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0200819222137).pdf
《浙教版七年级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020081922213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0200819222137).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 2 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SA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材安排了一个情景,通过让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教学目标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应用。
2、教学准备 1将学生分成4 人一组,每一小组分发两根木条,一枚螺栓。2每人一把剪刀。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 计 说 明一、创设情境小红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 的距离,她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 OA=OC,OB=OD,且点 A,O,C 和点 B,O,D 都在一条直线上,小红量出DC=18 米,她就知道 AB 的距离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二、探索新知1.猜一猜:教师演示: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设置问题:将课后作业题5进行适当变形,把教学 背景从孤立的人工 背景过渡到现实背景,并提出你想知道 为什么吗?激发学 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 过 动 态 形 象的演示,使学生发现问题流畅具体
3、,并加强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OABCDACBB问:连结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如果将两条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ABC 能唯一确定吗?2做一做:(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验证猜想。)(1)、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 AB=2cm,BC=2.5cm,ABC=6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2)、将 ABC 的度数换成20,再试一试,情况会怎么样?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教师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几何语言
4、:如图,若 ABC=A BC,AB=A B,BC=B C 则ABC AB C。(3)画 ABC,使 AB=2cm,BC=2.5cm,ACB=4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学生画出的可能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阶段性小结:“边角边”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3学生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4师生一起归纳: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为止有“SSS”、“SAS”。培 养 学 生 仔 细观察的能力。通 过 操 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喜悦,培养了学生观察、
5、分析能力。这 一 环 节 通 过把 文字叙述转化为几 何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鼓 励 学 生 通 过画 图,比较得出结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应 用 所 学 知 识去 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前后呼应,不但培 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ABCABC三、体验转化1例 3:教科书第23 页设置两个问题:要说明AOB COD,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可能会回答缺第三边或缺夹角对应相等)教师进一步问:根据图形找哪个条件比较恰当?(请个别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规范解题步骤。)2做一做:教科书第23 页。3例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教版七 年级 1.5 三角形 全等 条件 2020081922213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