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3)含解析.pdf





《河南省新乡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3)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3)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新乡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考前模拟卷(3)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C同种生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不同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正确;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也会发生进化,B
2、正确;C、同种生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可能不同,如桦尺蠖,C 正确;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如 AA:Aa:aa=1:2:1 和只有 Aa 相比,基因频率相同,D 错误。故选 D。【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为生物进行提供原材料。2根据下图可以判断下列选项中确定的是()A可以确定亲本不是纯合子B可以确定 使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C可以确定 不会使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互换D可以确定 使用了秋水仙素溶液【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为杂交,是花药离体培养,是秋水仙素或者低温处理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是杂交育种并筛选出所需性状
3、,是诱变育种,是多倍体育种。【详解】A、图中的亲本可能存在纯合子,A错误;B、使正在分裂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方法有秋水仙素与低温处理等,不能确定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B 错误;C、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是基因突变,C 正确;D、可能使用了秋水仙素溶液或低温处理等,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育种模式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对概念的考查。3下图为利用奶牛乳腺生产血清白蛋白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涉及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B将牛组织置于清水中并加入一定量的胰蛋白酶处理可得到单细胞C选用未受精的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其具
4、有让动物细胞全能性得到表达的环境D若要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分割原肠胚时需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荷斯坦奶牛组织处理分散培养需要用到胰蛋白酶处理和动物细胞培养,血清白蛋白基因是目的基因;据图可知图中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等,最后获得转基因牛(乳腺生物反应器)。【详解】A、图中把血清蛋白基因导入牛的细胞中,获得转基因的细胞,属于基因工程;取转基因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获得转基因奶牛,这一过程中包括动物细胞的培养、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等技术,A 正确;B、动物细胞需要在特定的培养液中培养而不是清水中,
5、用胰蛋白酶处理是可以分离得到单细胞,B 错误;C、未受精的卵细胞较大,营养物质丰富,且含有促进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所以一般选用未受精的卵细胞去核后作为受体细胞,C错误;D、想要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可以通过胚胎分割获得多个胚胎,分割时需要将囊胚期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D 错误。故选 A。4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BRNA 与 DNA 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CDNA 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
6、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1、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DNA 的特定碱基排列顺序构代表遗传信息,构成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3、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功能丧失。【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当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表明其空间结构被破坏,所以其特定功能也发生改变,A 错误;B、RNA 与 DNA 都是由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长链,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都可以储存遗传信息,B 正确;C、DNA 分子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C正确;D、胆固醇是构
7、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在血液中参与脂质的运输,D 正确。故选 A。【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脂质的分类和功能,DNA 与 RNA 在结构上的异同点,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蛋白质多样性原因,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5基因 I 和基因 在某动物染色体DNA 上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 I 和基因 可能决定动物的同一性状B基因 I 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基因II 的表达C基因 I 和基因 可能在多种细胞中都表达D基因 I 和基因 在转录时不存在A 和 T 配对【答案】D【解析】【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一
8、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2、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形象地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详解】基因 I 和基因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不是等位基因。但生物的一个性状可能由多个基因决定,因此基因 I 和基因 可能决定动物的同一性状,A 正确;基因和基因、基因和基因产物、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基因I 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基因II 的表达,B 正确;若基因I 和基因 是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C正确;转录时,碱基互补配对为A-U、T-A、C-G、G-C,因此基因
9、I 和基因 在转录时存在A 和 T配对,D 错误。故选D。【点睛】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染色体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田鼠、家兔和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种群数量增多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环境容纳量不断下降C由于地形起伏,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初生演替的一般趋势是群落丰富度增大,抵抗力稳定性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分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
10、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A、标志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蚜虫个体小且活动范围小不适合标记重捕法,A 错误;B、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从而影响种群数量,不会使环境容纳量下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B 错误;C、由于地形起伏,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初生演替是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演替趋势是群落丰富度增大,抵抗力稳定性逐步提高,D 正确;故
11、选 D。7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B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C种群数量达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 左右捕捞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发展,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K)则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K/2 时增长最快,
12、在K 时种群密度最大。【详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所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 选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不同种的物种的共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B 选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 之间左右捕捞,最多捕捞至K/2 左右时停止,C选项错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若能圈养动物降低呼吸消耗,则可以提高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进而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
