6、1 1.8+1.1 1.1)=16/17,因此 5 号与B 型血男性生一个O 型血儿子的概率为1/416/171/21/2=1/17,D 正确。故选 D。3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 和 GA 更敏感BIAA 浓度为 b 时,根不生长CIAA 浓度大于c 时,茎的生长受抑制D仅 IAA 表现出两重性,GA 无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 和 GA 具有协同作用。IAA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 具有促进作用,没
7、有两重性。【详解】A、对 IAA 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 错误;B、IAA 浓度为 b 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C、IAA 浓度大于c 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 错误;D、从图中看出GA 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 表现出两重性,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4在光照恒定、温度最适条件下,某研究小组用甲图的实验装置测量1 小时内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绘成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b 段,叶绿体中ADP 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运输B该绿色植物前30 分钟
8、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50 ppm CO2/min C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将下降D若第10 min 时突然黑暗,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乙图表示在光照恒定、温度最适条件下,利用甲图的实验装置所测量的1 小时内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a b 段有光照,所对应的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反映的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量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bc 段无光照,所对应的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反映的呼吸速率。【详解】A、ab 段有光照,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消耗ADP产生 ATP,在叶绿体基质中
9、进行的暗反应消耗ATP产生 ADP,因此叶绿体中ADP 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运输,A 正确;B、分析乙图可知:前30 分钟平均净光合速率是(1680 180)30 50ppmCO2/min,呼吸速率是(600180)30 14ppmCO2/min,因此,该绿色植物前30 分钟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501464ppm CO2/min,B 错误;C、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下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将下降,C正确;D.若第10 min 时突然黑暗,则光反应立即停止,不再有 ATP和H的生成,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受阻,而短时间内CO2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的
10、CO2固定过程仍在进行,所以叶绿体基质中C3(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分析乙图所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导致曲线各段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5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H-Y 单克隆抗体由骨髓瘤细胞分泌B应选用原肠胚做雌雄鉴别C鉴别
11、后的雄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D用 H-Y 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答案】D【解析】【详解】A.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A 错误;B.做雌雄性别鉴别应选择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B 错误;C.由于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则鉴别后的雌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雄性胚胎没有意义,C 错误;D.H-Y抗原免疫母牛,使其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定位】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体液免疫,乳腺生物反应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求学生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理解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操作过程。6甲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甲中
12、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丁的变异类型都会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B甲丁的变异类型都可能出现在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C若乙为精原细胞,则它一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中甲、乙、丁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染色体中DNA 的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图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为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图甲、丁的变异会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图乙、丙的变异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变化,A 错误;B、根尖分
13、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活动旺盛,而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B 错误;C、若乙为精原细胞,则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C错误;D、图甲、乙、丁表示的均为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丙图表示的基因重组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被观察到,D 正确;故选 D。7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该金字塔相符()草 树 昆虫 兔 鸟 狼A BC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c 分别代表第
14、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即第二营养级生物数量最多,其次是第三营养级,而生产者数量最少。【详解】A、在 这条食物链中,昆虫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鸟,最后是树,与题图相符,A 正确;B、在 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多于兔,与题图不符合,B 错误;C、在 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多于昆虫,与题图不符合,C错误;D、在 中起点是昆虫,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不符合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必须从第一营养级开始,且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必须是生产者,D 错误。故选 A。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 个实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用15
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 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 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D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16、。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 释放。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离心后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存在于细菌体内,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15N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外壳,而用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中,而噬菌体的DNA 和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部位是沉淀和上清液;32P标记噬
17、菌体的DNA,侵染后进入子代噬菌内;用3H 标记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含有3H,子代噬菌体(未释放出的)和细菌均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放射性主要存在部位是沉淀。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子代噬菌体DNA 的细菌分开,再对各选项作出判断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该诗句体现了许多生态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南山下”所有的豆科植物构成了一个种群B“草盛豆苗稀”说明不同植物间有竞争关系C“晨兴
18、理荒秽”说明人类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D诗句中的信息能体现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为背景,主要考查种群概念、群落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生物学基本原理,同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详解】A、某一区域中,豆科植物种类繁多,并不只是一个物种,A 错误;B、在豆苗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 正确;C、在豆苗阶段,豆苗在和杂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必要除草,以利于豆苗生长,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人类活动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这也是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之一,C正确;D、人类在某一片土地上种庄稼,则
19、该群落向着人类需要的农田群落的方向演替,若弃耕,农田群落可能演替为草原群落或森林群落,所以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D 项正确。故选 A。10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醋酸杆菌一段时间,能在醋酸杆菌中检测出放射性的化合物是()A油脂B腺苷C核苷酸D丙酮酸【答案】C【解析】【分析】32P具有放射性,细胞吸收的磷酸盐可用于合成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若用含32P的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醋酸杆菌,一段时间后,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都可能出现放射性。【详解】A、油脂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 P,A 错误;B、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不含P,B错误;C、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含有P,C正确;D、丙酮酸的结
20、构式是CH3COCOOH、不含 P,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题的关键。11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 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B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了明显差异且两者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该事例说明物种形成的
21、必要环节有:地理隔离、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土壤酸碱度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变异有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A 错误;B、题意显示两种群已经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显然它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两个种群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
22、正确;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由于基因突变时不定向的,故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 错误。故选 B。12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 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 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 ABO 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H 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 血型表现的基础C父母均为AB 型血时,可能生出O 型血的后代D O 型血对应的基因型可能有6 种【答案】D【解析】【分析】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题干信息给出
23、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 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据题干推断出两对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性状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I/i 位于第 9 号染色体,H/h 位于第 19 号染色体,所以这两对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B、分析图中的信息可知,当 H 基因不存在时,只能表达为O 型血,当 H 基因成功表达时,才可能出现A、B、AB 型血,B正确;C、当父母的基因型均为IAIBHh 时,可能会生出hh 基因型的个体,此时孩子的血型为O 型,C正确;D、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得知,O
24、型血的基因型可能为iiH_、IA_hh、IB_hh、IAIBhh、iihh,基因型可能有2+3+2+1+1=9 种,D 错误;故选 D。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出生率和迁入率可增大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草地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蜜蜂通过跳圆圈舞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
25、于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科学实验表明,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着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信息丰富多彩,一些鸟类在求偶时的行为更独特,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受出生率和迁入率的影响,A 错误;B、草地的不同地段(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 正确;C、蜜蜂通过跳圆圈舞传递的信息属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州市 2021 新高 生物 考前 模拟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