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 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B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
2、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突变是有利的,A 正确;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迁入迁出、隔离以及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和自交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 正确;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辨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3、基因频率的改变。2将人类致病基因所在位置分为四个区域:区XY染色体同源区段、区 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区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区常染色体上。结合某家庭遗传系谱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则个体3 的 Y染色体一定不含致病基因B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则致病基因的传递途径是1 57C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则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含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D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显性基因,则个体5 与 6 再生一个患病男孩且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8【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知,区段是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Y染色体上在该区段含有等位基因,区段是 X 染色体的
4、非同源区段,该区段上的基因只在雌性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区段是 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区段是常染色体上的区段,雌雄个体中均存在等位基因。【详解】A、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设为a),则个体7 的基因型为XaYa,6 的基因型为XAXa,个体 3基因型可能为XAYA或 XAYa或 XaYA,A 错误;B、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设为a),则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随X 染色体传给女儿,且只能来自母亲,所以7 的致病基因来自个体6,由于个体3(XAY)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个体6 的致病基因来自个体 4,B 错误;C、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患者只
5、有男性,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只有含有Y染色体才有致病基因,由于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含X的和含 Y的各占 1/2,所以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含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C正确;D、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显性基因,则个体2、3、4 和 6 的基因型均为aa,个体 5 的基因型为Aa,个体 5 与 6 再生一个患病男孩且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1/21=1/4,D 错误。故选 C。3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在制装片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B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再进行计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增长率变大D限制 d 组种
6、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不足、代谢废物积累等【答案】C【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3、换培养液的间隔时间越短,营养越充足,所以每3h、12h、24h 换一次培养液,3 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依次是a、b、c。【详解】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A 正确;B、台盼蓝可以将死细胞染成
7、蓝色,而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因此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再进行计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B正确;C、据图分析可知,随着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增长率逐渐变小,C错误;D、d 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为S型,限制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废物积累、pH 的改变等,D 正确。故选 C。4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经 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B 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C 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 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答案】A【解析】【分
8、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 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经 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特定抗体,需要经过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A 错误;B、过程的原理和植物
9、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C、过程需要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进行克隆化培养(包括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C正确;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 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D 正确。故选 A。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分泌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耗氧水平低于正常人B患者表现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表面D患者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答案】D【解析】【分析】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具有
10、和促甲状腺激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可以与促甲状腺激素竞争性地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并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时患者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详解】A、患者耗氧水平高于正常人,A 错误;B、患者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B 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表面,C 错误;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低于正常人,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皮肤、粘膜及体液
11、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12、而组成的。【详解】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 错误;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C 错误;D、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D 正确。故选 D。7处于分裂期的某个活细胞内,其染色体上共有10 个 DNA 分子,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胞此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畸变B该细胞可能形成体积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C该细胞可能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可能为5 条或 10 条【答案】
13、A【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全部染色体上共有10 个 DNA 分子,可理解为2n=25,DNA 处于 2n 时期的有:有丝分裂间期的 G1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同时也可认为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间期的G2期。【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DNA 为 4n,而该细胞不能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A 错误;B、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则形成两个体积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B正确;C、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有丝分裂后期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C正确;D、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
14、,则体细胞中含有5 条染色体,若是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 10 条染色体,D 正确。故选 A。8当人体注射了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C效应 T 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A.在特异性免疫发生的时都有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 不符合题意;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在疫苗注射后会发生,B不符合题意;C.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只有抗原的特点没有侵染细胞的特点,故效应 T 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不会发生,C符合题意;D.形
15、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会在体内发生,D 不符合题意。故选C。9取样调查法被用于许多生物问题的研究,“随机取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下列调查中一定没有采取随机取样的是()A调查成都市人口中色盲的发病率时对人群的取样B调查贵州某地“百里杜鹃花海”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频率时的取样C调查龙门山脉野生大熊猫时,发现一只,套环并编号一只D用样方法调查某闲置农田中蒲公英的种群数量时采用等距取样或五点取样【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以上都是对于数量较多的种群进行的估算方法。而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详解】调查单基因遗传
16、病的发病率和大种群基因频率都是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大熊猫稀少且个体大,发现一只编号一只,属于调查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没有进行随机取样;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和五点取样是强制性的随机取样,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不同目的的取样调查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调查实验的理解能力。10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绝大多数糖类是以多糖形式存在的B核糖核酸分子中不能贮存遗传信息C脂肪分解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无机盐离子会影响细胞的酸碱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是常见
17、的多糖;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 和 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生命的遗传物质。3、无机盐的功能有: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等。【详解】A、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 正确;B、RNA 和 DNA 都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具有相似的结构,两者都能贮存遗传信息,B 错误;C、脂肪是备用的能源物质,分解时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D、细胞中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一定作用,D 正确。故选 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六大化合物的功能,结合题
18、意,即可解答。11生长素促进靶细胞生长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B靶细胞接受生长素的信息后,可促使高尔基体释放钙离子CH+经主动转运到达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壁酸化变软D激活的转录因子可促进DNA 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转录和翻译过程及生长素作用的作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转录和翻译过程及生长素作用特点,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给出的信息解答问题。【详解】A、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并没有进入靶细胞,A 错误;B、
19、靶细胞接受生长素的信息后,可促使内质网释放钙离子,B错误;C、H+经主动转运到达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壁酸化变软,C正确;D、激活的转录因子可促进RNA 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D 错误。故选 C。12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
20、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 正确;B、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 正确;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 正确。故选 C。【点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
21、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3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其中,菌根真菌R(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 等营养,R 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甲与R 菌存在竞争关系B植物甲为R 菌提供能源物质CR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D植物甲与R 菌共同(协同)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的现象。【详解】A、由题中信息“菌根真菌R
22、(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 等营养,R 菌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可知,植物甲与R 菌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A 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植物甲为R 菌提供能源物质脂肪酸,B 正确;C、由于 R 菌的能源物质为脂肪酸,故R 菌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植物甲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C正确;D、植物甲与R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在长期的共同(协同)进化中形成的,D 正确;故选 A。14某种遗传病由X 染色体上的b 基因控制。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含Y精
23、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3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Y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答案】D【解析】【分析】某种遗传病由X 染色体上的b 基因控制,属于伴X 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XBXbXBY)所生后代的基因型应为 XBXB、XBXb、XBY、XbY,现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是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b 基因的 X 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详解】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A 错误;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XbY,比例为1:1:2
24、:2,其中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2,B 错误;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条X 染色单体未分离导致的,C错误;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Xb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 正确。故选 D。15下列疾病中,不可能从患者传递给下一代的是()A 21-三体综合征B特纳氏综合征C艾滋病D多指【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改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详解】A、21-三体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遗传遗传病,可以遗传
25、给下一代,A 错误;B、特纳氏综合征是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无生殖能力,因此不能遗传给下一代,B 正确;C、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传染病,可能从患者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D、多指是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D 错误。故选 B。16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其父亲患红绿色盲。收集该女性体内的若干细胞,将其细胞内的色盲基因进行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假设无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 个色盲基因,且位于两条染色体上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4 个色盲基因,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内有46 条染色体C卵细胞内有1 个或 0 个色盲基因,卵细胞中的色盲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毕节 地区 2021 第一次 新高 模拟考试 生物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