13、择C。8下列属于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的结构是()A骨骼肌纤维B胞体C树突D轴突【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的轴突支配的结构应该是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构成效应器。【详解】A、骨骼肌纤维属于肌肉细胞,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其支配的肌肉构成神经肌肉接头,A 正确;BCD、胞体、树突和轴突均属于神经元的组成部分,不符合效应器的定义,BCD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要求考生能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并识图,知道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9下列关于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B镰
14、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新生婴儿和儿童中容易表现这三种疾病D上述变异都使得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本质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发生时期及其原因减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
15、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详解】A、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都是遗传病,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A 正确;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种类的改变,B 错误;C、遗传病的表现受基因型控制,新生婴儿和儿童发病率受亲本基因型决定,与幼年老年无关,C 错误;D、“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未发生了改变,D 错误。故选 A。10科学研究发现,雄激素不应症患者的Y染色体上决定睾丸发育的SRY基因正常,但位于 X染色体上的控制雄激素受体合成的“AR 基因”发生
16、了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雄激素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B雄激素不应症患者体内雄激素含量很低C雄激素受体的合成需经转录和翻译的过程D和正常的AR 基因相比,发生突变的AR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雄性激素属于脂质,雄性激素受体属于蛋白质雄性激素只有被其受体识别后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位于X 染色体上的控制雄性激素受体合成的“AR 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雄性激素受体合成受阻,从而使雄性激素不能发挥调节作用而患“雄性激素不应症”。【详解】A、雄性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生长,A 正确;B、“雄性激素不应症”患者是由于控制雄性激素受体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17、导致体内雄性激素没有受体识别,而不是雄性激素含量很低,B 错误;C、雄性激素受体属于蛋白质,其合成需经转录和翻译的过程,C正确;D、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和正常的“AR 基因”相比,发生突变的“AR 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D 正确。故选:B。11排尿是人和高等动物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在幼儿时期不能随意控制,而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下列关于排尿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增加排尿总量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不同C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的神经递质种类全部相同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答案】D【解析】【分析
18、】1、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2、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使得下丘脑的某些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产生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3、“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但是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详解】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水的重吸收,使排尿总量减少,A 错误;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相同,都是大脑皮层,只是婴
19、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无法自主控制,B 错误;C、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成年人控制排尿(兴奋性)和憋尿(抑制性)的神经递质种类不相同,C错误;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D 正确。故选 D。【点睛】易错点: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12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会产生“化学防御”: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减少旅鼠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不同样地的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如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可预测样地一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将下降B苔草与旅鼠相互抑制对方数量增长,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调查样地中旅
20、鼠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D“化学防御”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当苔草大量被旅鼠捕食时,苔草会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会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进而影响旅鼠的进一步捕食,这种“化学防御”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详解】A、样地一旅鼠种群密度小,对苔草的啃食少,未来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会下降,A 正确;B、旅鼠与苔草为捕食关系,B 错误;C、调查旅鼠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D、“化学防御”说明信息
21、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13下表为适宜浓度的-萘乙酸(NAA)和赤霉素(GA3)溶液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实验分组溶液种类(mg.mlr-1)胚芽鞘长度(em)甲胚芽鞘初始长度2 乙?4 丙GA310 丁NAA 6 戊NAA+GA314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表中“?”处理方式为清水处理B若实验用的NAA 浓度为 m,则改用低于m 浓度的 NAA 时
22、,胚芽鞘长度不一定减少CNAA 与 GA3可调节植物基因表达,二者混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DNAA与GA3是由植物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且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适宜浓度的-萘乙酸(NAA)和赤霉素(GA3)溶液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是胚芽鞘的长度,乙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戊组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共同使用后胚芽鞘的长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据此答题。【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需要一个空白对照组,故表中“?”处理方式为清水处理,A 正确;B、若实验用的N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
23、的NAA时,有可能更接近最适浓度,故胚芽鞘长度可能增加,B正确;C、由丙丁戊三组实验结果可知,NAA 与 GA3混合处理要比它们单独处理促进作用更强,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D、NAA 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属于理解应用层次,有一定的难度。14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吞噬
24、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T 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
25、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不利于兴奋的传递,A 错误;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B 错误;C、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 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新乡市 2021 新高 生物 考前 模拟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